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導覽
社區通粉絲團
會員中心
RSS 訂閱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
會員登入
親愛的 您好
(一般會員) 登出
Hi, 您還沒登入喔!!
會員登入
密碼遺失免費註冊
  • 社區網群平台
  • 會員中心
  • 寫手大募集
  • 訂閱電子報
社區搜尋
 
本站社區 00007264


:::
*社區通 > 一般版 > 返鄉青年
搜 尋
返鄉青年
詳細內容頁
自強活動v.s 觀摩學習的社區思考
發布日期:2015/11/20
我要轉寄,開啟新視窗 我要列印,開啟新視窗 我要檢舉,開啟新視窗 資訊提供

自強活動v.s 觀摩學習的社區思考

圖、文/赤山青年黃宗健

 

屏東縣萬巒鄉的赤山社區,透過多次觀摩學習的參訪活動,檢視自身社區擁有的資源,思考社造過程中需要加強的部份。對赤山的志工和幹部而言,參訪的學習經驗在起步推動社造的第一年,扮演著不同世代之間對話的關鍵媒介。赤山社區發展協會在去年底理監事會改選後,今年在70年次的潘嘉明理事長帶領下,結束了組織停滯多年的狀態。現在,赤山組織充滿著年輕的氣息,有著為數眾多的在地青年志工。而青年們也花了許多時間,透過課程、活動的舉辦,想要扭轉長輩們舊有的社區「發展」觀念。

老師利用團康遊戲當中的比手畫腳,讓居民呈現每天工作的樣貌,這一組是屬於在稻田裡進行工作的農民。

老師利用團康遊戲當中的比手畫腳,讓居民呈現每天工作的樣貌,這一組是屬於在稻田裡進行工作的農民。

 

年初至今,赤山社區就已舉辦了三次縣內及縣外參訪。但是,年長的志工幹部們一開始對「觀摩學習」卻是排斥的,因為村長頻繁舉辦「自強活動」的兩天一夜、三天兩夜旅遊行程,相形之下的觀摩學習行程,顯得遜色許多。然而,在第一次參訪完無米樂之後,他們原本的想法就此改變,長輩們開始認真看待其他社區的經驗,除了對未來赤山的社區營造有了更多想像,也對青年幹部們努力的方向有了更多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讓不同世代的社區志工和幹部們,有了對話與討論社區發展的機會。104年8月 2日,赤山參訪台南無米樂,映入眼簾的無米樂農村風情,田間小路上拉著牛車的水牛,傳統的社區風味餐及甘蔗酒,無米樂人所講述的社造歷程…

這一位阿伯,他在社區從事服務志工這一塊已經很久了,經由這一次的志工訓練讓他對社區的肯定更加讚賞,他在比手畫腳單元中呈現一個農民如何插秧。

這一位阿伯,他在社區從事服務志工這一塊已經很久了,經由這一次的志工訓練讓他對社區的肯定更加讚賞,他在比手畫腳單元中呈現一個農民如何插秧。

 

赤山一名長輩感嘆地說:「沒想到十幾年不見的光景,卻在這裡看到了。那個時候在我們赤山村裡面,家家戶戶至少都有一隻水牛,現在村裡面已經看不到了,農業機械化之後,傳統的耕作文化也漸漸的沒落了。」農業並非沒落的夕陽產業,其取決於這一代年輕人對於農業的態度,影響著農村是否能夠有再發展的機會。而除了這些長輩熟悉的景物之外,無米樂所詮釋的社區地圖,除了讓人辨別方位、尋找景點,更有意識地讓到訪的人們,看見與感受到屬於農村的內涵,傳遞和訴說對於故鄉的情感。未來赤山繪製社區地圖時,也將考量這些「無形」元素,來製作一幅有深度文化內涵的「赤山社區地圖」。

這一組的比手畫腳表演呈現的是出外篇,由三、四個居民表演有人演車頭、有人演車身、有人演車尾,有人演旁邊的路人。

這一組的比手畫腳表演呈現的是出外篇,由三、四個居民表演有人演車頭、有人演車身、有人演車尾,有人演旁邊的路人。

 

而當我們走進無米樂的 「菁寮社區」,在日治時期名為「菁寮部落」,國民政府來台改名為「菁寮社區」。當時兩個區域被分割命名,由地方領袖決議村莊名稱,分別為墨林社區和後廊社區。在墨林和後廊,志工們看見了不少紅磚屋,不經懷念起過往在赤山生活的情景,反觀赤山的紅磚屋,消逝速度之快,讓志工們對此有著深刻感受。賴呀阿公說:「這種厝,在那個時候,我們家家戶戶都住在一起,也讓我們親戚更加認識彼此,現在慢慢地消失了。現在看見這些紅土磚仔厝,還是無法忘懷在埕中玩耍的情形。」讀國中的孫子宗佶則回應說:「這也沒辦法,我出生後社區的紅磚屋就看不到了,剩下只剩常見的透天厝,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住住看這種房子。」在這樣的對話當中,傳統屋舍的價值因此被看見和重視,也在志工們心中發酵,引發後續挖掘赤山古早味的行動。

這此的比手畫腳有下達指令囉:)這一組老師給的指令是「農民帶著牛犁田」而這組人員裡面除了長輩以外年輕人也不吝嗇地參與其中。

這此的比手畫腳有下達指令囉:)這一組老師給的指令是「農民帶著牛犁田」而這組人員裡面除了長輩以外年輕人也不吝嗇地參與其中。

 

藉由社區參訪,除了緬懷過去農村生活情境和借鑒他山之石的經驗。對於赤山的長輩們而言,更是參與社區營造工作中重要回憶。透過今年暑期的時間跟縣府申請到志工訓練的安排,加強社區內部志工的生力軍,讓更多青少年來看待這些年長的志工從事哪些事情,並以激發青少年對社區當中的新的認知,並不會跟隨高科技而有所改變,我們也從這些長輩心中得知一些文化遺址,更要加強去守護及維護他們,不要讓他們慢慢沒落沉淪於這社區的黑暗角落,而我們要使他們發光,就必須先從認識他們開始。而銳變中的赤山社區,未來如何利用「心」的思維面對挑戰,相信觀摩學習的啟發,會比拉攏人心的自強活動來的更有意義,也更有勇氣和力量,持續的走下去。

內容提供單位  
相關連結:  
關鍵字: 社區參訪;農村生活;赤山社區;菁寮社區 
‧以上內容由本站會員在同意相關授權或著作權條款後自行提供的資訊。
‧若有侵權事宜或錯誤訊息,請使用我要檢舉,開啟新視窗功能或客服連絡站通告網站維運小組。
交換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