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主要是靠濾食水中的藻類維生,屬於初階消費者,而藻類是食用水中的菌類維生,菌類則是分解水中的有機碎屑,在水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食物鏈。養蚵產業可說是非常天然的養殖方式,不必投餌,不必施放農藥、抗生素等,只要順應天時,確保養殖水域水質的潔淨,並以勞力收穫即可,因此我們可以說蚵農是守護潮間帶的無名英雄。然而,由於蚵仔是放養在天然的海域,所以養殖水域的水質潔淨並非藉由蚵農單方面的努力即可,往往需要配合河川保育及各項相關的公共政策等,因此為了能夠繼續食用美味營養的鮮蚵,我們都應該共同努力,確保河川水質及守護潮間帶才是。
圖:連綿的蚵棚佈滿台西的外海,煞是壯觀。
蚵仔為廣鹽性貝類,對海水鹽度適應極大,生長環境若在鹽、淡水混合的潮間帶,更可以充分供應蚵仔成長所需要的養份。蚵仔適合生存在溫和的氣候,因此目前養殖主要分布在彰化、雲林、嘉義至台南七股等海域,但因夏季西南季風影響,蚵農會從每年農曆約11月才開始放養,養殖至隔年3到5月(大約4個月時間)後便可開始採收,而 5~8月除西南季風影響,颱風也會帶來災情,所以大部分棚架皆為整棚休養。一般而言,春末夏初、夏末秋初季節交替的時候由於海水溫度適中,因此產量最大,且肉質最為肥美。蚵仔生殖腺飽滿,如暴風雨後的鹽分變化或滿潮的溫度變化(滿月的滿潮排卵放精最多),只要受外界的刺激影響即開始排卵、放精,故隨時都可採苗,但一般而言台西配合蚵仔的養殖期程,多集中在每年農曆8到 10月之間寄苗、採苗,並運送至嘉義、台南、澎湖等地繼續放養。而蚵仔因鹽分或溫度變化等外在因素造成排卵、放精,會導致蚵仔變瘦,影響蚵仔的賣相,也讓蚵農蒙受損失。
值得關注的是,除天然災害為蚵農帶來困擾,人類的工業污染與全球暖化造成海溫上升也對蚵仔棲息的海域生態造成影響。鄰近台西的台塑六輕所排放的冷卻水及廢污水可能造成附近海域的水溫升高、酸鹼值降低、以及可能含有重金屬等危害,由於水溫升高及水質偏酸將使水體的藻類繁殖速度偏慢,甚至全部瓦解,造成蚵仔養殖時間拉長,過往只要四個月即能收成,現在往往需要多出一倍的時間,不僅蚵農的收入因此受到影響,連帶地因為延後收成,使得蚵農必須冒著被颱風破壞蚵棚架的風險。而海溫上升卻造成海底生態的改變,
除蚵仔本身所需適應溫度提高外,蚵仔的天敵-蚵螺,也增加許多。而可能含有重金屬的危害更讓消費者對食用蚵仔抱持疑慮。過去,台南二仁溪口及新竹香山的「綠牡蠣」事件曾經重創養蚵產業,面對未來,我們應該更加謹慎防範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