高雄市文化愛河協會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朱珮瑩.陳淑端  
聯絡地址: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二路89號7樓-1  
聯絡電話: 07-2247612  
傳真電話: 07-2244062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中都采風-地方采風-都會的邊陲-中都
    2015/11/19 01:18 | 社區故事
*

「悠活」已是現代人對生活的定義,重視休閒人生的時代來臨,在假日人們關掉電視走出戶外,騎著單車沿著自行車道暢遊城市,其中熱門景點之一就是從愛河出海口溯河而上到達愛河之心的河岸自行車道沿著河岸從下游的現代都會河岸到中游的自然生態濕地,可以享受不同的河畔風情鄰近河畔的都市景觀從通過建國橋之後,彷彿通過小叮噹任意門,瞬間從時尚都會區來到自然生態區,從二座高聳紅磚煙囪建築看見紅磚建築之美,在濕地公園領略自然生態的生命力,這裡就是中都地區

中都區域曾經是「作工人」的聚居地,進入社區內,狹窄的道路,雜亂閒置的廠房空地,與中都濕地公園有強烈的對比,過去縱貫線鐵路與愛河阻礙了這個區域的發展。中都地區西隔愛河與鼓山區為鄰,北臨十全路,東是中華路,南則以穿越千北里的縱貫鐵路為界,與愛河、中華二路西邊所構成的略微封閉的地形,如同高雄都會中心的邊緣角落,就是現今稱為中都七里

原來是高雄三塊厝老聚落庄民的農耕地,在明鄭時期,王、蔡、鄭三姓族人在三塊厝開墾,將三塊厝庄分為東段「橋頭」、南段「海墘」、西北段「後角」三處墾耕,三塊厝庄的「後角」範圍,就是現在三民區千北里,豐裕里部份土地,因為土地的土質是黏土,並不利耕種,所以直到日人在此區域設立磚窯廠之前,尚未形成聚落。位於愛河與三塊厝溪交接的河灘地的「後角」地區,排水不良的黏土地質,農耕不易,倒是成了三塊厝老聚落的亂葬崗。

日治初期任職台灣總督府文書課長的鮫島盛,因為當時日本總督府為統治台灣的因素,規劃開闢西部縱貫鐵路,台灣總督府開始著手建設台灣準備,鮫島盛看準建築材料需求量會大增,而台灣當時磚塊多數仰賴中國進口,因此磚塊製造是很大的商機。鮫島盛辭去總督府的公職,在大稻埕六館街設立鮫島商行。在縱貫鐵道興建的同時,高雄港也展開了築港工程,高雄的建築材料需求也逐漸大增,鮫島商行隨即在高雄旗後設立分行。三塊厝庄「後角」地區的土質不利耕種,不過土質為黏土卻很適合製磚,因為庄民視為邊緣荒地,土地取得方便,便被鮫島盛看重,1897年(明治30年)在此設立了煉瓦工場。並在三塊厝驛延伸一鐵路支線至煉瓦工場,為煉瓦會社線。為增加原料的供應,磚廠收購鄰近土地,舖設輕軌鐵道,以牛隻拉台車運送黏土,牛隻飼養在工寮附近(現今開王殿)

後宮信太郎加入鮫島商行任職,後宮信太郎是一個眼光獨到的人才,他在縱貫鐵道開始建設時,就發現看到台灣傳統燒窯費工費時,磚塊製造供不應求就將鮫島煉瓦工場的傳統磚仔窯,改建新式的蒸籠窯(蒸籠窯為八卦窯之前身,窯體橢圓較小,改用燒煤炭製磚,煙囪在窯體中間,形似蒸籠故稱蒸籠窯),因而產量大增。《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明治387月刊載打狗客談》一文提及煉瓦事業的興盛:

「打狗山下有大阪商船會社,煉瓦廠甚大。………鐵道列車,日運磚瓦北上,殆無虛日,足見煉瓦廠製磚發售,其利甚大………

除了鐵道運送磚瓦北上外,另有以趕牛車為業的運輸工人運磚銷售,除了鐵路的陸路銷售外,台灣煉瓦也藉由高雄川的水利之便,運送產品至旗津中洲一帶,運送紅磚的專用碼頭於煉瓦會社線的高雄川岸邊,可見當時煉瓦工場興盛。

1903明治36年)年鮫島盛因當時的鼠疫大流行而染病去世,由後宮信太郎接手經營鮫島商行。並從大阪窯業株式會社聘請中村工程師,在台北圓山煉瓦工場建造,在日本也是非常先進的八卦窯(霍夫曼窯),產能大增1900年打狗台南鐵道通車後,鮫島商行在三塊厝的工廠也改建新式的蒸籠窯,這也是南台灣最早引進的新式磚窯廠。製磚所需的燃料—煤則從基隆運用縱貫鐵道運送到三塊厝驛再轉由煉瓦會社線直接運送室廠區,煤炭則堆放在煉瓦會社線的末端愛河岸邊的土地。再加上打狗川和縱貫鐵路開通,讓這個區域擁有運輸上的優勢。到了1912年(大正元年)鮫島商行的煉瓦年產量佔全台磚塊的七成,1913年(大正2年)台灣總督府出資一百三十萬圓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由後宮信太郎整合各地鮫島煉瓦磚場,三塊厝的鮫島煉瓦易名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後宮信太郎也被稱之「煉瓦王」。

高聳的紅磚煙囪在愛河邊日夜的吞吐著濃煙,三塊厝地區的需求大量的勞動力,磚仔窯附近開始聚居由澎湖、北門等地的移民工人。在磚仔窯工作的包頭、工人等高達三百餘人。因此在煉瓦會社線南邊臨近愛河邊建造磚造職員宿舍,而包頭工寮則在磚窯廠北邊後頭有四棟簡易的平房現今同盟二路開王殿則是牛墟,紅磚所需要的黏土則以牛隻拉台車輕便車運送,取土從鄰近的愛河畔到現今的婦幼醫院、農十六、九如三路、中華二路等,大約有五、六十多甲地。又從工廠後方鋪設輕軌道,築輕軌鐵橋越過愛河,以牛拉輕軌台車方式,到漯仔底取土,廠方當年還飼養牛隻數十頭。鋪設輕軌鐵道越過龍水港到婦幼醫院、農十六等地漯仔底取土,以牛拉台車運土。每隻牛拉的為八台相連的台車,每天大概拉四~五趟,土材運回後堆置於紅磚辦公室後方的原土堆置區。牛由唐榮購買,約十數頭,有專人照顧牛隻。

另外從北門以趕牛車的運輸大隊,則聚居在磚窯廠廠區職員宿舍後面(今中都街91巷至97巷一帶),此地也被稱之「牛車寮」。原本三塊厝庄的荒地,因磚窯廠的設立,形成了打狗以勞工為主的新聚落。

昭和11年(1936年)高雄市進行了第三次的市區計劃,第三次的市區計劃對於市街機能的規劃非常詳細,其中前金屬於官公衙區,而三塊厝則屬於火車站地帶與工業地帶,昭和14年(1939年)高雄市役所遷移至今愛河邊,高雄市的行政重心逐步遷移至鹽埕埔。昭和16年(1941年)「高雄新驛」完工,同年縱貫鐵道終點遷移至高雄新驛高雄的交通建設與糖業工業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發展中的高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大量勞工移民踴入高雄。因為運輸便利性,造就原本是三塊厝後菜園的中都地區成了工業區

二次大戰結束後這個區域還是高雄的工業區。此地水塘、渠道密佈的地形,吸引了新興的行業來到。從上海撤退到台灣的揚子木材公司,就在今力行路南面設廠,屬國防工業的揚子木材公司製造的登陸小艇,即利用力行路旁的溝渠運輸。揚子木業高聳的圍牆,嚴密的管制,對中都的作工人而言,是很特別的工場。惟民國44年,揚子木業因通貨膨脹及導致進口木料大漲而宣告破產關廠。民國46年唐榮鐵工廠的唐傳宗向工礦公司購得戰後接收自台灣煉瓦的磚窯廠,改名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磚場。48年唐榮鐵工廠與華園飯店投資「高雄合板工廠」工廠範圍包括今中愛街(原名實踐巷,為高雄合板捐出,供社區通路)、文興公園至愛河河岸,工廠進口的原木,即由愛河河道直接拖運。

工業地的三塊厝,磚廠和火力發電廠所排放濃黑的煤煙,再加上石灰窯的灰霧瀰漫,而排水不良的泥濘牛車路,讓這個地區的對外交通非常不便,是生活環境惡劣之地,但是對於從各地到高雄「賺食」的作工人,濃密的黑煙代表的是一家人溫飽的保障,火力發電廠將出鍋爐未完全燃燒的煤屑,放置在廠區旁空地,讓附近的居民撿拾回去可當燃料,後來還因此發展成捏煤球(GARA)的生意呢!雖然是幾乎封閉式的「作工人」生活環境,但大家也甘之若飴。高雄合板當年建廠整地時,挖出了不少無主的先人骨骸,建「聖公媽廟」供奉,原在合板廠區內,當地的居民祭祀不易,於民國53年由合板廠提供中愛街現址重建,現為中都地區的公廟,每年農曆的八月初八聖公媽生日,聖公媽廟會舉行隆重的祭典,一連演好幾天的外台戲。中愛街一帶也是合板工人聚居之地,而聖公媽廟也成了社區聯誼中心題。而當時在今九如陸橋下,由澎湖的鄉親供奉觀音佛祖、五府千歲的「開王殿」是中都作工人的信仰中心,也是精神的寄託,不論是病痛、疑難雜症等甚至連工場的工安難解之事,都有求必應,迎刃而解,信徒不只是此地的作工人,外地的信徒也不少。民國36年因九如路開闢,才遷至同盟三路一八四號現址。

在中都地區設廠的陸續有高興昌鋼鐵公司等,也因而聚居的作工人越多,但大多是佔用公地,臨時搭建之簡陋建物,道路彎曲狹窄,因無排水溝,家庭用水直接排放路上,因此泥濘難走。甚至民國四○年代,高市府向唐榮磚窯廠商借磚仔窯前的空地(今中都戲院一帶)為垃圾堆積場。中都地區最早的洋樓是五○年代鹽埕聞人蕭佛助在中愛街蓋的二樓販厝。

被稱為中都也是民國55年以後的事。民國55年垃圾場填土掩埋,開闢中都街後,中都地區生活品質才稍有改善。在中都街上蓋戲院大樓的建築商,為了促進繁榮,規劃樓下為菜市場,是中都唯一的商業區。中都戲院崛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做工人口袋也麥克麥克,追逐著感官刺激的脫衣豔舞的歌舞團熱的年代。在中都戲院以脫衣舞清涼秀在勞工階層聲名大噪後,原先的「磚仔窯」、「灰窯」等地名被「中都」取代,中都戲院也曾盛況一時,只是這都已成歷史記憶,戲院歇業良久,菜市場的生意也被內惟黃昏市場、家樂福取代了,斑駁老舊的建築物,沒落陳舊的市場,令人想像不出當年摩托車塞滿了附近街道的盛況。

中都地區對外交通以往也非常不便,「煉瓦會社線」鐵道旁的小路是往來三塊厝的主要道路。也是早年對外的唯一道路。民國51年中華路開闢,繼而闢建鐵路地下道,拆除煉瓦會社線鐵道,改成中華橫路,再延伸建了中都橋與河西岸連接,同盟路建國橋段於民國84年完工後,中都地區的交通才改善。社區內彎曲狹窄髒亂的道路於民國68年開闢力行路、中和街、中原街後,整個的環境品質才見大幅度的改善,饒是如此,當年開路的市長王玉雲來到中都地區,卻受到當地居民「潑糞」的無情對待,也讓公務人員見識作工人的率性與激烈。中都的公共建設也長期被市政府忽略,早期開闢道路卻未裝設路燈,入夜後漆黑一片,十年前才見改善。

以作工人聚居的中都區,倒是有一座眷村-九如里,是高雄市行政轄區最小的里,也是高雄市最迷你的眷村。位於九如三路的九如新村,在日據時期為日本鳳山海軍無線電信所高雄受信所駐守營區,營區建築物完成於大正1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通信的營區也是盟軍轟炸的要點,磚仔窯也遭池魚之殃,水泥煙囪及兩座八卦搖嚴重受創,幸而兩支人工推砌的清水紅磚煙囪躲過了戰爭的摧殘。光復後原「高雄要塞營區」眷屬被安置在通信隊的營舍,46年又配發空軍房部隊砲眷屬住進原屬陸軍總部列管的眷村,56年九如三路開闢後,奉陸總核准改為「九如新村」,隨著眷村改建「九如新村」的老媽媽和老伯伯也被安排到獅甲國宅居住。

在台灣工業轉型,傳統產業外移的時代變遷中,原是工廠密集的中都地區風貌也大不同。酒精會社因實施酒專賣制度及原料酒精取的不易等因素,在日治末期已關廠。灰窯在589年關廠不再生燒製石灰;高雄合板於七○年代遷至東港,第二火力發電廠也運轉至民國65年結束,拆除燃煤的發電設備,現為台電修護處南部分處及三民變電所。唐榮磚窯廠在民國56年以後因鋼鐵廠耐火磚的需求,拆除五座八卦窯改建燒製耐火材的倒焰窯、隧道窯,到了民國74年因環保、價格競爭等因素,終於關廠不再運作,但辦公室仍持續使用,直到918月,員工才撤離。

中都地區在中華路鐵路地下道、中都橋未建造,同盟路未打通前,中都猶如一閉鎖之區,對外交通非常不便。而以勞工階層為主要的結構,公共建設也被市政府長期忽略,以往入夜後漆黑一片,近十年來才略見改善。聯外道路為中華二路、中華橫路、同盟三路、九如三路。近年來年輕人口逐漸外移,為逐漸老化的社區。也因外來人口不多,鄰里之間大多互相熟悉,生活形態猶帶鄉村的單純樸實,居民純樸熱誠待人。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2
  • 累計人數:41943
  • 發表文章:6
  • 相片數量:368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