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導覽
社區通粉絲團
會員中心
RSS 訂閱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
會員登入
親愛的 您好
(一般會員) 登出
Hi, 您還沒登入喔!!
會員登入
密碼遺失免費註冊
  • 社區網群平台
  • 會員中心
  • 寫手大募集
  • 訂閱電子報
社區搜尋
 
本站社區 00007264


:::
*社區通 > 一般版 > 返鄉青年
搜 尋
返鄉青年
詳細內容頁
造人,從教育做起
發布日期:2015/11/20
我要轉寄,開啟新視窗 我要列印,開啟新視窗 我要檢舉,開啟新視窗 資訊提供

造人,從教育做起

文/千新幼兒園教育行政/李宗俊

 

晴朗的上午,我帶著平淡的心情走向下一堂上課的教室,那個位於高中校園較邊緣的教室。走著走著,我來到了教室走廊上,側頭從窗戶看進去,映入眼簾的不是一排排乖乖坐在位置上的學生,倒像是開轟趴般的混亂場面。我開了門進去,站在講台上,準備好麥克風之後,我跟同學們打了聲招呼,開始說起上課的事。過程中,有少數同學看著我,嘗試在聽我說什麼,但有更多同學不是趴著睡覺,就是在那自顧玩樂、擅離座位、製造噪音、用無謂的言語干擾我,在他們眼中,似乎沒有「老師」的存在。當下,我覺得我面對的班級像是麻辣教師GTO的2年4班,但我不是鬼塚英吉。

 

眼前,是一個很真實的教育現場,一群不會乖乖聽你說話的學生,不會乖乖坐在座位上的學生。其實呢,在這所偏鄉高中,有大部分的學生都來自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不少學生還得打工負擔家庭經濟。而對於「學習」這件事,這裡的學生長期處於「升學主義」的最邊緣、後端的角色,所以面對無趣的教科書與課堂考試,多數學生會選擇「自我放棄」,排斥學習。拒斥學習、學習無感、自我放棄,這些曾經是我「過去的人生」,現在則成了我關心教育-社造的一個切入點。

 

────教育觀點下的「造人」────

 

2011年,我與夥伴藉由一個案子的機會,有幸與桃園大溪的至善高中合作籌辦「大溪挖哇Wow!!」的暑期工作坊。在工作坊中,我們會帶領高中學生去認識地方並挖掘在地故事,然後學生必須利用自己的所學(才藝班)去拍攝創意短片,用自己的觀點與感受去捕捉在地。工作坊對我們來說別具意義,因為它讓我們以教育的角度去思考社造,以青少年的角度去反思社造。過去,地方社造總怨嘆年輕人不回來,沒有就業機會吸引他們回來,但其實,很多年輕人的離鄉不完全在於工作,有時候,是在於「認同」,而那漫長又「學習無感」的求學階段,就是學子跟家鄉越來越疏離、認同斷裂的漫長道路:「被封閉在教科書與學校圍牆的學子,怎有機會去創造家鄉生活的美好記憶與認同感呢?」

 

然而,這個「認同」能用既有的社造方法去找回嗎?一直以來,地方文史被視為大溪社造培養家鄉認同的方式,研究論文、導覽或觀光手冊皆不斷藉由文史故事來論述「大溪」這個地方。然而,文史畢竟是「過去式」,而且是老一輩的生活記憶。或許,有些青年可以藉由聽文史故事而開始跟地方產生情感,但也有很多青年是無感的:「跟自己的生活沒有連結。」因為,我們總是聽老人家談論過去的生活,卻忘了許多青年與青少年所生活的「當下」,是一個「缺乏情感」的教育場域,是弱肉強食的升學競爭。

 

我們都知道社造的精神在於「造人」,然而教育卻是一門更基本的、關於人的哲學。我們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後代?給予什麼樣的思想?希望他們關心或思考什麼問題?給予什麼樣情感上的刺激?在求學階段中,我們把年輕學子打造成「相互競爭的填鴨機器」,打造成「對外在世界缺乏感覺的人」,然後等他們長大之後,再妄想他們回頭關心家鄉、關心地方、關心這個世界。我想,這是很矛盾的事實;為何不在求學階段中,就給予他們更多「有感的學習」、更多關於土地的生活體驗,甚至,以社區之力給予人生道路上的支持呢?以社區的資源去支持年輕學子向前走,是我跟夥伴的理想。

 

────創造青年的家鄉記憶,尋找多元觀點的大溪────

 

回到我跟夥伴的行動。自2011年跟至善高中合作後,我們每一年暑假依舊在尋找資源,讓大溪挖哇Wow的工作坊可以延續下去,並逐年增加一些作法。譬如,2013年起我們開始招募大溪的大專生青年,讓大專生回來帶領這些青少年;2014年起,當初參與過工作坊的校友,也成為我們號召的對象,讓他們回來帶領自己的學弟妹。「一年一次的工作坊,就像是青年與青少年的同學會。我們藉由同學會讓彼此知道,生活在大溪這個地方,有很多跟你一樣年輕的朋友在此,大家可以一起創造更多屬於自己世代的家鄉生活記憶。」

 

除了青年夥伴的連結,我們的活動設計也嘗試去延伸社區場域,譬如,從最初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溪老城區,到後來加入了Sawaz部落及義和農村兩個地方:「加入農村與原住民部落到課程中,是希望讓青少年可以接觸到多元觀點的大溪。」

 

其實至善高中有很多的原住民學子,也有許多學生是住在復興或偏鄉區域,所以我們不會把主流的文史灌輸在他們身上,而是盡量給他們更多元的體驗與觀點,讓他們知道,大溪是個多族群、多文化的地方,不是只有老街與河運史:「文史教育,是為了提升視野,認識更豐富的生命價值,也讓更多的學子有機會認識跟自己最親近的家鄉樣貌。」

 

 

────造人,從教育思維的改變做起────

 

2015年是我退伍的第一年,我正試著沉澱大溪挖哇wow的經驗與觀點。

這半年,我依然在摸索「教育-社造」的這條路,期許運用社區資源來提供在地學子不一樣的學習管道。於是,我有幸認識了大溪家扶基金會的社工,透過他們之口,我知道大溪偏鄉與復興鄉一帶,有非常多困苦的家庭與年輕學子,長期處於「貧窮的循環」之中而難以翻身。所謂的循環,不只是金錢上的,更是「思維」的循環:「許多學子在其家庭環境,能接觸到的人際網路與資訊是封閉的,是相似的,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刺激,接觸不一樣的人,來拓展他們的思考。」

2012年-帶領大溪在地青年參訪農村社區 認識家鄉的多元面貌

2012年-帶領大溪在地青年參訪農村社區 認識家鄉的多元面貌

 

另外,位於偏鄉農村-大溪義和農村中的一家木器工廠,「三和木藝」,老闆娘夫妻也長年關注著社區弱勢孩童的教育問題,用課後照顧及假日農村體驗課程等方式,給這些學子更多元的學習管道。除了教育弱勢的課題,在補習班工作過、半年間也帶過青少年學習桌遊的我,能清楚感受到「滑世代」的教育問題。許多學子假日要不是去補習班,不然就是關在家裡滑手機、打電動,生活是封閉而對外在世界無感的。事實上,我們許多成年人也如此過生活,遑論後代學子呢?

 

鑒於「教育弱勢」及「無感教育」的現象,返鄉後,我想做的事情就是「找回感覺」,讓學習更有感覺,並以此創造人與人的生活連結,破除階級與優勢弱勢之間的隔閡。於是,我跟夥伴決定以「Touch」為名成立學習工作室,繼續推廣教育活動。Touch的意思就是「接觸」;我們要藉由各種教育活動,讓青少年與青年可以接觸更多的人事物、了解更多關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故事、拓展視野與思考,甚至未來有機會,希望他們的家長也能一起走出來,因為家庭是學習的根本場域。

2015年大溪挖哇Wow-在地青年招募活動 招募青年成為工作夥伴 

2015年大溪挖哇Wow-在地青年招募活動 招募青年成為工作夥伴

 

現階段,Touch學習工作室正在籌劃「桌遊學習教室」及「農村創藝教室」,與幾位年輕朋友及社區單位合作。前者是用遊戲學習的方式吸引青年離開手機與電腦,來認識更多的朋友,假日從事更多具有意義的活動。後者,則是希望挖掘農村的資源與手作技藝,讓學童或青少年可利用假日到此體驗農村生活,回歸土法煉鋼、凡事自己動手做、動腦尋找方法的簡單生活。大溪還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關心後代學子的教育與家庭問題,我相信,他們的故事很需要被看見,因為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造人,面對的是大溪觀光與文化發展的美好表面下,所看不見的那一群人。

2015年大溪挖哇Wow-帶領大溪至善高中學子參訪Sawaz部落 認識原住民生活與文化

2015年大溪挖哇Wow-帶領大溪至善高中學子參訪Sawaz部落 認識原住民生活與文化

內容提供單位  
相關連結:  
關鍵字: 桌遊學習;農村生活;土法煉鋼;大溪義和農村 
‧以上內容由本站會員在同意相關授權或著作權條款後自行提供的資訊。
‧若有侵權事宜或錯誤訊息,請使用我要檢舉,開啟新視窗功能或客服連絡站通告網站維運小組。
交換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