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代表圖像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306
  • 累計人數:211270
  • 發表文章:170
  • 相片數量:275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賴榮正  
聯絡地址: 嘉義縣民雄鄉西安村西安路130-1號  
聯絡電話: 05-2060463  
傳真電話: 05-2269370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葫蘆創作班」隨堂記實
    2009/07/13 17:42 | 91年活動報導

「葫蘆創作班」隨堂記實

                  李淑智

「葫蘆」,一般人對它的印象,大概就如濟公活佛手中的那只酒壺般,是用來裝酒盛水的。但實際上,它還有更多元化的用途呢!

葫蘆,即蒲瓜,初熟的果實可食用,而放至完全成熟並採收下並進一步加工處理後,其用途可就更多元化了;可當盛物器皿、可用於藝術創作、可製成樂器…等。為了讓鄉親也能擁有藝術創作的才能,民雄文教基金後自七月廿七日起,特別邀請鄉內葫雕大師張家農先生,次每週六下午於基金會教授葫蘆創作技術。在實際創作之前,我們為了讓每位參加的學員能夠更加了解葫蘆(蒲瓜)的特性,因此,第一次上課即將教室拉往戶外,並長征至張家農先生的創作地點所在「葫蘆莊教育農園」,再由張老師一一的為大家講解蒲瓜種類、特性、用途……等;例如;產於非洲甘比亞的圓蒲,在當地是用來盛裝牛奶和水,而較大的圓蒲甚至可用為小孩子的浴盆呢!還有如「天鵝蒲」一般則可製作成樂器;台灣早期的農村家庭,大多將成熟、曬乾處理過後的葫蘆一分為二,當成裝水工具,或在其上頭開個口,當成水壼;一件處理完善、保存良好的葫蘆器具,可以使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不壞;而我們的祖先懂得善加利用身邊物品的技巧,就如同近年來全球極力推動的環境生態工法般,是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而我們更可從中窺知先民的生活智慧了。

經由張老師的講解,我們尚知一顆用以雕刻創作的葫蘆,事前的處理工作是非常繁鎖的,從尚在植株時判斷其成熟度以便採收,到刮除表皮、乾燥、去籽、防腐…等,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否則就無法成為高品質的創作材料了。認識完了葫盧的種類、特性及乾燥處理技術後;接著就是參觀張老師的葫蘆創乍收藏了;在這間空間不大的展示室裡面,放置了許多類型的作品,有彩繪葫蘆、烙畫葫蘆、透雕、炮製,還有在葫蘆成長期即在其表面雕刻浮雕葫蘆、可彈撥的葫盧琴,以及各式的葫蘆造形,每件作品都引發了學員無限的興趣。

課程的第二堂,即從最基本的彩繪葫蘆教起,在未正式上課前,部份參加的學員即以惶恐的心情說著:「可是我都沒有繪畫的基礎,甚麼辦呢?」其實,大家都多慮了,不知如何構圖繪畫,那總可以拿畫本作為示範參考吧!所以囉!課堂上只見有水墨繪畫基礎的學員,胸有成竹的在葫蘆上作畫,而其他學員更是有備而來,個個都帶著事前準備好的畫本或草圖,就只待正式上場的這一天。此時,只要一支鉛筆、一支小楷毛筆、一只葫蘆加上一點點的顏料和一些些的巧思,二個小時過後,一個個造型迥異的彩繪葫蘆就呈現在每位學員的面前了。

烙畫,是用電烙棒為畫筆,透過充電後的高溫,在葫蘆表面製造出深淺不一的線條、紋路,以構築出一副完整的圖畫。除了前面所談的彩繪、烙畫之外,接下來的課程還有山水雕、陰刻、陽刻…等各式的技法要教授給學員。

在本研習課程尚未正式開始之前,心中總懷著既期待又害怕的情緒,期待著每位學員都能乘興而來,儘興而歸;反之,則是害怕之處了。值得慶慶幸的是,雖然開頭時學員有些許的茫然,但在快速的經過了摸索期後。如今,大家都能專注的看著老師示範,並認真的創造出屬於他們獨特的作品。(摘自民雄文教通訊52期,91年9月出版)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