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宜蘭縣觀光大使協進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2
  • 累計人數:25678
  • 發表文章:7
  • 相片數量:18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宜蘭縣觀光大使協進會  
聯絡地址: 宜蘭縣五結鄉五結路2段341號  
聯絡電話: 0910-079-316  
傳真電話: 03-957-3646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頭城與宜蘭各地俗語
    2013/11/14 15:07 | 頭城與宜蘭各地俗語

 

宜蘭俗語初探---地理與交通的俗語                     /:楊信潮

 

宜蘭位於台灣東北角,境內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形狀成直角三角形,平原被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環繞,地形封閉自成一格外,海則有龜山島如巨大的海龜悠游海面上守護著平原。由於自然地形的阻絕加上境內多河川阻隔,交通不便,由此產生了關於地形、交通的俗語。

 

<龜蛇把海口>

宜蘭在風水地理上有「龜蛇把海口」之說。「龜」是指漂浮在東北方海上的龜山島,而「蛇」則有三說: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指蘇澳至大里之間的沙丘;一指東澳烏石鼻或是北方澳的七星嶺沿海沙丘蟠據海岸,阻擋強風直襲蘭陽平原。而烏石鼻與七星嶺地勢皆綿延伸至海中,形如長蛇出洞,從平原高處向海遙望,彷彿玄天上帝腳下的龜蛇,守護著蘭陽平原。

 

<龜山旋頭>

龜山島位在宜蘭東北方海面,面積2.8平方公里,遠眺如龜浮游海上,進入蘭陽平原首先見到的就是龜山島,而且在平原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眺望龜山,因此它是蘭陽的自然地標也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清代噶瑪蘭通判烏竹芳即將「龜山朝日」列為蘭陽八景之首,「龜山旋頭」意指不可能的事情。

 

<台灣遊透透 龜山還勿會 >

遊遍台灣各地,唯獨龜山島不曾去過。一九七七年龜山島淪為「軍事管制區」,島上的居民遷到大溪的仁澤社區,至今宜蘭的鄉親只能跟它隔海遙望,無法親臨龜山島上,故言「台灣遊透透 龜山還勿會 到」。

 

<土,鼻仔頭上凸,縮,叭哩沙上縮>

戲謔語。謂再唐突也比不上鼻仔頭凸出,再畏縮也比不上叭哩沙內縮。鼻仔頭今屬冬山鄉得安村,因地形突出如鼻頭故名鼻仔頭。叭哩沙現稱三星,位於蘭陽平原最深入山區處。這句話用於別人責罵自己個性很土(魯莽)或膽怯時,就以兩地地形來反駁自己並不魯莽或畏縮。(出自於本地歌仔《山伯英台》入王婆店台詞)

 

<一百甲路清水渡>

表示到一百甲還有路可走,到清水就要乘坐渡船。一百甲以開墾的土地面積得名;清水則於季新村,1956年清水橋建造完成,一百甲到清水就無需搭乘渡船了。

 

<火車行到蘇澳站—盡碰了>

表示已到盡頭了。北迴鐵路通車之前,台灣東北部鐵路以蘇澳站為終點站,故以「火車行到蘇澳站」來形容已經達到極限之意。

 

<火車開到大洲—還會赴返身>

意謂還來得及回頭。原森林鐵路在大洲車站(現大洲農會倉庫)設有迴旋盤調轉火車頭,故以「火車開到大洲」來比喻現在反悔猶未遲之意。

 

以上關於地理與交通的宜蘭俗語中,以宜蘭的地標龜山島所佔的比例最高,「鼻頭上凸,叭哩沙上縮」則是藉自然的地形,形容人的個性。關於交通俗語,在興建清水橋、北迴鐵路通車與太平山森林鐵路拆除之後,「一百甲路清水渡」「火車開到蘇澳站—盡碰」「火車開到大洲—還會赴返身」這些俗語都已經失去意義。

 

 

宜蘭俗語初探---宜蘭的氣候與災害

宜蘭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東面臨海,秋冬兩季強烈的東北季風挾帶大量水氣,加上夏季經常受颱風侵襲,因此下雨幾乎成為宜蘭的自然特色。

 

每年十二月至翌年四月東北季風使宜蘭經常細雨霏霏;五、六月是宜蘭的梅雨季,終日細雨綿綿徘迴不去;七、八月則有颱風造成豪雨;九到十一月則受東北季風加上颱風環流雙重影響,又是經常下雨。宜蘭人自稱為「雨的孩子」其來有自。

 

隨著颱風侵襲所帶來的暴雨經常造成水患,宜蘭人命定必需與大自然抗爭,宜蘭人個性堅忍內斂,性格硬氣勇敢,宜蘭的藝文人才輩出,運動人才較少,或許都與宜蘭多雨、多颱風、水災有關。

 

*阿藝倌真正隋,噶瑪蘭厚雨水

阿藝是人名,倌是對美麗女子的美稱。這句話是說阿藝這個女孩長得非常漂亮;宜蘭地區則經常下雨,雨水豐沛,是一句押韻的順口溜。

 

*龜山戴帽大水浩浩

龜山島也是宜蘭的氣象台,想預知天氣的變化,只要觀察龜山島即可。龜山島上空如果烏雲籠罩,就表示大雨即將來臨。又有謂「龜山那崁頭,大雨隨時到」。

 

*蘇澳厚雨水,武荖坑厚雨霏,新城仔厚烏龜

蘇澳依山傍海天候多雨;武荖坑雜草叢生小蚊子滋生;新城地區有些民眾因生活貧困,就讓妻子與附近營區的軍人陪宿以貼補家用。雨霏是一種小蚊子,烏「龜」音同「歸」,意指靠妻子賣笑維生的男人。

 

*龜吐磺

每年秋季東北季風開始吹起,頭城沿海地區民眾都可以聞到飄自龜山島的硫磺味,民眾戲稱這是烏龜在吐硫磺氣,當民眾開始聞到榴磺味時就是天氣要轉涼的徵兆。

 

*白露南 十日九日澹

白露(節氣之一,在國曆九月八日前後)當天如吹南風,以後天氣將會經常下雨。

 

*前雷後雨 落勿會

凡是先打雷後下雨,則雨勢不會持續太久。

 

*三四五陳雷斷湧號 七八九陳雷斬錠跑

這是宜蘭地區漁民判定打雷狀況的諺語。意謂三、四、五月打雷,海面依然風平浪靜;而七、八、九月打雷,則表示暴風雨將至,船隻必需斬斷船錨,迅速離開。

 

*六月沒善北

六月如果吹北風,則可能會有颱風來襲,故稱六月的北風來者不善。

 

*六月東七月西 沒大水也風颱

六月吹東風,七月吹西風,則必將有水災或颱風。

 

*九月颱 沒人知

宜蘭地區多颱風,因此關於颱風、大水的諺語也特別多。「九月颱沒人知」是表示即使到了九月進入秋季也可能會有颱風,仍應小心防範。

 

*龜山島前風颱做勿會 成,龜山島後風颱沒等候

龜山島也是宜蘭的氣象站,假如彩虹出現在龜山島前方就不會有颱風,假如彩虹出現在龜山島背後表示則颱風立即將至。

 

*三年沒做大水 豬母就有金耳勾通戴

冬山河整治之前經常洪水氾濫,因此民眾戲稱:假如冬山河三年不淹水,就要打金耳環給母豬戴。意謂冬山河水患之頻繁,三年不做水災是不可能之事。

 

*豬會上樓拱

這是冬山地區的俚諺,表示經常會做水災,每當洪水來襲,連豬都會自己爬到樓拱上避難。

 

*前堀後堀,拜拜家己囫

前堀、後堀都是五結鄉季新村(加禮宛)附近地名,因地處水澤區,故以堀為名。往昔各地民眾通常藉廟會祭典宴請賓客。前堀、後堀迎神廟會是在正月初三,而宜蘭冬季多雨,前、後堀經常積水,賓客難以前往赴宴,所以拜拜的祭品常都留給自己吃,因此被譏為拜拜家己囫(自己吃)。

 

*水崩崁仔腳-王公跑代先

比喻自身難保。崁仔腳在今宜蘭市負廓里附近,原名復興庄,俗稱崁仔腳。同治年間洪水沖毀崁仔腳的開漳聖王廟,由於洪水氾濫連王公(開漳聖王)都得跑路,引喻為泥菩薩過江自顧不暇之意。

 

*塭仔底割稻仔-划龍船

礁溪塭仔底地勢低窪,每逢下雨就會積水,稻米收割時經常需要划著船去割稻,這句俗語也反映當地水患之頻仍。

 

*柯仔林作大水-無壩

「無壩」與「無報」、「無保」諧音,是沒有保障或沒好報之意,形容借錢給人索討無門,或所託非人沒有保障之意。

柯仔林今屬壯圍鄉功勞村,因當地沒有構築防波堤,所以每當洪水氾濫都毫無保障。宜蘭地區農曆七月至今仍有拜防波堤祈求平安之風俗(資料來源/吳敏顯先生)。

 

流傳於宜蘭地區關於氣候的俗語非常多,在傳統農業社會中這些俗語是用以預測天候變化的主要根據,然而這些俗語大多與其它地區相同,如「春天後母面」「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甘放」「西北雨落勿會 過車路」等俗語,同樣流傳宜蘭地區,而在宜蘭獨有的天候俗語中,可以明顯發覺,所有的天候俗語都與雨水、颱風、水災有關,充份反映宜蘭多雨、多颱風、水災頻繁的特色。

  

 

宜蘭俗語初探---與原住民有關的宜蘭俗語

宜蘭的原住民主要有兩大族群,分別是居住在大同鄉,南沃鄉的泰雅族,以及居住在冬山河,宜蘭河流域的噶瑪蘭族,在漢人大舉入侵之後,泰雅族原住民漸漸失去生存空間,成為都市中的「城市獵人」,而噶瑪蘭人部分被迫移居花東地區與阿美族融合,留在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則全部被漢化並與漢人通婚混血,成為現在的宜蘭人。

 

*橄仔腳躲鬼

五結地區俗語。橄仔樹即大葉山欖。橄仔樹是噶瑪蘭村落的標誌,傳說噶瑪蘭人擅長下蠱(番仔拱),漢人父母為了防止孩童因誤闖誤撞而中邪,故佯稱「橄仔腳躲鬼」,以嚇阻小孩擅入噶瑪蘭村落。

 

*不是番仔田 給你勿會 併哩

番仔田是指平埔族噶瑪蘭人的田地。噶瑪蘭人生性憨厚老實,其田地經常被漢人所併吞。這句話是比喻自己並不笨,沒那麼好欺侮。併音「ㄅㄧㄚˋ」,是併吞之意。

 

*番仔狗祖公

這是漢人詆毀泰雅族原住民以狗為祖宗的諺語。泰雅族人因狩獵需要,對狗極為尊重,如狗被山豬等野獸咬死,則加以埋葬祭拜。這原是尊重生產工具的表現,正如農民尊重耕牛一樣,但漢人卻譏其以狗為祖宗。

 

*番仔加台

宜蘭人的口頭禪,表示「很糟糕」之意。早期泰雅族原住民十分兇悍,經常出草獵取人頭,因此形成這句特殊的口頭禪,如詛咒別人則稱「去給番仔台 」。

 

*番仔台了才要柵竹圍-勿會赴了(來不及了)

由於泰雅族人有獵取人頭得習性,因此在漢人入墾之後為求自保,就以土圍、竹籬圍成防禦工事,或設隘口監視防止泰雅出草。這句俗語意謂人都已經被泰雅族殺死了才要開始圍竹圍、做柵欄,當然是來不及了。

 

與原住民有關的宜蘭俗語,對原住民都充滿輕篾與畏懼,漢人既鄙視原住民,卻又懼怕原住民會下蠱、出草,因此關於原住民的俗語都是負面的,這顯然是出自漢族自我中心的優越感。

  

 

宜蘭俗語初探---漢人墾拓的俗語

乾隆卅三年(西元1768),漢人林漢生入墾蘭陽平原,為噶瑪蘭人所殺。至嘉慶元年(西元1796),漳州吳沙率領漳、泉、閩三籍移民,進入烏石港建立漢人在蘭陽平原的第一個據點頭圍(頭城),正式揭開漢族拓墾宜蘭的序幕。漢人拓墾宜蘭之後,以頭城為起點,逐漸向南拓展,至道光年間蘭陽平原大致開發,僅存近山地區尚未拓墾,於是同治年間由陳輝煌冒險入墾三星地區,至此蘭陽平原已完全被漢人開發佔據。漢人拓墾的過程充滿艱辛與危險,由宜蘭俗語中也反映當時漢族拓墾的艱苦歷程。

 

*三留二死五回頭

漢人進入蘭陽平原墾殖初期,由於交通不便、環境險惡,颱風水災頻頻,移民必須與大自然抗爭和原住民爭鬥,開發過程艱難困苦,因此漢人「開蘭」之初,十個移民平均只有三個留在宜蘭,二個犧牲生命,五個則回到原居地。至今宜蘭人仍保有拓荒者那種性格慓悍且刻苦耐勞的特性。

 

*爬過三貂嶺 沒想厝的某子

三貂嶺為昔日入蘭必經之地,當時山高險阻,交通不便,因此一旦越過三貂嶺進入蘭陽平原,就無法照顧家中妻兒。

 

*踢一下到叭哩沙去-盡尾去了

或說「跑一下到叭哩沙去」。叭哩沙即現在的三星鄉,原名叭哩沙喃,日據時代改稱叭哩沙。三星鄉開發較晚,當時對宜蘭人而言,叭哩沙就是很遙遠的地方,因此就以「踢一下到叭哩沙去」來形容踢到很遠的地方去。

 

*走到茅埔城-盡尾步了

茅埔城今屬冬山鄉得安村一帶,這是漢人最靠近泰雅族部落的村落,也是漢族開墾蘭陽平原的頂點,「走到茅埔城」表示已經走到盡頭了。

 

*查某子甘願斬給豬母吃 也不願嫁茅埔城

茅埔城因土地貧脊耕作不易,當地居民普遍貧窮困苦,因此民眾寧願將女兒剁給母豬吃也不願意讓她嫁到茅埔城去終身受苦。但也由於生活艱苦,茅埔城子弟大都勤奮刻苦,因此當地在企業界、教育界人才倍出。(資料來源/吳松合先生)

 

*起厝換吃飯

茅埔城地區因生活貧困,民眾大多居住茅草屋,每當村民需要建造房舍或修補茅草屋,鄰居朋友都會主動前來協助,但日後屋主也必需幫助別人修建房屋以示回報,這種互相義務幫忙的行為稱為「換工」,意即交換勞力而沒有報酬,換工時主人祇供應三餐,外加兩頓點心,因此幫人蓋房子只是換得吃飯而已,故言「起厝換吃飯」。

 

*要嫁芭樂林 愛佮鋤頭和扁擔

笆樂林(頭城白雅里)地多山丘,以種植果樹為主,因此女兒要出嫁到笆樂林,就必需附帶鋤頭和扁擔作為嫁妝,準備將來隨夫婿墾植果園。

 

*武荖坑大石鼓 阿兼城隋查某婿

武荖坑溪谷盛產大石塊,阿兼城(今屬冬山鄉東興村)則出美女,這是指兩個地區的特產。

 

「三留二死五回頭」「爬過三貂嶺,沒想厝內某子」反映漢人入墾蘭陽的艱苦與危險;「跑到叭哩沙」與「走到茅埔城」則顯示當時墾拓的最頂點之處,又因茅埔城土地貧脊,所以會產生寧可將女兒剁給豬母吃,也「不嫁茅埔城」的俗語,深切地刻劃出茅埔城民眾生活窮困的程度。

  

 

宜蘭俗語初探---農諺與產業的俗語

宜蘭的傳統產業以農漁業為主,因此關於產業的俗語多與農漁業相關,而農諺是農民藉以判斷農事、收成的根據,當然也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聯。

 

*清明田 穀雨豆

宜蘭農諺,意謂播種必需把握時機,不可逾時。播田(插秧)要在清明節之前,豆類則在穀雨之前播種,否則就會超過節氣。清明節是在新曆四月五日左右,穀雨則在新曆四月二十日前後,因此時天候多雨,利於五穀生長。

 

*四九五月雞啄沙

每年農曆的四、九、五月的是小月,這時候稻作還沒收成,連雞都沒得吃。其它縣市則有「四九五月閒人滿街迺」諺語。

 

*好中秋 好晚稻

如果中秋節天氣晴朗,則第二期稻作也將會豐收。

 

*秋茄白露蕹 恰毒過飯匙槍

民間俗信秋季的茄子和白露後生產的蕹菜(空心菜)有劇毒,勸人不可食用。飯匙槍即是眼鏡蛇。

 

*看牛相放伴

意謂民眾互相幫忙插秧、收割或辦理婚喪喜慶時,主人無需支付任何費用,但是當別人需要協助時則必需義務幫忙,就像一齊去放牛要相互看管牛隻一樣。

 

*民壯城蚊 崁仔腳尿桶

意謂民壯城多蚊子;崁仔腳多尿桶。民壯城原名「民壯圍」,今稱壯圍鄉。清嘉慶七年(1802),吳沙之子吳光裔為酬謝隨其父開墾有功之平民壯丁,乃贈與本區土地,改名「民壯圍」。民壯城靠海,地濕草繁,因此蚊子特別多;崁仔腳在宜蘭市負廓里附近,往昔多菜園,因施肥之需,故多尿桶。

 

*頭城水桶摔不破

指頭城所製造的水桶堅固耐用,不易破裂。

 

*會算勿會 曉除 換米烤蕃薯

白米的價格比蕃薯高,卻重量不重質,拿米去換蕃薯,形容不會衡量事情的輕重緩急。

 

*青盲好樁米

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意,因為失明的人不會偷懶亂跑,因此正好適合做搗米,一定可以勝任。

 

*有吃有吃刺 沒吃亂使綁

往昔製作簑衣都是請工匠到家中來做,請主必需供應豐盛餐點,否則製作簑衣的師父就會隨便亂做。由於簑衣製作是用針黹緊綁,故言刺、綁。這句話也用來形容人有吃才肯做事,沒吃就偷懶敷衍。

 

*嫁種蔥 吃勿會

三星地區俗語。三星農民多種植蔥蒜,蔥價好,收入優渥,因此,嫁給種蔥的農民,就可以衣食無虞,故曰「嫁種蔥 吃勿會 空」。

 

*田園開到濁水溪頭

形容家境富裕田園很多,所擁有的田園一直延伸到濁水溪畔。濁水溪即今之蘭陽溪。

 

*一午二紅鯊 三鯧四馬魚加 五鮸六嘉獵

用來區分魚類等級的諺語。最好的魚是午仔魚(馬跋),其次是紅鯊(黃臘槮),第三是鯧魚,第四是馬枷魚(鰆魚或稱土魠魚),第五鮸仔魚,第六則是嘉獵。這六種魚都是宜蘭沿海常見的魚類。

 

*有錢吃鮸 沒錢免吃

有錢就吃鮸仔魚,沒錢就沒得吃了。鮸與免諧音。

 

*牽罟依索就分錢

宜蘭沿海沙岸,每逢魚汛村民就以竹筏出海撒網包圍魚群,在岸上的民眾則合力牽拉罟網,同心協力捕捉魚群。牽罟時只要加入拉索者,就能分得漁獲,是一種集體勞動、平均分配的捕魚方式。

 

*牽罟倒退嚕-沒前途

牽罟時要將兩手拉著繩索向後倒行才能將漁網拉上岸,由於是向後倒走,因此引喻為沒有前途。

 

*東港沒魚西港撒

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或這裡沒有就到別的地方找之意。東港今屬壯圍鄉東港村,西港則在頭城鎮竹安里。台灣俗語則有「這溪沒魚別溪撈」,意義相同。

 

*死囡仔乖 走魚大

死去的孩子總覺得比較乖巧,沒有釣上來的魚總覺得是大魚。比喻失去的東西總是比較好。傳統農業社會中生兒育女多,加上醫藥不發達、營養不足,孩童夭折率高,許多家庭都有未成年即過逝的孩子,因此會有這句俚語。

  

 

宜蘭俗語初探---民變與械鬥事件

宜蘭的開發是典型的「官未闢而民先墾」形態,漢移民在拓墾蘭陽平原的過程中,完全是武裝自衛自力更生,未得到官方的協助與保護。至嘉慶十五年(1810)清廷勉為其難的將宜蘭收歸版圖,十七年設噶瑪蘭廳派官治理,但因官員任期是「三年官二年滿」,多數官員無心經營規劃廳政,因此民眾對官員也多持輕蔑態度。

 

官威不彰,民眾對政府缺乏信賴感,加上初闢地區勢力範圍不清,新墾移民為爭奪水源、土地、利益,難免引發衝突,因此台灣有「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之稱。同樣的故事也在蘭陽平原上演。宜蘭地區的民變事件有林泳春抗辦軍工事件,吳集光焚掠閩莊事件,吳磋、林汶英殺通判董正官事件;分類械鬥則有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姓氏械鬥、挑夫械鬥以及最特殊的音樂派系西皮、福路械鬥等。在清廷統治宜蘭短短的八十三年之間發生八次的民變械鬥事件,除了「民風強悍」的因素之外,政治腐敗、官威不彰,或許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董大老吃韭菜

咸豐三年清廷政府因軍糧不濟,向富紳籌借勸募並向民間收購倉穀,因而刺激米價高漲,引發民怨。且官方收購價格過低,勢同變相徵收,造成官逼民反局勢。當時吳磋、林汶英召集群眾以梅州(今宜蘭梅州里)為據點,抗拒官府賤價蒐購糧食。八月十四夜噶瑪蘭通判董正官會同營都司劉紹春圍捕吳磋等義民,當時噶瑪蘭廳「義首」林汶英通知吳磋防範,吳磋乃派王強等埋伏於斗門頭樹林,待董正官通過時將其刺殺並割斷首級。董正官被殺之後首級滾落韭菜園,故言其吃韭菜。(資料來源/周家安)

 

*董大老死埤口-有功打無勞

董正官遇害時營都司令劉紹春因救援不及,據報後曾領兵反擊造成多人負傷原本有功,但次日吳磋率眾人入城查看稻倉存糧,劉紹春竟畏懼藏匿毫無抵抗,因而遭到革職。原本有功卻變成撒職,所以是「有功打無勞」。埤口在今宜蘭市新生國小對面。

 

*陳林李 結生死

根據《宜蘭縣誌》記載:清朝同治年間,羅東、冬山地區,林李兩家族因賭博滋生糾紛,陳姓居中調解,但林姓不從,遂使陳、李兩姓聯合對抗林姓家族。當時各姓氏糾集同族,聚眾械鬥,造成死傷,後因清廷派兵鎮壓,方告平息。從此陳、李與林姓家族之間,即形同水火,不相往來,迄今仍有一些家族堅持陳、李與林姓不通婚的家規。

 

*陳無情 李無義 姓林仔娶家己

這是同治年間陳李林三姓械鬥之後,林姓家族所言之語,意即陳李兩姓無情無義,林姓氏族只好自相通婚,「同姓不婚」乃台灣各地普遍之婚姻禁忌,然而宜蘭地區卻無此避諱。家父、家母皆姓林,且家族不得與陳李兩姓通婚即為一例。

 

*西皮倚官 福路逃入山

嘉慶年間以來,北管戲曲盛行於蘭陽平原。北管戲曲分西皮、福路兩派;西皮以「堂」、「軒」為名,主要樂器為吊規仔,供奉田都元帥為戲神;福路派則以「社」為名,主要樂器為殼仔絃,奉祀西秦王爺。同治以降,兩派子弟時而發生械鬥,當時西皮分布沿海地區,且人多勢眾,與官府關係良好;福路則據山區,勢單力薄,故稱「西皮倚官 福路逃入山」。另一說法是西皮依附舉人黃纘緒,因此聲勢大增,福路派領袖陳輝煌則在同治十年(西元1874)率領子弟隨羅大春開闢蘇花公路,故言其逃入山。

 

*金蠅拼海蚋仔

西皮、福路相爭,兩派子弟互詆對方為金蠅與海蚋仔。西皮奉田都元帥為戲神,傳說田都元帥是個棄嬰,由毛蟹濡沫養育長大,因此其神像造型或於嘴邊畫有蟹腳,或在其額頭繪上畫毛蟹圖形,西皮子弟因此就以「海蚋仔」為圖騰。福路子弟藉此譏其為專吃腐蝕物,而西皮派則反譏福路子弟如同蒼蠅般沾食發爛的食品。

 

*金蠅捻翅做蔭漬(豆鼓) 海蚋仔拗腳變豆乳

宜蘭西皮、福路之爭時兩派弟子互詆之辭。西皮子弟譏諷福路派為金蠅,故謔稱如將金蠅翅膀捻去即成為豆鼓。而西皮子弟是以沙蟹(海蚋仔)為標誌,故福路派戲稱將海蚋仔的腳折斷就會變成豆腐乳。

 

*豆腐刀削蕃薯皮

西皮、福路爭鬥期間,宜蘭有綽號豆腐珍仔和蕃薯舍(即黃及西)分主兩派。當時西皮派的蕃薯舍財大氣粗,而西皮派的豆腐珍仔則較弱勢。有一年王爺誕辰,豆腐珍仔聘雇幾個陣頭在蕃薯舍家反復繞圈遊行,蕃薯舍不察,誤以為對方陣頭眾多,基於「輸人不輸陣」的理念,同年田都元帥生日時,蕃薯舍就花費鉅額擴充場面,以搏回顏面,地方父老戲稱此事為「豆腐刀削蕃薯皮」。

 

*豆腐陣拼蕃薯舍

據說豆腐珍仔與蕃薯舍拼陣,由於陣頭數量太多,難以估算,於是雙方約定,凡屬豆腐珍仔聘雇的陣頭在通過分駐所時,只遊行不吹奏,以利統計雙方陣頭數量。事後豆腐珍仔卻派人至遊行隊伍中散佈謠言謂:日本大人(警察)正在講電話,下令陣頭經過分駐所時不得吹奏,後來估計結果,福路派的豆腐珍仔的陣頭就遠勝過西皮的蕃薯舍。

 

*西皮濟不如福路齊

北管子弟軒社對立時期,西皮派雖人多勢眾,卻不若福路派子弟團結。濟,眾都之意。

  

 

宜蘭俗語初探---人物與家族的俗語

宜蘭開發初期有幾個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比如早期拓墾領袖吳沙、陳輝煌;科舉出身的楊士芳、黃纘緒、李望洋;傑出的官員如楊廷理、烏竹芳;經商致富的盧嬰、黃及西等人,在地方流傳著許多關於他們的傳奇故事。有些家族則因權高勢大或財富眾多而聞名,如陳輝煌家族、盧嬰家族、李明順家族、藍新家族等都是重要的家族。

 

*楊老爺拜土地-勿會 堪哩(承受不起)

土地公是最基層的神明、其職位相當於人間的村里長。宜蘭民間盛傳,楊士芳在中進士之前,因家庭貧困必需種田耕種,每次跪在田裡除草,田邊的土地公神像都會站立起來,因為進士位階(相當於王爺)大於土地公,土地公承受不起進士下跪的緣故。

 

*有賺才有吃 不是楊家大少爺

表示家無祖產就必需努力工作才能生活。楊家是指楊士芳家族。楊士芳字蘭如,同治七年(西元1868)中進士,派任浙江知縣。翌年因父喪返鄉未再赴任。後擔任仰山書院山長,對於提倡蘭陽文風厥功至偉。

 

*陳輝種蕃薯-倒頭栽也會活

比喻時來運轉,怎麼做都會成功。據說陳輝煌在同治初年到叭哩沙喃(三星)開墾時,運氣非常好,做什麼事都很順利,連蕃薯倒著種都能夠存活。形容一個人運氣好,無論怎麼做都會成功,就以「陳輝種蕃薯」來比喻(資料來源/陳長城)。

 

*陳輝的傢伙 田埂都吃不完 免吃到田底

形容陳輝煌財產之多。傢伙是指家產。陳輝煌的財富只要田埂就足夠吃喝不盡了,更遑論田裡的農作物(資料來源/陳長城)。

 

*陳輝拜孔子-不文不武

陳輝煌舉人墾殖三星拓土有功,並協助清廷開闢蘇花古道受封五品軍功,後以駐防蘇沃綏靖地方晉升協鎮,但因其科舉考試出身,既非文舉人人也不是武舉人,以其特殊之身份祭拜孔子,故曰不文不武。

 

*陳進東嫁得到 恰贏珍珠買一石

陳進東為陳輝煌之孫,陳家為宜蘭名門望族,陳進東早年留日本長崎醫科大學,學成歸國後於羅東開設大同醫院,當時地方上少女如能嫁給望族、醫生的陳進東要比買到一石珍珠更可貴。

 

*沒人愛 交振泰

羅東富商藍新樂善好施,有些貧窮家庭養不起孩子,就將嬰兒棄置在振泰商行門口,請求代為撫養。「無人愛 交振泰」意即沒有人要的嬰兒,就交給有錢人去撫養之意。振泰商行的舊址在今羅東振泰街。

 

*萬安、豐裕恰輸潘祥輝兩粒樁臼

萬安和豐裕兩大商行的營利所得,還比不上潘祥輝兩個當藝旦的女兒收入豐厚。

石萬安(萬安號)和石豐裕是宜蘭兩大貿易商行,位在今宜蘭市中山路郵局對面。商行雖然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但卻不如潘祥輝兩個當藝旦的女兒賺的多,這句話形容特種營業的收入,比作生意所得還高。

樁臼是隱喻女性的生殖器。

 

*宜蘭三門鎖(嫂)-陳輝嫂、明順嫂和盧阿嬰嫂

比喻宜蘭最具影響力的三個女人,「嫂」與「鎖」諧音,有關鍵之意。

陳輝嫂是協台陳輝煌之妻楊氏。陳輝煌拓土、開路、守防有功,受封二品武官, 欽賜紅頂,楊氏亦皓受二品夫人,其孫陳進東曾任宜蘭縣第五、六屆縣長。

明順嫂為李明順之妻林溫慈。其養子李春濤因捐獻考棚、修建北宜道路擢五品軍功。長子李春波咸豐九年(1895)中舉人,爾後出任仰山書院山長,次子李春瀾、三子李春潮亦先後考中舉人,被喻為「滿腹餘香」。其孫李讚階為秀才、李紹宗為貢生,玄孫李鳳鳴曾任宜蘭縣第七、八屆縣長。

盧阿嬰嫂為盧嬰(盧廷翰)之妻陳定娘。盧家擁有田地千頃房舍百餘棟,可見其財力之雄厚。陳氏螟蛉孫盧纘祥於一九五一年當選宜蘭縣首任民選縣長。

陳輝嫂、明順嫂、盧嬰嫂三人之夫婿在宜蘭都曾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因此被喻為「宜蘭三門鎖」(資料來源/陳長城)。

 

*有盧家富 無盧家厝 有盧家厝 無盧家富(ㄅㄨˋ)

形容頭城盧纘祥家族財力雄厚。頭城十三行即盧家所有,一般人即使有盧家之財富,也不如盧家宅第之多;即使擁有像盧家同樣多的房宅,也不如盧家之富裕。富,(ㄅㄨˋ)也是富有之意。

 

*盧阿嬰出山-滿山白

頭城富紳盧廷翰出殯時,因盧家家世顯赫,參加葬禮的親友眾多,送葬者都在手臂上綁白布條,當時只是白布條滿山飛舞佈滿墓地,故言滿山白。

 

*李貢生出山-娘傘恰濟過人兜的雨傘

李貢生即李紹宗,出山即出殯。娘傘則是有功名者才能配帶。

李紹宗之父李春波、叔父李春瀾和李春潮皆為舉人,大伯父李春濤封五品軍功同知銜;李紹宗本人為貢生,一個家族有六支娘傘比一般的人家的雨傘還多,表示李氏家族功名之顯赫。

 

*無陳不開科

宜蘭擺厘(今進士里)陳氏家族財勢雄厚,子孫人丁興旺,文武兼備。清代科舉陳家曾中試武舉人一名、武秀才四名、貢生兩名、稟生一名,個當時有「縣考無陳不開科」之說。(資料來源/周家安)

 

*官倌到秀才籃

比喻一切順利。清代科舉考試,當時宜蘭書生赴考都會手提竹編的「秀才籃」,籃中放置李子、梨、糕(或包子)和粽子,取「你來高中」(李梨糕粽)或「你來包中」(李梨包粽)之意。

 

*姓林的媽祖顧子孫

媽祖的俗名林默娘,宜蘭林姓家族不稱媽祖而暱稱其為「姑婆祖」。據說每當林姓族親遭遇危難時,媽祖都會優先前來救助,因此林姓家族都相信媽祖比較眷顧姓林的族親。

  

 

宜蘭俗語初探---民俗信仰的俗語

民族活動是農業社會民眾休閒生活的主要活動,宗教信仰則是民眾心靈的依靠,宜蘭地區的宗教信仰虔誠,民俗活動也十分盛大,其中以頭城的搶孤、宜蘭城隍出巡、利澤簡跑尪、二結王公過火、二龍村划龍船均具有地方特色。在生命禮俗當中,則有「閃冬」的特殊習俗。

 

*二月初八-人看人

往昔宜蘭市城隍廟出巡繞境活動(現與東嶽廟輪流舉辦),各種藝陣、神將都出陣踩街,熱鬧非凡,也吸引各地民眾來觀賞,當天宜蘭市區人潮洶湧萬人空巷,因此是人看人。

台北地區則有「五月十三人看人」之諺語,是形容五月十三日大稻埕迎霞海城隍之盛況。城隍信仰原本是先民對城廓和護城河的崇拜,後來演變為人格神,屬司法類神明,鄉當於人世間的地方法院(衙門)和警察局。

 

*洲仔尾划龍船-看人幹譙

礁溪二龍村的龍舟競賽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當地龍舟賽是由洲仔尾和淇武蘭兩村對決。比賽時沒有裁判也沒有鼓手,終點無需搶旗奪標,且採站立式划船。由於比賽方式特殊容易發生爭執,兩村村民經常互不認輸,且相互責罵,因此以前到洲仔尾觀看龍舟競賽總會看到兩隊選手破口大罵,可見競爭之激烈。

 

*閃冬才會輕鬆

「閃冬」是宜蘭特有的婚俗,是指出嫁滿四個月的女兒,可以在六月初六、十六或二十六日回娘家渡假,稱為「閃冬」。待假期結束後,娘家還要準備禮物讓她帶回婆家,這是宜蘭人關愛女兒的表現。

 

*烏沙拜老大-總收去

據傳嘉慶元年(1796)吳沙入蘭之後,次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普渡祭拜老大公、好兄弟(孤魂野鬼)。由於是噶瑪蘭第一次舉行中元普渡,因此在祭典之後所有的牲禮竟然都不翼而飛,民眾咸信那是因為噶瑪蘭的孤魂野鬼饑餓已久,因此將所有祭品都搶走之故。這句話也隱喻貪得無厭或毫不客氣。

 

*吃飯像搶孤

比喻吃飯像搶孤一樣,爭先恐後,互不相讓。搶孤是頭城著名的民俗活動,曾經停辦了四十三年,直到一九九一年才恢復舉行。

 

*補冬補喙孔

補冬是在立冬(新曆117)當天進補。早期人民飲食粗劣肉食不多,營養攝取不足,故需要在立冬之日燉煮補品,俾強身補氣,度過寒冬,故言「補冬」。因為補冬就是以吃補品為目的,故謂「補冬補喙孔」。

 

*宜蘭人吃精

意謂宜蘭人講究吃的品質。精,音同妖精之精。

 

*驚王公生 毋驚過年

二結地區的俗語。二結鎮安廟主祀古公三王,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原本為三王公誕辰,村民要照例舉行廟會祭典,並宴請親友。因為祭祀、宴客必需花費鉅資,而過年只在自己家中度過,不必鋪張。因此,當地居民只擔心王公誕辰,不怕過年。後來考慮廟會日期與過年相近,為避免短期內花費過多,且為準備過年疲於奔波,遂將三王公誕辰祭典改在十一月十五日舉行。

 

*二結王公請會著就免吃藥

形容二結王公之中的老三王公精通醫術、非常靈驗,病患如請得到三王公來醫病,則不必吃藥就可以痊癒。

據說二結王公最擅於驅鬼除煞和治療精神疾病。每年農曆1115二結王公廟過火,所用木炭達二萬五千公斤以上,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過火儀式。

 

*請二結王公-尾步了

五結鄉二結鎮安廟所供奉的古公三王神威顯赫,民眾遭遇重大事故才會請王公出面處理,凡是需要請出二結王公就表示事態非常嚴重,已經是最後一招了,王公再無法解決就沒指望了,因此是「尾步」了,由此可見宜蘭人對王公的信賴程度。

 

*陳阿交過火-皮脫脫

陳阿交頭圍人,一年到壯圍永鎮廟(供奉開漳聖王)參加過火時,因不慎跌倒致全身燙傷皮膚脫落。而後就以陳阿交過火-皮脫脫(Liu Liu),來形容事情都糟透了。

 

*吃酒會起廟

酒後提議建廟的構想,比喻口說無憑,談談而已不能當真,因蓋廟茲事體大,並非酒後閒談所能決定。「會」讀音同開會之會,是討論之意。

 

*傍神做福

托神之福,引喻找藉口之意。若非祭拜神明就沒有豐盛的菜餚,為了吃,於是假藉祭典滿足食慾。

  

 

宜蘭俗語初探---宜蘭的民間戲曲

自嘉慶以來宜蘭的民間戲曲就非常膨勃,歌仔戲發源於此,北管戲曲盛行於斯,北子弟社團西皮、福路之爭也肇始於宜蘭,本地歌仔和傀儡戲也僅保存於當地。至今宜蘭仍是台灣傳統戲曲的重鎮,因此關於戲劇的俗語也相當多。

 

*有應公做戲寒死鬼 三堵做戲淹大水

三堵(今併入冬山鄉武淵村)演戲酬神時,經常遇上冬山河氾濫成災,而有應公廟(祀無主孤魂)在年底祭祀演戲時,由於氣候寒冷,這些孤魂野鬼也被凍的受不了。

 

*破布鳥 二萬五 紅柴林 瓊腳步 見做戲 見落雨

破布鳥、二萬五(今萬富村)、紅柴林(今貴林村)、瓊腳步均為三星鄉境內之舊地名。三星鄉靠山區多雨,這些地方每次演戲總會碰到下雨,故言「見做戲見落雨」。

 

*錯在文登仙

文登仙,即簡文登或謂林文登,據說他是蘭陽地區第一位傳授北管戲曲的教戲先生(戲先生)。後來,子弟軒社每有曲藝方面的爭執,就推說這是簡文登所傳授的,錯不在己。民間稱專業人士為「仙」或「師」,如算命仙、歌仔仙或土水師、裁縫師等。「錯在文登仙」則有推諉過失之意。

 

*誤戲誤三牲

遇有神誕廟會,必要「扮仙」才算正式和隆重,假如因為聯絡失誤,戲班未能前來演出,等於耽誤了整個祭典儀式,故言「誤戲誤三牲」。如有發生耽誤廟會演戲情況,要將班長(戲班與廟方的仲介者,今稱為經紀人)綁在戲台棚柱上,以示懲罰。(資料來源/莊進才)

 

*大花滿天挲 小花摸卵葩

形容淨腳(大花臉)出場時手勢誇張滿天飛;丑角出場時則將雙手放在褲襠,就好像在摸睪丸一樣。

 

*老生驚中箭 小旦驚肖戲

飾演老生最怕表演中箭的劇情,因為動作激烈、身段繁複之故。而飾演小旦則最怕演出笑鬧劇,因為與劇中身份不合,最難表現。

 

*棚頂婿 棚腳鬼

演員上台經過妝扮都非常美麗,下台卸妝之後則變得像鬼一樣難看。

 

*戲若做無路 就用神仙渡

傳統戲劇中,正派角色如蒙受急難或遭遇無法突破的困境時,經常會出現神仙或鬼魂來搭救,以化解危機並連接劇情。這類神仙通常是太白金星、土地工、觀世音菩薩等神祇。台灣戲劇界也有「戲不夠,仙來湊」的諺語。

 

*肖戲沒大簿

大簿是指劇本,意謂以丑角為主的笑鬧劇不需要按劇本演出,就可以任意編改劇情。

 

*講到吃像武松打虎 講到做像桃花過渡

形容人的好逸惡勞、好吃懶做,類似的諺語有「講到吃爭頭甲叩瓦,講到做相台甲相告」。

 

*看戲看到扛戲籠 開查某開到去當番

比喻沉迷至深。愛看戲的戲迷竟然愛到去幫戲班扛戲箱;愛玩女人的嫖客竟然熟悉到去充當皮條客,可見其對事情之沉迷。「當番」是指值班拉客。

 

*飲冷酒 吃靚飯 看暝尾戲 仙算嘛勿會

表示喝冰冷的酒、吃隔餐的食物和觀賞連夜演出的戲劇,都有傷身體,因此是划不來的事。

 

*年蕭 月品 萬世絃

說明學習各種樂器的難易程度。學吹蕭只要一年時間;學笛子(品仔)只需要一個月;學拉胡琴(弦仔)則可能要耗費一輩子才能學成。

 

*來沒走 去沒留

戲班規矩,除非劇團解散,否則不可任意辭退駐班的演員,這是對藝人工作權利的保障。去沒留表示團員有更好的發展而欲跳槽時,不可強留。

 

*來當收 去不留

別的戲班演員要來充當臨時演員賺取外快時,團主不可拒絕,而當他們所屬的劇團有戲時則不可慰留,應讓他們回到所屬劇團演出,這是民間劇團之間的默契。

 

*子弟一興 洋服褲穿顛倒反

據說羅東福蘭社社長陳振光先生(陳輝煌之子,陳進東之父)曾經贈送福蘭社子弟每人一件西裝褲,當時西裝褲非常稀少,有子弟穿錯面還誇讚道:外國人真周到,連放屎都要開褲孔。

  

 

宜蘭俗語初探---宜蘭的孽仔話

孽仔話是指一些揶揄、諷刺或尖酸刻薄的戲謔語,這些孽仔話充滿趣味性,總是引人會心一笑。宜蘭的孽仔話大部分與地名、歷史、人物有關,內容生動有趣,表現宜蘭人的幽默感。

 

*見死死大洲 不死客人城

羅東地區俗語。引喻想白吃沒那麼容易,或抱怨總是碰到困難的事。大洲今屬三星鄉大洲村,由河水沖積而成洲地,故名。客人城今名北成,早期由客籍移民入墾,故稱客人城。客人城與大洲兩地間隔著羅東溪兩地交通往來需渡過羅東溪谷或繞道歪仔歪橋,路途遙遠交通不便。

依傳統喪葬習俗,辦完喪事之後喪家需宴請前來「湊手腳」(幫忙)的鄰居、親友,謂之「吃白肉」,許多羅漢腳也會趁機白吃一頓。就羅東的地理位置而言,前往大洲路途遙遠且交通不便,因此那些專吃白肉的羅漢腳就抱怨,為什麼喪家總是在大洲,想白食都還不容易,反而距離較近的北成都沒有人家在辦喪事。

 

*韓信要死哭三聲 繳就給憨的贏

據說楚漢相爭時,韓信為撫慰將士思鄉之情,於是發明賭博,使兵士沉迷賭局,忘卻苦悶。豈知後來賭博竟成為罪惡的深淵,許多人為此傾家蕩產身敗名裂。韓信臨終前深感罪孽深重,於是悲泣地期望賭博要讓那些愚笨的人贏,希望聰明的人不要再沉迷賭博。這句俚語是賭輸者自我安慰,並且譏諷贏家之詞。

 

*一錢 二緣 四少年 五敢 六好膽 七漬 八綿 九跪 十姑成

追求女朋友的十大要訣。「漬」是死纏之意;綿是綿爛。台灣其它地區也有類似諺語,前四句相同,但第五到第十句分別是「五好嘴、六敢跪、七纏、八綿、九強、十敢死」。

 

*和日本人吃酒

往昔漢人飲酒習慣是先將酒甕裡的酒倒在酒壺再倒入酒杯中,而日本人則是直接用酒瓶倒酒,因此和日本人一起喝酒就用大酒瓶(矸)倒酒,矸與奸台語諧音,引喻為漢奸之意。

 

*日本人佔草地-沒久

草地是指墳地,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日本人的墳墓在今宜蘭高中北操場附近。這句俚語是說日本人佔據台灣人的土地不會太久,果然日本政府統治台灣五十年即撤離。終戰後民眾將日本人墳墓遷葬到內員山的有應公廟奉祀,由此可見宜蘭人的寬厚。

 

*去給阿珠姨做子婿

表示去玩女人。阿珠姨是羅東風化區著名老鴇,以經營「暗間仔」(沒有牌照的妓院)為業,。妓女通常稱老鴇為媽媽,因此比喻男人去尋花問柳就戲稱去給阿珠姨做子婿。

 

*冷茶老查某 吃了就知苦

喝隔夜的茶,玩老女人都很傷身,事後就知道嚴重性。

 

*林舉人畫圖-芝兩片,蘭一支

宜蘭的黃色笑話。據說舉人林廷儀常畫靈芝和蘭花。芝和蘭是隱喻男女生殖器官。戲稱男女私處就稱是「林舉人畫圖」。

 

*南門港沒崁蓋

比喻只要想死隨時都可以去。南門港即羅東南門圳,但現在圳上已加蓋成停車場,因此變成「南門港有崁蓋」了。北部地區也有「淡水河沒崁蓋」,西部地區有「太平洋沒崁蓋」,高雄責有「愛河沒崁蓋」等類似諺語。

 

*去讀廣興大學、去讀西門大學

戲稱人已過世的說辭。冬山鄉廣興村附近的鹿埔公墓,是溪南最大的公墓,因此戲稱某人已亡故,就說去讀廣興大學了,在宜蘭市則稱去讀「西門大學」,不過讀廣興大學、和西門大學是永遠不會畢業的。

 

*要去枕頭山

表示要去睡覺之意。枕頭山位於員山鄉境內,在宜蘭市西側約四公里處,因形狀看似枕頭,故稱枕頭山。

 

*去鼻仔頭喘

含有鄙視之意。表示如果能力不夠就滾遠一點。鼻仔頭是地名,位在梅花湖附近,現屬冬山鄉得安村,早期是漢人開發平原最接近山地的村落,因此算是偏遠地區。

 

*二結陳水雷-12

日治時期二結糖廠(在今五結鄉二結村)在每天12點鳴笛作為午間休工訊號,附近民眾家裡沒有時鐘就以糖廠中午的鳴笛聲做對時。二結陳水雷也表示時間準確之意。

 

*庴住茅仔寮 睏晝松仔腳 牛飼九十二 田園一百甲

茅仔寮、松仔腳、九十二、一百甲、四百名孝威均為五結鄉境內之舊地名,這是以地名所集合成的順口溜,戲稱自己住在芳仔寮,每天在松仔腳睡午覺,養了三百九十二頭牛,且擁有一百甲田地。

 

*新城仔車幾 老虎跳牆億幾

戲稱有錢之詞,意謂自己在新城仔(員山鄉同樂村)有一車之多的銀子;老虎跳牆(員山鄉地名)有一億多的銀子。其實新城仔與老虎跳牆兩處皆為墳地,車幾與車鬼諧音、億幾音同惡鬼,是以諧音佯稱富裕之詞。

 

*厝五間 店十六崁 田一百甲 算九十二

五間(壯圍鄉美城村附近)、十六崁(宜蘭市中山路、舊城北路、聖後街北門口 一帶)、一百甲及九十二(五結鄉大眾村)都是地名。這是由一串地名組合而成的俚語。形容自己有五間房屋,十六間商店,一百甲田地,總共才賣你九十二兩

 

*頂深溝 下深溝 芭荖鬱仔 大三鬮

由員山鄉境內地名組合而成的順口溜。芭荖鬱仔是原住民「溫泉」之意。龜音「ㄎㄠ」,地名由來是泉州人墾殖之後,由墾戶抽籤決定所分之地

 

*無錢攀查某-干花(乾花)

干花,宜蘭名菜,由荸薺、魚漿碎肉製成。沒錢結交女友,只能乾花(干乾愿)。

 

*礁溪老大,吃酒相娶,做事相賴

礁溪地區的酒店,溫泉旅館是宜蘭的風化區。當地得黑道兄弟喝酒時成群結黨,做事情的時候卻是相互推拖、彼此抵賴。

 

*給契兄戴孝-暫時的

姘夫沒有名份且恐怕東窗事發,因此為姘夫戴孝不可太久,只能暫時,以免姦情敗露。(資料來源-陳長城老師)

 

*肖豬-亥(害)了

流年屬豬必是亥年,「害」與「亥」諧音,是糟了之意。

 

*若肖西仔、若陳阿招、若肖阿蘭仔

罵人像瘋子一樣。肖西仔是利澤簡精神病患,因全身綁草繩又稱「草西仔」。陳阿招、肖阿蘭仔則是羅東地區精神病患,因地方不同而各以當地精神病患名字來形容人像瘋子。

 

*若戇來仔、若跛財仔

羅東地區形容人很笨或愚蠢之用語。戇來仔與跛財仔都是智能不足人士,據說跛財仔因吃東西就不會節制而脹死。取笑別人愚笨就是說他像戇來仔或跛財仔。

 

結語

宜蘭俗語是宜蘭地區特有或僅流傳於宜蘭當地的民間俗語,由於宜蘭特殊的歷史、地理、氣候、產業、民俗而形成這些獨特的俗語。宜蘭俗語真實反映宜蘭的自然與人文內涵,它詳實沈澱宜蘭人共同的經驗與觀念。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得以籍此認識宜蘭的自然景觀、開發過程、重要人物、民俗藝術和民眾的思想。在時代的演變中,這些口耳相傳的民間語言,正是先民智慧與經驗的累積,經由這些俗語使我們得以瞭解那段滄桑的歲月,當我們說出那些先民所流傳下來的俗語之時,竟覺得與我們與先民的距離是如此接近,俗語也成為我們瞭解先民思想,與先民之間溝通最好的管道。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宜蘭地名探源
    2013/11/14 15:04 | 地方消息

一、歷史概述                                                                                           /:陳中水

宜蘭原為海灣,因河川沖積填海造地而成平原,嗣有各族土著結社散居,各立頭目、互不統屬,其中Kavalan族人最多,故洋人稱此地為Kavalan(Cabalan)稱今之蘇澳為San Lorenzo灣,而漢人則依音譯為「蛤仔難」、「蛤仔蘭」、「甲子難」、「甲子蘭」、「噶瑪蘭」等,簡稱「蘭地」。1634(明崇禎7)西班牙人出兵佔領蘭地,並命神父基洛斯(Quiros)San Lorenzo附近建聖佬楞佐堂及司鐸宅以佈教。1643(崇禎15)荷蘭驅走西班牙,翌年(1644)派兵入蘭,佔領蘭地18(1644~1662);荷治期間曾9次全台戶口調查,1650年之戶口調查表載:「蘭地有45個村落,其中39歸順、6未歸順」。1662年鄭氏治台,荷蘭敗走;1683年施琅平台,翌年4月設13(台灣府、諸羅縣、台灣縣、鳳山縣),惟北地雖屬諸羅而實未治。1723(雍正元年)設彰化縣及淡水廳,分轄虎尾溪以北諸地,惟淡水廳虛設,實由彰化縣統轄;1731(雍正9)淡水廳開始治事,轄大甲溪以北至淡水、雞籠等地,蘭地名義上轉隸之,惟屬山後番地,實仍未入版圖。1768(乾隆33)漢人林漢生入墾烏石港,遭土著殺害;1796(嘉慶元年)吳沙率漳泉粵流民入墾,於烏石港之南建頭城,因與打馬烟社爭戰,復以直下多為窪地沼澤,無田無路,乃沿西側山麓南進,建二城、三城;嘉慶312月吳沙歿,侄吳化繼之,率墾衆南下,建湯城、四城,隨因入墾者驟增,急於佔地,1802(嘉慶7)九旗首率1816人南下,攻掠今員山及宜蘭市地區,驅土番、建五圍,旋將五圍以東土地酬與協同開墾之民壯鄉勇,建「民壯圍」。1810(嘉慶15)四月清仁宗准納噶瑪蘭為版圖,疆界「東至過嶺仔以海為界,西至枕頭山後大坡山與內山生番界,南至零工圍與生番界,北至三貂遠望坑與淡水廳交界,東南至蘇澳過山大南澳界,西南至叭哩沙喃與額刺王字生番界,東北至泖鼻山與淡水洋面界,西北至宰水寮內山與淡水界」,並委知府楊廷理籌辦設治事宜,譯正名為「噶瑪蘭」,命原住民「薙髮易服、改稱漢姓」。1812(嘉慶17)設廳治於五圍,同年8月首任通判翟淦到任。初只設廳而未分堡,各「圍」、「結」散處南北,1823(道光3)通判呂志恆議制,翌年奏准廳下設7堡;約至1835(道光15)增設為12堡;1875(光緒元年)6月18沈葆禎奏改台灣為281廳,其中噶瑪蘭廳升格並改名為「宜蘭縣」,准之,同年12月設縣,從此稱為「宜蘭」。1885(光緒11)左宗棠奏准台灣設省,1888年台灣省改設3(台灣、台北、台南)1直隸州(台東),宜蘭仍稱縣,隸屬台北府,改以草嶺頂與基隆廳為界。

18948月甲午戰爭,翌年(1895)04.17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治初期宜蘭仍維12堡制,之後歷經10次行政區域調整,其中1920(大正9)全台改為5州,宜蘭廢廳改劃為宜蘭、羅東、蘇澳3郡,隸台北州,同時一併調整庄街行政區域及名稱,而有三星、壯圍、員山、冬山等庄名。

1945年台灣光復,初維日制,宜蘭仍隸台北縣,翌年(1946)改庄為鄉,同年召開第1屆鄉代會,整併鄉庄之轄區為村里,並以二字為原則,重新命名1950.10.10宜蘭復縣,轄下劃分為138鄉,即頭城鎮、礁溪鄉、宜蘭市、壯圍鄉、員山鄉、五結鄉、羅東鎮、冬山鄉、三星鄉、蘇澳鎮、南澳鄉與太平鄉。惟因台中縣亦有太平鄉,乃於1958.07.15抽籤抉之,本縣太平鄉改稱大同。至1977~1978年間部份鄉鎮再度調整村里轄區及名稱,以至於今。

 

二、平地探源

頭城鎮

嘉慶元年(1796)九月吳沙率漢人入墾,於烏石港以南建立第一個據點,初稱「頭城」,後因設廳治於五圍建噶瑪蘭廳城,而改稱「頭圍」。楊廷理「東游詩草」之「抵蛤仔難即事」詩首句曰:「亂山行盡是頭圍」,其下自註「原名頭城,予為改之」。清、日治時皆稱頭圍,光復後復名為頭城,並調整轄內各莊為石城、大里、大溪、龜山、合興、更新、外澳、港口、武營、大坑、拔雅、福成、城東、城西、城南、城北、竹安、新建、頂埔、下埔、中崙、金面、金盈、二城等24

1.石城:舊稱「石城仔」,據云昔西班牙人在此地築城駐兵,故名;城址約當草嶺隧道南口前方,耆老傳說1924年鐵路通車後城基尚存,至1980年開濱海公路時被土石掩沒,今遺跡難尋。此地為小漁村,清代與桶盤窟、大里簡及蕃薯寮同屬大里簡庄;光復後將石城仔、桶盤窟合為石城里,蕃薯寮、大里簡併為大里里,屬頭城鎮所轄。

2.大里:舊稱「大里簡」,云係「大里簡」社所居,故名,惟此社名未見諸1650年荷人戶口調查表及廳志之「番社」,但廳志載有「大里簡民壯寮」一詞。光 

復後簡化成「大里」,沿革見「石城」。

3.大溪:從草嶺入蘭後第一條較大的溪,故稱「大溪」。日治初期(1900)將大溪庄分為大溪、內大溪、罟寮、橋板湖四庄,次年重新併為大溪庄;光復後將大溪、內大溪合併為大溪里,罟寮、橋板湖合併為合興里;1978年龜山島居民遷村至本里仁澤社區,乃將大溪、龜山里(原在龜山島)合併,迨2001.07將大溪里九至十二鄰分出,設為龜山里。

北關:以位在廳北,故名。清嘉慶24(1819),通判高大鏞見此地「大石嶙列,天生門戶」,乃奏請設關,以保護行旅、防止盜匪。日治時因開闢鐵公路而拆毀,今遺跡難尋。

罟寮:位於大雀榕一帶,景觀絕美;早年房舍簡陋、衛生環境不佳,經一番社區營造,今已成富麗漁村。

橋板湖:因地勢為山凹地,故名湖;傳係路途上有小山澗需搭橋過水,故名橋板湖。

4.龜山:廳志稱「龜山一名龜嶼」,雅稱「椒山」;西人海圖稱之「Steep Island        (陡峭的島)1948年島上設椒山里,1957.10改名龜山里;1975~1977年間全島居民遷居大溪里「仁澤新村」,廢龜山里併入大溪;2001.07.01以大溪里912鄰復設為龜山里。

5.合興:罟寮、橋板湖兩庄合一,取「合而興隆」之意而名「合興」;清代與日治均屬大溪庄,光復後改為合興里;1956年政府安頓大陳人於忠孝新村,原屬大溪里,1978年將該村劃歸本里。

6.更新:廳志載為「硬枋」。「枋」即是台語的「崩」。山不聽話,硬是要崩,所以叫做「硬枋」,其實是「滑動地層」作怪。光復後設為梗枋里,1969.10.03芙勞西颱風來襲,山坡地果然「硬崩」,乃更名為「更新里」以趨吉避兇。

7.外澳:位於烏石港之外的灣澳,故名。清代稱外澳庄;日治(1900)將港口庄分為港口、港口崎二庄,1901年又將該二庄與外澳、好逍遙、三份六重新併為港澳庄;光復後改為外澳里與港口里。

8.港口:因位於烏石港之口,故名。沿革同外澳里。

9.武營:係清代駐軍之地(位於今之頭城國中)。清代及日治屬拔雅林庄;光復後拔雅改為武營、拔雅林二里。

10.大坑:原名大坑罟,傳係早期內地移民以其故鄉為名(另一批移民至新城溪口開墾,亦名大坑罟)。清代及日治稱大坑罟庄;光復後改為大坑罟里,民國39年簡化為大坑里。

11.拔雅:舊稱拔雅林(台語芭樂林”),清代及日治設拔雅林庄,光復後拔雅林改為武營、拔雅林二里,民國39年簡化為拔雅里。

12.福成: 取名源自福德坑溪。清代與日治設福成庄;光復後改為福成里。

13.城東:清代屬拔雅林庄,日治(1900)拔雅林庄分為武營前、武營後、北門坑、拔雅林、西寮庄及頭圍街,次年又將西寮庄部份及頭圍街獨立為頭圍街。光復後將頭圍街分為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四里,本里位居頭圍街之東,故名。

14.城北、西、南:沿革經過詳「城東」。

15.竹安:昔為打馬烟社地,故名「打馬烟」;1878年西勢大溪改由此處出海,社址已難尋;清代因當地有三叢竹林,故名三抱(BOO)竹,設三抱竹庄;日治時期三抱竹庄下轄三抱竹、打馬煙;光復後改為三抱竹里,後簡為竹安里。

16.新建:清代屬於三貂股庄;日治將三貂股庄分為上新興、下新興二庄,次年又重新併為新興庄;光復後改為新興里,民國39年更名為新建里。

17.頂埔:頭圍以南的荒埔,地勢較高處稱頂埔,地勢較低處稱下埔。清代屬頂埔庄;日治屬下埔庄,光復後分設頂埔里及下埔里。

18.下埔:沿革經過同「頂埔」。

19.中崙:清代分屬中崙庄、抵美及新圍底庄,日治(1900)分屬中崙庄、中北港漧庄、港仔墘庄(原抵美簡庄、新圍底庄所在)三庄,次年將中崙庄和中北港庄、港仔墘庄,合併為中崙庄,光復後改為中崙里。

20.金盈:清代與日治設金面山庄;光復後,大金面、小金面二小字分別改為大金面里及小金面里,民國39年,大金面里簡化為金面,又將小金面改稱金盈。

21.金面:沿革經過同「金盈」。

22.二城:原名「二城」,因隨頭城改名頭圍而改稱「二圍」,清代屬二圍庄;光復之後復名「二城」。

23.北宜公路:昔為先民走出之便道,光緒11(1885)劉銘傳擴建之,由台北府城南下經景尾、深坑、石碇、坪林尾、石槽、倒吊子、四堵,越嶺頂經猴洞坑、十一股溪、得子口溪而至宜蘭。日治後擴建為車道,但越嶺後捨舊線而北走金面山出二城到宜蘭,189810月動工,189905月開通;西鄉菊次郎廳長於嶺頂立石勒「湖底嶺開路紀念」為誌,該地乃名「石牌」。19629月林才添縣長於石背銘以「金面大觀」;19657月陳進東縣長將西鄉碑文磨掉,改刻「亢懷今古」四大字。




大同醫院與陳進東老縣長
    2012/10/25 11:32 | 地方消息

媽祖宮後中正街與民族路口南側曾是老縣長陳進東「大同醫院」的舊址,老縣長本姓江,名通,1907年生,原為冬山紅水溝人,3歲時被送到藍家當養子,藍家在羅東是世家,被送到藍家後因哭鬧不停被送回江家,生母感嘆兒子命不好,以前羅東流行一句話,「沒人要,交振泰」,藍家在羅東經營的寶店叫「藍振泰」,家境很好,藍家收留了不少被棄養的孩子

後來轉送給冬山九份陳振光先生為子,改名陳進東,值日本統治台灣期間,養父母家發生重大變革,短短數年祖父、母,大、二伯父先後過世,一家盡是孤兒寡婦,由30歲出頭的庶祖母劉氏掌理諾大家業,劉氏重視教育,1914年將陳進東、陳逸松兩個孫子一起送到羅東公學校(今羅東國小)就讀,另加一位長工幫忙提文房四寶陪同前往,堂弟陳逸松較矮,同學取綽號「矮仔松」,陳進東是個大塊頭,所以大家叫他「大通」。

二位羅東公學校畢業後,祖母及私塾老師秀才們看出日本明治維新後科技發達、經濟成就與國勢表現,決定讓兩兄弟漂洋過海,遠赴日本念書。恰好陳進東的日本老師佐藤暑假要回日本岡山渡假,在此機緣下佐藤老師為他們介紹寄居「高原」家,並就讀岡山師範附小,二人全力以赴、順利考上成為岡山二中第一屆畢業生。

為岡山二中的管理和學科都很嚴格,學生畢業後均順利再考取岡山六高,陳進東捨六高考取京都三高,他以優異成績在三高畢業並考進長崎醫科大學,大學期間主攻眼科,並取得醫師助手聘書,回羅東卻被岳父林捷龍潑冷水,岳父認為(青盲)視障還可一以吃睡,婦女難產危及母、女生命,為此老縣長退回聘書並以一年時間再學習婦科,就這樣回羅東被岳父林捷龍安置在自己開設的大同醫院協助看診。

過了四年,陳進東的父親陳振光與岳父低價合購日本小學校要搬遷的校地(原邰人抾),重新整地興建陳、林二棟二層樓宅,面臨中正街近今民生市場喜久百貨旁,即後來的大同醫院兼住所也是縣長公館。

陳進東在羅東看診除婦產科外,其他講的出來的各科都要看,他不僅博通西醫各科,並且研究中醫、同時下藥,連靈芝都派上用場,因此他常自喻為「雜菜麵醫師」,這是很貼近民情的一種稱呼,算是他一生行醫的寫照。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對台灣控制益趨嚴厲,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實行改姓名措施,陳進東成名後不為所動,當局腦羞成怒,徵召他為海軍軍醫,遠赴菲律賓服役,以婦產科名醫調為軍醫,街頭傳為笑談,因海外戰傷補給困難,藥物缺乏,只得應用當地草藥給軍人治病,這種就地取材的經驗成就了後來治病兼以中醫治療的成就。

大同醫院新居共有20病床,在當時算是宜蘭地區最大的私人醫院,相對而言民國41年底,聖母醫院還是只有12病床的小醫院,而許文政創建博愛醫院則是44年以後的事。

陳進東參政關鍵在民國40年首任縣長選舉,他支持溪南陳旺全以對抗溪北盧讚祥,與當道路線有相當差異,次年其佃農因租約問題李家成自殺,民國43年老縣長與其小舅子林敬之以「連續詐欺」與「違反三七五減租」罪名被判刑八個月定囐坐牢,在獄中感觸良深,他認為這是一政治迫害的案件,出獄後為洗清污名而決心參加選舉,自此與其弟陳進富兄弟兩從議員、議長到縣長,一路勝選,也成為陳家地方派系的領導者。

因講求門當戶對,陳進東與岳父家族因聯姻關係所繁衍出一批為數可觀的醫生後代,以縣長及議長兩兄弟的人脈要進一步擴充為綜合醫院所具備之資金、人才、土地、基礎應是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但因公私兩忙,隨著縣長卸任,醫生子女(女婿)散居國內外,綜合醫院由聖母、博愛兩家所取代。

宜蘭縣歷任自盧讚祥、甘阿炎、林才添、陳進東、李鳳鳴、陳定南、游錫、劉守成、呂國華、林聰賢縣長中,前四任均為養子,這在台灣地方自治史上恐是一項紀錄,陳進東的祖父因撫番靖地有功被清廷冊封協台官爵,其養子陳振光由官宦子弟,改為耕讀傳家,樂善好施,兩代下來到陳進東為一家之子時,譽滿全台,身世顯赫。陳振光無子嗣,認養了三個兒子,除陳進東、陳進富外尚有陳長庚〔移民加拿大〕,陳進東的姪女嫁羅文堂生下羅國雄前議長,陳進東因娶了第三高女〔醫師娘學校-今中山女高〕畢業林捷龍的千金的林桂靜為妻,其養父家的妹妹陳阿桂〔本來要給陳進東當童養媳〕逐改許配藍育埕,藍育埕的叔父藍文炳〔青年黨〕是羅東鎮第一屆鎮長,兄弟藍蔭鼎更是有名的藝術家。

老縣長1988年去逝,享壽82歲,告別典禮在羅東中正堂舉行,李登輝總統、前副總統謝東閔、五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所送來的輓幛、輓聯把所有能看見的地方都鋪滿了,在簡單隆重的儀式中,由陳定南、李鳳鳴、許文政、羅國雄、陳火土及彭衍斌等六位為老人家覆蓋宜蘭縣縣旗做最後的敬禮。

 

 

 

 

 




7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