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4
  • 累計人數:30635
  • 發表文章:18
  • 相片數量:100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張淑貞  
聯絡地址: 花蓮市中美十街78巷7號  
聯絡電話: 03-8222933  
傳真電話: 03-8233119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103生活環境改造計畫 –--社區生活環境改造計畫成果展活動
    2014/10/13 10:42 | 自然資源與環境

103生活環境改造計畫 –--社區生活環境改造計畫成果展活動

一、計畫緣起:因為人類不當的開發、汙染及浪費,地球環境日漸惡化,環境災難頻傳,為培育社區民眾環保意識,促使積極主動關懷環境、珍惜資源,並以具體而可及的行動來營造生物多樣性棲地,改善社區環境,於營造過程中舉辦棲地導覽解說及彩繪活動,並於計畫實施完成時舉辦成果展,以深植社區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凝聚社區感情持續共同維護社區環境。

二、指導單位:行政院環保署花蓮縣環保局

三、主辦單位: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

四、協辦單位:民孝里辦公處

五、實施日期:103 1016日星期四8:401018日星期六12:00

六、實施對象人數:社區民眾、親子、師生等100

七、實施地點 : 民孝社區活動中心(花蓮市林園一街16)

八、時間表:10/17上午 (作品展出至1018日星期六12:00 作者請於20日後至本會領回)

08400900

報到

09000910

主持人致詞 介紹來賓 來賓致詞   (環促會理事長胡易主持)

09100925

生物多樣性棲地營造過程分享( 張淑貞)

09251010

專家學者與談(林茂耀  張振發 葉麗羚   每位15分鐘)

10101040

意見交流

10401230

利用回收油教作手工皂   觀賞生物多樣性園區彩繪寫生作品

1230

散會 分贈手工皂 領取便當

-------------------------------------------------------------------------------------------------------

報名表

   

 

  

 □男  □女

服務

單位/學校

 

年齡

 

 

聯絡電話

                    手機

EMAIL

 

 

聯 絡 地 址

 

□□□

心得感想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         報名電話8222933          傳真8233119

                       Email:rayhope@ms67.hinet.net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帶著無患子去旅行
    2013/07/11 16:25 | 生活經驗分享

 ~~少年Pi~~

帶著無患子

       去旅行

                     文圖:張淑貞

 

    散步時無意間發現掉落地上的小果子,深秋了,仰頭望向枝枒,葉已落盡,枝梢仍有一些果子。 

    撿起地上的果子,看來像龍眼,但是沒有龍眼的渾圓,四處望去,向陽處還有一棵葉子還在,只是不多,葉片分散枝條兩側,突然閃過一個名字「無患子」,是無患子嗎? 在步道邊又找到幾顆。

    從此,每日午後,總是在口袋裡塞一個塑膠袋,先散步幾圈,然後,走向無患子樹林。

    稱之為樹林,並不為過,數一數 有四十棵無患子。 

    除了向陽處得天獨厚的那一棵,其他已經光禿禿的,只剩果子在枝頭挺立,撿拾落果已成我午後消磨時光的活動。起初只敢在步道邊翻翻撿撿,卻也能撿回一袋。

    幾次翻撥落葉,終於被園丁發現,也只敢猶疑地遠遠瞧著,怕一旦靠近會嚇著我。

    一日,將無患子的好處和友人分享,野人獻曝一番,友人也跟著我去散步兼撿拾無患子,兩個人膽子較大,深入林子裡把積有一兩尺厚的落葉重新翻撥一遍,一兩小時後,滿載而歸。

    回到居處,放進盆子裝一點水,開始用小刷子一顆一顆清除泥土草屑,然後放在茶盤上晾乾,第二天再將一顆一顆無患子用小刀從蒂頭切開,取出種子,將無患子繼續晾乾。種子泡水到第二天,總會發現鑽出幾條小蟲蟲,淘汰被蟲蛀了的種子,完好的也排在窗台上晾著。

    每次處理完,手上總是黏黏的,一洗手就是滿手的泡沫,有趣極了。

    閑居的這一段日子,就用無患子泡水,清洗碗盤、洗澡洗髮,還有洗衣服。

    為了讓更多人分享天然清潔劑無患子的好處,也鼓勵更多人去撿拾無患子,我將處理好的果實裝盒,分送給幾位朋友。有一天在邀約下,居然增加成四個人浩浩蕩蕩去林子裡翻撿,大家拿著樹枝撥開落葉,尋找前一夜被風吹落的小果子,在乾鬆的落葉堆裡,一有發現,就像尋到珍寶一般欣喜歡呼。

看到一群婦女在落葉堆裡翻找什麼,忽而彎下撿拾,園丁總算敢靠進詢問我們在找什麼,當我告訴他是無患子,以前的清潔劑,沒有肥皂、洗衣精出現前的天然清潔劑,用水揉搓可以洗出泡沫或泡在瓶子搖晃就會有泡沫,可以洗碗盤、洗手洗澡洗髮洗衣,什麼都可以洗,並送他幾顆回去試試。他憨憨的笑說,哎呀!我們都不知道這是肥皂樹喔!

    入冬,天氣越來越冷,有時凍到受不了,只要沒下雨,我還是穿上羽絨衣每天下午去報到,看枝枒上的果子越來越少,有時想,若有個梯子,讓我爬上去摘,一次摘完,也不用冷得直流鼻涕,還在落葉裡找尋,但那只是癡心妄想,想一年就只有秋冬有無患子可撿,此時不盡量撿就要等一年後了。

    閒居無事,有一周與朋友一起去尋幽訪勝,出發前準備行囊,想到以前總是帶著一小包洗衣粉,或利用飯店提供的小瓶洗髮液洗衣服,這次,我決定要帶著無患子去旅行。

    用小罐子裝上取出種子的無患子,再另外帶個小空瓶,就這樣,我到江西省會南昌,到宜春、到靖安,或泡溫泉,或尋古蹟。每到一處歇腳,就拿出幾顆無患子,放進空瓶裡加水搖晃,搖出許多泡泡,倒出來洗澡洗衣,像古代婦女那樣地梳洗,整個心不知不覺虔誠溫柔起來。

    想及,那樣沒有肥皂、沒有各式各樣洗面乳、沐浴乳、化學清潔劑的年代,前人是怎麼發現植物的妙用?怎麼發現無患子?怎麼珍惜著如獲至寶?怎麼謹慎的儲存?究竟一年只有那麼一兩個月可以採收,那是怎樣的等待!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建構花蓮成為[高]碳城市?—從一場論壇談起
    2013/04/16 14:16 | 自然資源與環境

      建構花蓮成為[]碳城市?從一場論壇談起

                                                     張淑貞

  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及長期交通不便形成的低度開發,讓花蓮在全球氣候暖化衍生的節能減碳議題中,成為深具條件發展為低碳城市的地方。

  當我受邀參加「2011環教永續與低碳論壇」的盛會,內心充滿期待,但是高興與會卻失望而歸。會中產、官、學的代表對花蓮都提出許多願景並報告將努力達成的減碳目標,內容涵蓋資源回收再利用、綠美化及推動低碳旅遊、發展大眾運輸系統、再生能源、日常生活省水省電等等,都非常重要,也是大家的共識,可是學者苦心奔波來花演講,實際活動執行又是如何呢?

從花蓮航空站前(新生橋左轉)地下道穿出,即看見此次活動的宣傳旗幟從安全島一路掛到會場所在大漢技術學院(3.3公里),到了校門口一看,不僅有氣球拱門,還有旗幟,又沿路兩旁插到會議地點商學館(因為大雨,我約略數了一下校內就有八十面以上),進入校園皆安排引導的服務人員,實在不必製造這麼多的旗幟,半天(含下午的論文發表則為一天)的活動一結束,又成為耗費人力金錢要去回收處理的垃圾資源,這過程又製造多少的溫室氣體?

 活動公文已經提醒與會者自備環保杯餐具,但是報到時,每人一袋資料袋,打開一看,裡面附贈一個塑膠杯,塑膠杯的杯底標示塑膠種類為7(other),早期美國塑膠公會設計七種分辨日常塑膠製品種類的符號,一號到七號以方便回收,7號是其他塑膠類,大多是不可回收(國際通行,目前台灣不確定有無回收)。茶敘時間現場準備了大量的紙杯,原以為大家都會用自己帶來的杯子或提供的塑膠杯,環顧一周,卻沒幾個是用自備的杯子,茶敘結束,又製造了一堆紙杯永續資源再利用?

研討進行中,執行單位體貼地為每位與談人奉上紙杯裝的茶水,中途又再換上另一紙杯裝的茶水,心想:與談人一定坐立難安,臉上三條線!慈濟大學教授尹立銘博士才剛演講的內容提到「每天少用一個紙杯減碳11g」,當天製造的碳請看簽名簿,有多少人參加(包含動員來一直在玩手機的學生)就乘上去(記得把我剔除)吧!

如果現場參加人員加工作人員為200人,11g X200=2200g,光是紙杯半天就為花蓮貢獻了2200g的碳,需要種多少樹木來吸收?

這樣一場「盛會」沒有留給與會者討論交流的充裕時間,最後勉強提供兩位發言,其中一位即提出紙杯問題,我想與會者都有相同的感受,這是一場低碳城市的負面研討會!離開時,我領了餐盒,將免洗筷還給服務人員,回到家打開資料袋,家裡又多了一個7 號的塑膠杯,懊悔在現場沒有退還給主辦單位!

塑膠杯的大字體廣告寫著:熱湯ok,另外貼著一張標示,字體奇小,我拿放大鏡一一檢視,製造商與地址都用英文,卻是中國大陸山東,為什麼要用英文呢 ?品名是XX優質微波保鮮盒/水壺/水杯,蓋子是PP(聚丙烯),杯體是共聚酯屬7號塑膠,可以微波嗎?耐熱嗎?還是會溶出塑化劑?標示內容有許多提醒,但是所有字體都很小,底下卻一行大字:通過美國FDA規章,SGS檢測合格,在起雲劑、塑化劑、可塑劑鬧得滿天疑雲與恐慌的此時,這樣的產品不會啟人疑竇嗎?造成誤解甚至用來裝熱飲或微波烹煮加熱!

再說近年各式活動已經送出很多杯子,像當年的環保袋一樣,每個家庭都一堆,不知這一個案子是如何審議通過的?

指導單位是行政院環保署及花蓮縣政府,主辦單位是花蓮環保局,執行單位是大漢技術學院、威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經查證本活動環保署並未補助,也不知情,而是地方政府[找錢]委辦的,禮貌上冠上環保署指導以示尊重。

花蓮必須面對的

花蓮要成為低碳城市,雄心壯志令人敬佩,環保團體多年來努力的目標終於獲得認同,我們也很高興。

  可是我們看看這兩年花蓮的走向:

(一)                除了跨年晚會、煙火秀不斷,甚至連知名國際樂團的演奏都出現煙火,干擾演奏,導致指揮拂袖而去,花蓮人因為主辦單位的愚昧而蒙羞,貽笑國際,另一方面又製造難以估計的溫室氣體。

(二)                街頭到處廣告大看板及旗幟,常令人以為又要選舉了,影響市容,更影響花蓮成為國際觀光景區,我到世界各地著名觀光地區,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地區是到處看板廣告旗幟飄揚的。難怪國外來的朋友常常會問:看板上這個人是誰?他要選舉嗎?

他們已經知道台灣的選舉文化。

(三)                報載花蓮要將公路兩旁種上蒲葵,以營造南洋風光。我不知道花蓮為什麼不能營造花蓮的特色吸引觀光客?卻要以南洋風光招徠觀光客?如果我是觀光客,我要欣賞享受南洋風光,我會選擇到名實相符的南洋還是到仿冒南洋的花蓮?

  本土植物最能適應花蓮的水土氣候,遇上颱風摧殘,也恢復最快,如樟樹、烏心石、烏桕、苦楝、水黃皮、台灣欒樹…..等等。

烏桕葉片菱形,果實是小鳥的最愛,綠葉到了秋季變黃變紅,冬季落葉,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風情;苦楝開紫色小花,夢幻浪漫,花謝結果,也是招蜂引蝶誘鳥的樹種;水黃皮闊葉形成綠蔭,夏季是遮陰的涼傘,炎夏台灣的花草不易生長開花,綠化有餘美化不足,此時水黃皮紫紅的蝶形花朵就可以妝點我們的道路,何況它是耐乾旱耐鹽害耐強風的濱海植物,是良好的行道樹種,也是弄蝶小灰蝶三線蝶的最愛;台灣欒樹的四色變化:春季一身綠衣,夏末秋初枝頭開滿黃花,花謝轉紅,果實褐色,慈濟中小學前蜿蜒的台灣欒樹已經形成綠色隧道,美得不得了!大家最熟悉的樟樹,已經在花蓮縣及台灣各地道路形成綠蔭景觀,台北市仁愛路、敦化南路安全島上高大優美的綠林就是它,它還是各式鳳蝶的食草;烏心石是常綠大喬木也是闊葉一級木,都是優良樹種!

  不了解地方政府捨棄這些本土植物選擇蒲葵的真正理由是什麼?蒲葵長高後頂端幾片大葉扇的覆蓋綠蔭比樟樹、烏心石等來得廣?那幾片葉扇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水黃皮、台灣欒樹等等樹種來得多?颱風過後恢復得比上述樹種來得快?

烈日下走過大葉欖仁,享受綠色大傘庇蔭都要強過蒲葵!

  不管是低碳城市還是生態城市、觀光城市,蒲葵都沒有理由要廣植在花蓮的道路上,小區域的園藝造景,我則不反對。

(四)                花東快

蘇花高鬧到蘇花替到蘇花改,才發包施工沒多久,花東快的呼聲又緊接著來,不管從北南下還是從南北上,快速道路都是在複製西部的發展,這是東部地區的矛盾,既捨不掉西部發展繁榮的模式,又要跟上未來低碳慢活的潮流,既要高速又要慢遊,豈不矛盾?

 有人解釋:快速來到花蓮,然後慢慢遊賞。

 快速道路帶來的小客車,都是高排碳的交通工具,如果花蓮要爭取成為低碳城市,首先就要捨棄快速道路,建構適合低碳旅遊的交通動線及工具,才具備低碳城市的入門資格。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18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