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金寧鄉湖下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29
  • 累計人數:578179
  • 發表文章:35
  • 相片數量:2043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楊忠俊  
聯絡地址: 金門縣金寧鄉湖下村4號  
聯絡電話: 093283856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不知不可-景點
 
浯江經典老照片展 時光迴影˙人生回味
類別:人文景觀
浯江經典老照片展 時光迴影˙人生回味

近年來文化局搜羅散佚金門舊時的老照片,
前後共出版了「島嶼容顏」、「時光膠囊」、
「時光韻腳」等三部老照片集輯,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這些照片的時代背景,
特辦這次「老照片經典展出」。
以「時光迴影‧人生回味」為經典老照片展,
展出的兩大主題包括「故園舊影」和「生活點滴」,
其一故園舊影,期透過佳山勝水、衙署公廨、
廟宇教堂、街衢市道等故園舊影,來勾喚懷鄉思絮;
透過老照片,一起重溫記憶裡舊時金門的風采。
其二生活點滴,讓人透過老照片回憶古早味的生活,
讓這些存在老一輩人的口述,
新世代的年輕人完全無從想像的事物,
透過老照片重新活現在前輩的腦中,
更讓新世代有了可以找尋的痕跡,
這些黑白相片再現了金門的丰采,
留住了古早的痕跡。
藉由展出使參觀者能體驗金門的過去,
雖然無法完整倒帶,
但老照片留存著歲月的痕跡,
讓人不自覺墜入時光隧道中,
將從前經歷的一幕幕片斷,瞬間串接成一段完整的故事。
已往的歷史,無論透過何種方法重建,
始終無法達到百分之一百的準確,所以老照片,
就像是時光膠囊一般,散誘著勾人的魅力,
透過有限的回憶去追尋,得以於一剎那連接屬於當初的畫面。
人的記憶,就是因為有了照片,在快門閃爍間馳騁,
而得以有意無意地留下了最真實的印記。
儘管照片之於歷史,只能記錄吉光片羽的短暫時間,
但在另一個角度看來,它正是歷史的濃縮,
也是最真確有力的證據,所以透過老舊照片,
成為回憶過往、紀錄歷史的最佳素材。


軍人春節踩高蹺
春節期間,各地都有當地傳統的文娛活動,
以獅子舞、龍燈舞、划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金防部都有派軍表演,已停止二十餘年,
近年重出江湖,氣勢遠不如前。


婦女溪畔洗衣
過去生活水準並不高,加上家庭自來水沒有普及下,
一般家庭婦女為了節省開支,
都會把每天換洗的衣物持往洗衫坑清洗,
因此經常可目睹三五成群的婦女蹲在溪邊洗衣的景象,
也可看出浯江婦女勤儉刻苦的精神。
洗衣場依然是當地人最佳的八卦場所。
早年溪旁是泥土的田埂附近婦女僅利用石塊出充當簡易的洗衣板,
這些婦女央顧工人將溪畔以水泥舖
成來往方便更有較大的空間可以洗衣服。
洗衣更有如婦女的友誼廳也是情報交換中心。


借用在金門商會的金門縣政府


金門高中白宮原貌近日已整修門口已有拱門牌樓
金門中學俗稱的白宮中正堂,
與入口4柱3開間的牌坊,
共同成為金門高中的門面與地標建物,
屋頂加裝散熱口,是當年極進步的建築技術。
金門高中大禮堂(白宮)修復520校慶啟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oytowns/article?mid=7411&prev=7412&next=7410



莒光樓

莒光樓:民國41年由名建築師沈學海所設計,仿古代麒麟閣三層式建築,外觀雄偉、氣宇非凡。樓內規劃為展示館,展示館史及金門現況等歷史文物。




金城中興街人潮鼎沸現在門可羅雀


昔日金門最大電影院金聲大戲院
金門戲院興亡史http://aoyun.epochtimes.com/b5/3/7/31/c13874.htm
「電影散場」有人潮最為洶湧的場面-金門全盛時期全島有數十家戲院。


廟會歌仔戲表演


老人南管表演


廟會遊藝馬隊


四月十二巡境盛況現在街景蕭條


湖下村公所廣場曬高粱碾小麥的農忙


伯玉路榜林無名英雄銅像
路經榜林圓環,
這無名英雄紀念銅像已樹立無數寒暑,
多少阿兵哥跟它一樣為戍守國土付出人生最精華青春歲月。


原莒光分校廢校後作臨時縣議會和教師會館與替代役宿舍


舊金城原九龍江酒廠的金門高粱一廠「金門酒廠」為設廠之初所攝。


雙鯉湖畔


料羅灣海岸


四月十二迎城隍的街景


軍車上的新娘與媒婆
「乘吉普車的新娘」在「喜事專車」的後座低頭含羞,
露出小家碧玉,前座阿婆相對有大家風範。


料羅灣候船乘坐的開口笑軍艦
「搭乘登陸艇」中的金門人在碼頭上萬頭鑽動,等著搭「開口笑」。


公共汽車站


打鐵


舂米
古早時候,沒有電力,舂米完全靠人力,相當辛苦。
農民用土礱將稻穀的殼磨掉之後,糙米和殼皮混在一起,
然後用風鼓將殼皮吹走,再把糙米擺進舂臼裡,
用舂臼槌進行搗米,這就叫舂米。
舂米是為了將附在糙米上的一層糠皮搗去,
這層皮就是米糠,去了糠的米就是白米了。
用來舂米的舂臼,有石臼和木臼兩種,
操作的方式有三種,一是靠人力用手搗,
二是用腳踩,三是利用水力的科學方法,就叫「水碓」。


汲水工具吊烏
金門早期汲水工具"桔槔"與"轆轤"
「桔槔」是中國古代汲水或灌溉用的簡單機械,
將一根粗木桿支架於立柱上就可以造成簡單的桔槔,
也就是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
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
像槓桿似的,可以節省汲水的力量,是中國民間最早的汲水用具。
早期農民開鑿的水井,
井壁加水泥圈為垣,立水泥柱安裝「桔槔」,
這是採用槓桿原理所做成的打水器具,
使早期全金門各地的田野上,
到處可見到一根根水泥柱豎著,
古籍中都以「桔槔」稱呼,而金門方言稱為「吊烏」,
但一些往日灌溉用的水井,在土地重劃時漸被填埋。
使用「桔槔」打水時,手握細竹竿,
拉下或提上非常便捷,加上粗幹下端垂有石塊的重量,
可以將力氣分開使用。
「桔槔」適合於較淺的水井,一般較深的水井無法使用「桔槔」,
用「轆轤」俗稱「加落」較為方便。
轆轤運用定滑輪原理,在井口兩旁豎立兩根柱子,
兩柱子間架一支橫槓,上穿一具轆轤吊在井口上方,
繩子穿過轆轤,兩端各繫上水桶,一上一下,
節省了打水的時間和人力,是一種民間使用最普遍的汲水用具。
當金門青年人口大量移遷台灣,
產業型態改變,原本大量農業人口的金門,
靠農務維生的人口大量減少,耕地大量荒廢,
同時現今自來水和抽水馬達的普及,
飲用水很少用到田間的水源,
「桔槔」除了在農地重劃時被一根根拔起,
少數倖存的,長久荒廢之下,
只剩一截截光禿禿的水泥柱了,
在黃昏的陽光下,閒置在那兒,
像是一具具計算光陰的日晷;據老一輩的農民表示,
八二三炮戰時中共派遣偵察機飛到金門上空,
看到桔槔以為是防空高射砲,
讓原本要以飛機轟炸金門,改為遠距離攻擊。


新娘出嫁的轎子


粵華官兵福利站現為物資處
粵華官兵福利站」是胡璉所屬十二軍團
為解決全島軍民生活物資之需求暨穩定物價而設;
當年曾發行「粵華銀行流通券」,簡稱「粵華券」。


金山鄉公所


金城模範街為鄭成功練兵校閱場
台灣本島老街許多條,每一條都有不同的味道。
但離島這條模範街,也是條不折不扣的老街。
它代表了金門,也帶出了金門獨有的味道。
金門,一座閩南沿海小島,具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
從今日金門的傳統民居、風獅信仰、宗祠廟宇及民俗節慶等活動,
都可看出其中所保留的閩南文化特色。
而特殊的歷史背景,使今日的金門成為匯集閩南、
戰地和僑鄉三種特色於一體的文化櫥窗。
+ 模範街 +金城最美的商店街。
民國十三年由金門商會會長集資興建,
由40間拱圈式洋樓店屋組成,呈T字形排列,
街貌兼具日本大正風格與洋樓之美。
街道二旁皆為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洋樓,
第二進為閩南式建築,外觀整齊,
古典雅緻,是金門最具特色的老街。


金城民權路光前路口為舊車站所在


古崗湖
金門古崗樓的湖光山色

金門古崗樓是繼莒光樓後的另一建築物,
也曾經是發行郵票第二名的風景,
在浯江客年少時郊遊烤肉踏青的目標區之一。
在古崗湖與女同學泛舟划槳的
美好回憶,隨著流光消逝,人事已非的感慨。
春節午后到此再拍攝照片,尋找記憶,
遠方的故人,是否幸福哉?

位於金城鎮古崗村的古崗湖,群山環抱,美景天成,
1963年陸軍第二十六師承建古崗樓,
由部隊下士羅任川設計,淡水修廟專家莊武男監造,
歷時十個月打造出重簷迴廊、碧瓦紅牆、古色古香的三層樓建築。

古崗樓落成,為原本湖光山色的古崗湖增添顏色,
最令地方人士津津樂道的是,
古崗湖風景有如先總統蔣中正的故鄉浙江溪口鎮,
老蔣總統到金門巡視,最愛到湖畔的石椅小坐思鄉,
以及思考國家大計。

尤其是每逢中秋夜,
金防部司令官率軍政大員和眷屬到古崗樓上賞月,
民眾泛舟湖上,月光和湖光相互輝映,
為金門人氣最旺的賞月景點。
金門自1992年開放觀光後,
古崗樓風景區一度開放民間經營,
然而業績並未如預期,逐漸褪色,
1995年十月十八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
古崗樓風景區納入園區內。

為提昇觀光遊憩品質,金管處斥資新台幣五百多萬元,
進行古崗樓風景區整建,整建內容包括:
現有風景區廁所之整建,
廣場空間、相關設施及鄰近古崗湖局部安全設施的改善,
古崗樓內部展示、空調、照相和消防等改善,
這項工程自三月中旬動工,預定七月底完工,重新開放。

古崗湖畔即有明末監國魯王朱以海題字鐫刻的「漢影雲根」碣石,
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往東有戰役熱門景點的翟山坑道,
往西即為明初建城的金門城、明代老街、文台寶塔、
虛江嘯臥碣石群、金門酒廠、以建築聞名的水頭村。

旅遊業者認為,現在開放大陸客到台灣觀光甚囂塵上,
古崗樓風景區為金門西南觀光旅遊線的中心點,
沿線有軍事遺跡、歷史古蹟、和傳統聚落,
交通上已具備條件,相信能成為促銷觀光的新賣點。
楊柳垂條在古崗湖畔,迎風搖擺,碧綠波光閃耀微波。


舊金城外文台古塔
文台古塔位於舊金城南盤山東南,
是一座石塊疊砌而成的五層實心塔,為明朝江夏侯周德興所建,
建於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
距今已踰六百年, 當時是一航海指標。

塔下盤石有明時百戶陳輝所鑴的「湖海清平」
及「文台寶塔」字蹟,以及近人 張大千所題的「國之金湯」等石刻。


太武山海印寺

海印寺位在太武山兩最高峰間凹地,原名太武巖寺。
因太武山上巖石糾紛縈紆如印章篆刻,所以雅稱海印,巖稱海印巖。
太武巖寺也叫海印寺,便是因此而來。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善男信女登高進香,
盛況空前,與浯島城隍遷治慶典並稱金門民間兩大節慶活動。

海印寺始建於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主祀白鬚公樂山通遠仙翁。
明神宗萬曆八年庚辰(1580)由金桂峰捐俸重修。
金門八二三砲戰時曾受重創,戰後重建成為今日的風貌,
供俸的主神也改為觀音佛祖、如來及十八羅漢。

海印寺左前方,太武山關旁,有圓拱石門一方,叫石門關,
是太武山十二奇之一,以幽奇見稱。
石門關用石砌造,上有翼角起翹反宇屋頂的石護檐,
中央開拱形門洞,穿過門洞,可通往門後的石室,
宛若出入的關口,因此稱為石門關。
門的上方,有橫額一方,題「海山第一」四字,
為明忠臣盧若騰於明王永曆十五年(1661)所書,
但因後人忌諱而將盧若騰的署名磨去,
只留下「永曆辛丑」字樣。現列為三級古蹟。


海印寺由盧若騰題字的海山第一
海印寺的左前方的拱形石門即為「石門關」,
門上方橫額題鐫「海山第一」四字,
為明末忠臣兵部尚書盧若騰於1661年所書,
因後人忌諱而將盧若騰署名磨去,只留下「永曆辛丑」字樣,為三級古蹟。


舊太武山毋忘在莒


昔日莒光路街景
聯絡電話:  
聯絡地址: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