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的跨世代共學
滿足長者陪伴需求與孩童自然缺失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工作者 曾毓仁
蟾蜍山獨老問題
獨居老人的界定是65歲以上,獨自居住、或其同住者無照顧老人能力之老人。而所謂「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是指一個國家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7%以上,台灣早自1993年9月起,已進入高齡化社會。
當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4%,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比例超過20%是「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台灣邁向高齡化速度非常快速,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台北市大安區的山城聚落蟾蜍山亦是個高齡的聚落,居民以老人為主,這些長輩的子女多在其他地方工作與居具,並形成了獨居老人問題,食衣住行還能靠鄰居幫忙解決,然而日常缺乏陪伴,則變成主要的課題,許多獨老,平時就只能打開電視,看一整天。
2006年內政部提出幾點老人福利服務檢討,其中一項是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普及化社區照顧。
大自然缺失症
老人的另一端是孩子,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表示:兒童與自然之間的隔斷,產生注意力不集中、抑鬱、肥胖和過動等症狀。2003年康乃爾大學環境心理學家們在報告中也指出,能夠觀賞到自然景觀的房間可以保護兒童免受壓力帶來的疾病。郊區房子內部或周圍的自然風景,在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指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孩童的大自然缺失症是一個需要面對的新議題。
雖然蟾蜍山2010被台北市政府選為生態廊道的優先示範區,而蟾蜍山的孩子們平常空閒時間大多拿去玩電腦看電視,對自身居具的生態資源,鮮少接觸一無所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定義「環境教育為」:「環境教育是一個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和社會認知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 境的生物、物理與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與 價值觀,並能個別的或集體的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跨世代環境教育:綜合長者與孩童的需求
綜合以上老人陪伴與孩童大自然缺失的兩者需求,我們辦理了小小生態藝術家等環境教育的活動,試圖在一系列在地的自然觀察與遊戲中能將孩子與自然聯結起來,更將老人陪伴需求放入這個營隊的核心規劃,讓老人陪伴孩童一起參與,跨世代共學。
在營隊中,孩子與長輩共同在大自然中玩耍,讓長輩擔任引導員帶領孩子觀察野地,更進一步說明在地的植物知識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也讓孩子與長輩一起手作艾草香皂、艾草香包,長輩可以給予孩童製作上的經驗與提醒;並請孩子把觀察大自然環境畫下的作品,寫上溫馨的語句做成卡片,親自敲門送到各家各戶的長者手中。同時,我們在營隊設了一個規定,孩子若看到社區長輩經過時,要有禮貌地打招呼說:"森林智者好"。最先和長輩握手的,在活動上可以加分。
在這一連串長者與孩童互相陪伴的經驗下,長輩非常開心,時常會問我們這些孩子的事,並說他們很乖。孩子也在長輩的教導下,更親近了自然。藉由環境教育的活動,拉近了長輩、孩童、與自然這三者的距離。盼望跨世代共學的環境教育行動能在長輩與孩子的生命中,增添更多的色彩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