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4
  • 累計人數:20883
  • 發表文章:0
  • 相片數量:0
  • 回應數量:0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劉烱錫  
聯絡地址: 台東市正氣北路266號  
聯絡電話: 089-332216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成果
社區工作成果
年度: 民國107年 計畫主持人: 劉炯錫 
計畫名稱: 東海岸部落古帆船巡航暨航海文化調查計畫 
補助金額: 100000元
計畫概要: 本協會自2003年起推動東海岸航海文化重建,重建竹船文化,2012年並從台東市馬蘭部落得知有帆船文化,統稱fayan,認為對南島民族遷移均具有關鍵意義。2014年乃在鹿鳴溫泉酒店的贊助下,推動馬蘭部落帆船文化的重建,但在技術上仍有諸多困境。2017年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支持下,再獲得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合作,邀請同為南島語系的索羅門群島Taumako島五位航海文化專家到台灣,協助馬蘭部落參與修飾帆船,並依馬蘭部落風帆形式,以他們所帶來的林投葉縫製風帆,終於在2017年9月5日完成馬蘭古帆船的首航。蔡英文總統在11月2日在索羅門群島的國會發表演說時,並以此原住民帆船文化重建為案例,說明台索合作的文化與友誼意義。
事實上,以竹桿製作船身,以索羅門群島的林投葉製作風帆,證明可航,跨出東海岸原住民航海文化重建的第一步。過去曾盛行於東海岸原住民各部落的帆船fayan,目前只重建第一艘,航海文化資產保存,還有下列課題:
一、 風帆製作法:2014年利用傳說的本土林投葉編帆,仍有強度不足問題。
二、 竹藝方面:2017年首航的巨竹太厚、太重、破裂過多,嚴重進水。
三、 航海技能:包括操帆、觀測海流、方位判定、氣象因應及海上生活等。
四、 部落特色:有共通性的航海文化,但各部落也有獨特性,均應調查保存。
五、 文化傳承問題:目前仍缺青年投入航海文化重建工作。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計畫擬利用2017年完成首航的帆船,巡迴於東海岸各部落,並進而訪談耆老,調查建立航海文化資料庫。再利用新取得的文化知識,重新取竹造船,克服台灣林投葉製帆的技術問題,全然利用台灣原住民可取得的本土材料,重新製作一艘可以有效航行的帆船。經由實作而使技術更加精進後,未來再尋求進一步資源,推動東海岸各部落重建航海文化,乃至與觀光等產業結合,達成傳承與發揚的目標。 
計畫成果: 工作實施概況:
1.麻竹採取場勘---傳統造船之主要材料為麻竹,經訪問部落耆老傳統麻竹皆為經過養竹的過程成為堪用的材料,而現今此一文化已沒人在做,故竹子的取得相對困難,尋找了很久,並請部落耆老一同到山上勘查,經過耆老認可才決定可採集的竹子。
2.伐竹---勘查確定可採集的竹子後,因為地點在山上的溪谷中,採集就由部落的青年負責,搬運出來是一項重大工程。
3.削皮---竹子削皮為了減輕船體的重量,易於搬運。由部落耆老指導教年輕人如何削皮。
4.埋沙---埋沙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埋沙前會將竹子浸泡海水,海水中的鹽份能使竹子防蟲、 防菌、防發霉。而埋沙可讓竹子不直接曝曬太陽,因為曝曬太陽易造成竹子爆裂,而達到脫水、乾燥、變輕。
5.採藤與木---年輕人們利用埋沙期間到山中採集其他造船所需的材料,七里香做成船的槳座,榕樹的氣根可做船槳,因為它乾燥後會很輕,黃藤是作為船體結合時的綑綁材料。
6.彎竹---因為製作竹船過程,未烤彎即埋沙,導致後續彎曲竹管有問題,正克服中。
7.耆老指導---因為烤彎竹子的過程發生困難,除了嘗試各種方法外,也邀請部落耆老協助指導。

隨著部落耆老們的殞落,部落文化與造船傳統技術漸漸遺失,如何找回古老的生活文化智慧,如何在未使用任何的現代材料,便能建造出能在海上行駛的船,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恢復傳統生活文化,技術的傳承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期待能促使部落耆老願意將即將遺忘的生活文化與技術傳承給與更多的年輕人,也期盼年輕朋友願意學習部落傳統生活文化與技術。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困難,我們在困難中找尋希望,並將困難一一克服,雖未能在預計的期程內完成計畫,但我們仍然會繼續努力,將祖先們的傳統生活智慧予以傳承下去。並希望更多的單位及人能加入並支持我們。 
關聯性社區組織:  
協力團隊或大專院校: 台東縣原住民旮部融岸文化教育促進會 
備註: 指導單位:文化部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