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雲林沿海也像今天彰化芳苑王功一帶擁有長達五公里長的潮間帶,但是在民國七○年代政府開始興築海埔地,並規劃了許多漁塭供沿海居民養殖,改變了海岸的天然樣貌,也改變了沿海人民生活的方式。
早期潮間帶長達數里,漁港在今天安西府往西約
圖:整個雲林縣沿海幾乎被離島工業區包圍,將成為台灣第二個內陸縣。圖為雲林縣離島工業區配置。(圖片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隨後,政府為了發展基礎工業,打算利用填海造地的方式興築離島式基礎工業園區,民國80年6月,整個雲林縣沿海被行政院核准編定為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以下簡稱離島工業區),隨著台塑六輕在麥寮的進駐,民國89年榮工公司也在台西外海進行抽沙填海造陸的工程,因為缺乏稹密的規劃與評估,因此造成浪潮挾帶大量的飄沙,並卡在蚵串上,淹埋蚵棚,造成該年度蚵苗無法附著,蚵農的收成全部泡湯。蚵農不甘心蒙受損失,於是組成「台西蚵農自救會」向榮工公司爭取賠償,並隨後反對即將進駐台西設廠的台塑煉鋼及國光石化。原本平靜的漁村開始了一連串不平靜的抗爭,世代在此地生活的蚵農挺身而出誓死守衛自己的家園。
台西著名的地標-「蚵貝藝術牆」即描繪了蚵農面對失去海岸的心境做了一個呈現。由當時就讀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源保存研究所的許秀雲發起,邀集蚵貝壁畫藝術家蔡英傑、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副總幹事丁宗銘、台西國中學生、以及台西的蚵農共同創作完成。使用原本在台西沿海可以撿拾到的超過20種貝類殼(如今只剩人工養殖的蚵與蛤兩種貝類)作為材料,描繪出生長在海邊的子民,在他們的眼中是如何看待這片海洋,這片海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也是他們所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