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後壁區菁寮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5
  • 累計人數:266589
  • 發表文章:1
  • 相片數量:95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楊端立村長  
聯絡地址: 731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6鄰菁寮號  
聯絡電話: 0928-328552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關於我們
組織基本資料
組織名稱: 臺南市後壁區菁寮社區發展協會 成立時間: 2002-06-27
負責人: 楊端立村長 聯絡電話: 0928-328552
聯絡人: 楊端立村長 傳真:
組織人數: 70人 E-mail: 未公開
聯絡地址: 731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6鄰菁寮號
社區基本資料
社區名稱: 臺南市後壁區菁寮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網址:
所在位置: 臺南市 後壁區
社區戶數: 250戶
社區人口數: 503人
經常參與社區工作人數: 110人
主要族群: 閩南人 
發展重點: 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綜合類、其他 
工作重點與發展困境: 無米樂冠軍米的故鄉~ 後壁鄉的墨林、菁寮地區由於具有豐富的水資源,遍植水稻, 是嘉南 平原的穀倉,蜘蛛網狀的灌溉溝渠和四佈的水塘不僅是 地方產業的源頭,更和居民的生活有著血肉相連的關係。只剩下在老一輩的記憶中那條流過一株株稻隙間的水仍在,水塘邊的柳葉仍映著潾潾的水波。
後壁鄉之主要農產以稻米、甘蔗及雜糧為主,但由於近年來農業型態的轉型,甘蔗及雜糧漸被洋香瓜及西瓜所取代。社區農作物由於鄉公所,農會的努力輔導農戶利用水旱期 間,調整計畫輪作,大略有下列28種:1.食用玉米〈甜〉2.落花生〈土豆〉3.綠豆4.甘薯5.生食甘蔗6.西瓜7.洋香瓜8.食用蕃 茄9.蓮藕〈蓮子〉10.芋〈芋頭〉11.甕菜〈空心菜〉12.胡瓜13.冬瓜14.苦瓜15.茄子16.菜豆17.甜椒18.辣椒19.南瓜20.皇帝豆21.絲瓜22.菱角23.山黃瓜24.牧草〈養殖用〉25.水稻26.番石榴27.高梁28.玉米〈飼料用)這些農作物包括蔬菜水果,產量豐富基本上解決本社區居民的民生問題,同時也利用農場大量栽培,運銷道外地賺取利潤。
※改善農業體質,加速農業升級,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並配合中央、省農業政策之推動下,台南縣農業正朝向生產企業化、生活現代化、生態自然化目標邁進,開創農業新契機。
菁寮、墨林兩村之人口數約二千人,因就業機會不多,所以造成人口嚴重外流。  
未來發展願景與工作目標: 文圖/杜正宇
無米樂冠軍米的故鄉~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聚落,昔日以盛產“染布菁仔”聞名。本地的藍染工藝,起源甚遠。靛藍織染,不僅僅提供了染料商品,隨之發展的彩紋圖騰,更宣告了產業文化的誕生。光復以後,本村則以“三角藺草”編織為農村副業。庄內廣行草編,一時蔚為盛事。遷延至今,雖然藍染、藺草等傳統工藝,早已消逝身影。但這段往事,仍存於村內老一輩人士心中,成為聚落發展過程裏的集體記憶。
為了激發傳承的信念,凝聚居民的意識,墨林社區的社造工程在現任村長殷獻政先生的主導以及所有村民的熱情參與下,如同輻射光環般已逐步開展了五個面向:
* 文化資產保存幾經協調,公元2000年終在菁寮醫生──重仁診療所梁耀明先生的子嗣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墨林農村文物館。開幕至今,已吸引各界如台南教養院、台灣高鐵、新營國小等單位數千人次的參訪。數百件的文物,更刊載於專屬網站,提供網友瀏覽。
* 社區歷史撰寫後壁鄉的聚落變遷無非以菁寮作為轉圜,特別是經歷了倒風內海淤積造成下加冬衰退以至縱貫鐵路興築於後壁車站的盛興,菁寮的形成與發展,遂蘊藏著變的因子。此地不僅傳承了下加冬堡的核心位置,以經濟力量開展聚落的興替;也在停滯受阻後,凝聚了傳統產業的能量,藉由小菁與藺草,進一步的重振傳統文化。面對如此的背景,解析並探究當日聚落發展的情狀,實有其必要。
*傳統產業復興為了尋回失落的傳統技藝,復原藍染與藺草編織工藝。以傳承過往,進而化為本村特有的文化產業。日前已在文化局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爭取下,獲得文建會的專款補助。隨著藺草編織班與小菁復育工作的逐步展開;菁寮人的夢想也即將實現。
* 美化公共環境為了開發現有的公共空間,增加生活休閒的硬體設施,文化局與雲科大專業團隊所規劃的親水公園計劃案,已獲得文建會審核通過,並委由建築師設計執行。
* 環境保護工作社區環保義工隊,辦理資源回收與環境綠美化工作多年。不但績效卓著,更受到環保局的重視,近日即將提供專款投入植樹與抑制道路揚塵工程。  
社區簡述: 無米樂冠軍米的故鄉~後壁鄉自然環境條件特性
地理位置:後壁鄉位於台南縣最北端,嘉南平原北方,八掌溪二公里處,為八掌溪與急水溪沖積而成之狹長平原。地勢東北較高,向西傾瀉,全境大多屬嘉南平原。北和西隔著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鹿草鄉為界,東南鄰東山鄉,南與新營市毗連。面積為七二、二一八九平方公里。
農業:本鄉是一典型的農業鄉,農業人口眾多,勞力可謂充足,但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發達,經濟結構變遷人口不斷外流,反使農業勞力越顯不足,尤其農忙時期更感困難,導致工資上漲,增加農業生產成本。 目前本鄉趨向轉作其它,如番石榴、洋香瓜。本鄉特產: l 稻米:本鄉由於地下水位低,鑿井不易,在農業生產條件上遂形標準之「看天田」,須利用溪流就地引水灌溉方式,乃形成本鄉之農業特色。本鄉土地粘土質較沙土質為多,因此生產之稻米Q香特可口特別好吃,素有台南縣米倉之譽,目前栽種約三千多公頃。2 番石榴:是本鄉除稻米以外另一個重要的特產,有泰國芭樂及蜜芭樂兩種,栽種面積100公頃,所生產之芭樂香脆可口,甜度又夠,以漸成農民次要農產收入來源。目前安溪寮朝著經緻農業發展,組織了番石榴班,打出了安溪寮番石榴的知名度。3 精農中心:係屬台糖的蝴蝶蘭孕育場所,為原烏樹林糖廠關廠後發展出來,培育著各種美麗的蝴蝶蘭,產品外銷歐、美、日、從民國七十七年開始籌設精緻農業發展中心,培育的蝴蝶蘭屬於台灣原生種,一年四季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適合生長,深受消費者喜愛。
土地:本鄉總土地面積為七十二、二一八九平方公里,屬於平地鄉。 
河川:本鄉的唯一河川是八掌溪。  土壤本鄉土壤是屬於壤土也可說是粘土,是種稻米好地方,故稱「米國之鄉」。 
氣候:本鄉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型,全年平均溫度是20.4-28.4度。是屬於濕熱多雨,適合耕種稻米。
工業:本鄉目前無大工廠設置,有小部份代工作皮包業,以家庭式為主。 
住宅:特性本鄉以閩南人居多,住在平地之上,大部份居住在三合院,目前也改建鋼筋水泥建築二樓層,以小家庭三代同堂。
觀光:旅遊點1 泰安宮:座落於關子嶺枕頭山的下茄苳(嘉苳村),庄民世稱茄苳媽,創於明朝桂王永曆十三年即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宮內奉祀身穿「黃袍」及「軟身雕塑」的天上聖母神像。據傳是由大陸福建湄州一商人來台閒遊至茄苳街,將攜有湄州天上聖母金身乙尊之包袱暫置於古井上,欲離開,卻無法請起,方知天上聖母已覓的龍穴吉地,庄民知曉後相當振奮,立即塔建臨時草屋奉祀,從此靈赫威顯,香火鼎盛。至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庄民協建廟宇命名(泰安宮),至道光、光緒年間經數次整修拓建,爾後年久修梨嶞不堪,遂於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動工重新修建,前後七載竣工,總工程費達一億三仟餘萬元。2 後壁火車站:創始於民國十年,為一歷史悠久、保存完整之台灣早期木造火車站,因1941年嘉南平原大地震,致棧房傾斜,現有棧房鑒於1943年,外觀為魚鱗板,其座為洗石子,事後壁鄉早期的對外交通總樞紐,車商絡驛不絕,後因各種交通建設發達而遂漸式微,但其建築之美仍為人所樂道,亦是鄉民懷舊之旅必到之處。3 黃崑虎宅:該宅係於1924年開始興建,前後費時三年才完工,為台灣傳統四合院建築,其開窗形式(大正窗)及柱式仿文藝復興時代建築,正身立二柱開三閘,中西合併,為本鄉保存最完整且仍使用中的建築代表。黃崑虎先生目前當任總統府參議。4 菁寮黃宅:菁寮黃宅建於1928年,立面為仿文藝復興式,後屋身為閩式建築,外觀文藝氣息濃厚,為一融合洋風及台灣傳統風格的建築,是本鄉建築的代表。 5 小南海風景區:小南海風景區,即上茄苳埤,又稱永安水庫,位於嘉民村。左有小南海普陀寺,其庭院寬敞,有二座涼亭,白鷺絲季節性飛到小南海棲身,是一處環境優宜人休閒之處,未來將規劃為綜合農場。 環境衛生1 空氣:無工廠設置,農作物以稻米為主,空氣清新良好。2 水:以自來水廠供應。3 垃圾:採白天定點,定時收集,但民眾尚未做到分類回收,有少部分村別有分類回收。4 噪音:噪音少,一到夜晚可聽到蟲鳴唧唧。5 病媒之管制:公所定期噴霧,每村有志工每週掃馬路。6 衛生所固定每月抽查二村病媒蚊指數調查,並加強民眾再居家環境及菜園蓄水時要加蓋式、有積水容器要定期清倒水。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