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竹東林場的珍貴歷史(2)廖景淵先生的「畫說林業」
前言:台灣林業生產史的珍貴寶典
作為與東勢、羅東同為台灣三大林業集散地,可惜的是竹東林場在戰後大幅開發的檜山和榛山(即今日觀霧地區)不但文獻稀少,也甚少從耆老口中建構出至少一甲子以前林業生產歷史的浮光掠影,那些見證竹東林場林業生產歷史的耆老隨著歲月的老去而日漸凋零,內心頗為焦慮,也清楚這個工作再不進行,爾後的五年、甚至二年都有可能失去這個機會,因此我們製作了《檜山邊境‧迷霧森林》系列,包含《竹東林場職人傳》以及《畫說林業》,希望彌足了這個長久以來的缺憾。
《畫說林業》這本書,原名《再夢台灣之寶—台灣消失行業‧焗腦伐木篇》,是作者廖景淵老先生花費了五年以上的光陰,整理編輯、圖繪從一八七○年到一九六○年間「焗腦、伐木」的工作過程,共一百六十幅精緻圖繪和說明。
廖景淵老先生從壯年開始戮力於林業、客家和原住民等領域的文史工作,憑藉青少年時期在檜山、觀霧等林場所留下的勞動記憶,輔以不厭勞苦、奔波四方的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從而成就了本書。
《畫說林業》書封。
一點一滴畫出木業勞動過程
以日據時期以降林業產製過程為經、產業內容和技術為緯,採用漫畫風格的手繪圖稿,旁加文字說明,生動、活潑的道出林業生產體系的每個環節及其文化內涵,舉凡清末、日據期間的熬腦,以及人力、機動化階段的調查測量、伐木、造材、集材、運輸、製材、育苗、造林和林業勞動文化等無不詳加勾勒,可以說將整個龐大而複雜的林業產製體系以深入淺出的手法推薦於社會大眾,堪稱一部台灣林業生產史的珍貴寶典。
從書中可見作者利用畫筆,一點一滴的慢慢拼湊出一幅幅林業勞動現場的工作圖景,將手工和帶著匠師氣味的勞動技術和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等同為不諳龐大、精深結構的台灣林業文獻和史實的讀者大眾開了一扇方便之門,經由這妙筆,讀者亦得以建立林業勞動基礎知識,並透過逐項分解圖說,體認台灣早期林業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以及先民勞動及生活智慧的結晶。
以下分享書中片段,完整內容請閱讀原書。
夫妻檔
木馬工人裝好木材下山時妻子會在上下坡段幫忙推木馬或「拉馬尾」。而同伴間也會互相幫助,以節省時間提早回到家,因為深山午後不是下雨就是起大霧。路面非常濕滑,對安全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儘早到達目的地。是大家的共同心願。
木馬從枕木上滑過時木馬工的右手拿一支「點油棒」一面走一面在木馬要滑過的枕木處,用點油棒點上「機油」,除可減輕力氣外,對木馬板的磨損亦有減輕作用。木馬工穿的是「草鞋」,一般需攜帶乙隻備用。草鞋是早期先民無論是做工或一般人都穿。除非是百萬家財的公子阿舍才有布鞋可穿。
夫妻檔(書中繪畫)
修鋸路
用打鋸路的鐵鎚打好鋸齒正確彎度,再用「鋸夾子」來修鋸路的寬度使前後排列整齊,不得有偏左或偏右的現象。若是鋸路修得不正確,則無法鋸出平整的良好材質,時常就有新手匠師因為經驗不足,沒有時時刻刻加以注意,以致造成鋸子被夾住,鋸路分成上下兩路的分叉現象而無法再繼續鋸下去,甚至造成木料的損失,所以使用時必須注意有否有偏向的情形發生。
一旦發現就應該隨手修整才能鋸出良好的產品出售。開剖鋸的維修工作並非短時間內就能精通,除了需要深入瞭解各種不同的樹質和性能,也必須累積豐富的經驗和功夫才能勝任。
修鋸路(書中內容)
(以上為局部內容分享,完整內容請閱讀完整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