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491
  • 累計人數:147825
  • 發表文章:2
  • 相片數量:3587
  • 回應數量:2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陳月琴  
聯絡地址: 未公開  
聯絡電話: 0987017176  
傳真電話:  
關於我們
見證大和的繁華與沒落—大富火車站
2010-10-31

西元1917921日,在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時代,日本人在花東縱谷的中段,看上了這塊四周由青山環繞、地勢平坦開闊的聯合沖積平原,作為開發東部地區的據點,此地地勢平坦開闊、植物蔥鬱,這裡的美讓日本人想起了家鄉富裕的關東大平原,因此劃地建村,並以日本國族之名--「大和」﹙日音Yamato﹚為其命名,意即此地將如日本國族~大和王朝般富裕興盛,順便藉此以遙寄思鄉之情。


 


356033 


                   


這年,被日人獨佔了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改名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目的在開發台灣東部花蓮港一帶1920年開發告一段落,又改回「鹽水港製糖會社」,隔年(1921)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長荒井泰治即在今光復鄉花蓮糖廠現址建立一座新式製糖工廠,稱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大和工廠」,大和村便成為原料(甘蔗)生產供應區及原料工人居住的地方。當時,每當蔗苗種滿這廣達千餘公頃的土地上,一片綠海迎風搖曳綿延數十公里,如同一塊躺在花東縱谷上的翠綠翡翠,因此這裡還被稱作「綠野香坡」。


 


DSC00841


                  遠眺綠野香坡


日據時期的車站稱作「驛」,「大和驛」建於西元1914(日治大正3),隔年花東鐵路通車,三年後「大和村」才由瑞穗拔仔庄劃分出來建村。日治時期的站長多由日本人擔任,1937年的末任日本人站長是高玉重義,站務員是台灣人,大約有六至七位;當時出入車站的人口,一天約有三十個人左右。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才有台灣籍的站長,而第一位台籍站長是張容華先生,且因為當時人手不足,有時候同一位站長還可能會兼掌兩個站。


 


14a63417d05ea9


                 木造的舊大富車站(來源自網路)


        民國五十年代的大和地區,由於當時台灣的新式製糖產業極為發達,引領著台灣經濟蓬勃發展,因此從日本熊本、廣島、福島的日本人和新竹、桃園、阿緱(今屏東)的台灣人紛紛來到後山的「大和」做起了「會社工」(甘蔗原料工人)的人,盛況空前,小小村落中的人口數曾達到六、七千人,是村內人口最多的時期,紀錄統計每天進出車站的人數,一天就有上百人之多。


 


DSC00238


                     大富車站現況


舊時的「大和村」在光復鄉成立後被分為大富和大豐兩村,以花東鐵路為界,西側為大豐村,舊稱「車頭頂」;東邊則為大富村,舊稱「車頭腳」,雖然行政區被分開了,但這地方至今仍然同為一個共同生活圈;而當時最繁榮熱鬧的的位置,則是大富火車站前的商圈﹙今明德路﹚稱為「店仔街」。根據村子裡高齡九十餘歲的葉阿銀老婆婆說,當時不到兩百米長的「店仔街」,竟然就有七家冰店、四間西藥房、一間中藥店、四間食堂、四家西裝店、三間酒家,還有戲院、理髮廳、旅館、照相館、打鐵舖、鐘錶行、米店…等,當時街上霓虹閃爍,酒女鶯鶯燕燕,可見當時「大和」的熱鬧繁華。


 


DSC00240


                    店仔街(明德街)現況


 


但是好景並沒有延續太久,因為台灣經濟型態的改變,製糖產業在台灣逐漸沒落,台糖公司也逐步轉型減少生產,因此,當初先民向當時的日本“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承租的甘蔗園,遭台糖公司強制收回,台糖花蓮糖廠在2002年正式熄火停爐不在生產,轉而朝向觀光產業發展。數十年來倚靠做「會社工」過活的大和居民,沒有了甘蔗園,就像舞者失去了舞台,居民在這個老舊農村裡根本無力謀生,現實狀況的壓力下,不得不紛紛離這個早已落地生根的地方,從此大富、大豐社區的人口便逐年減少,盛況不再,根據995月戶政資料顯示大富村人口僅剩427人,成為光復鄉14個村之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村。


 


DSC00244


           不敵歲月風霜摧殘的大富車站


 


其實舊大和車站在日據時期是棟木造建築,現今看到的大富車站,其實是民國七十年間,台鐵因北迴鐵路通車而改建成為今日挑高中庭、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面貌,當時落成時美輪美奐的建築也成了大和地區不朽的地標。但不過才兩年的光景,就在民國七十二年,大富火車站就因營運狀況不理想,站務入不敷出而遭到關閉的命運。直到現在,每天只有寥寥可數的幾班普通車次仍有停靠,卻已沒有站務員售票、剪票,乘客只能「先上車後補票」,卻也成了一種十分有意思的特殊景象。


 


21[1]


 


關閉了二十多年,大富車站從原本富麗堂皇的新穎建築,敵不過歲月風霜的摧殘,且又乏人照料,窗破了、牆壁斑剝了、連鋁門窗的框架都被賊兒拆得精光…。繁華落盡、洗盡鉛華之後的景象徒剩唏噓;可是站在這棟比大和村子歷史更悠久的建築物裡,雖然看起來已是殘破不堪,卻感受不到像一般廢墟一樣荒涼的冰冷陰森,有的卻是濃厚的懷舊幽情,也不知是不是因為車站的歷史背景牽動著我的思緒,細細品味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這韻味卻是濃郁而強烈。


 


P2230370


                    車站成了社區的願景工坊


我想若比喻它是一位長者,它看著大和的誕生,也看過大和受到戰火的洗禮,看著這個曾屬於蔗工的血汗堆積而成的村子,從繁華鼎盛到逐漸沒落,「大和」的浮雲往事猶如過眼雲煙,歲月的摧殘雖然令它看起來殘破,但歷經滄桑所刻劃的印記是無可取代的。它將永遠矗立在「店仔街」尾,看顧著「大和」地區的子子孫孫,有朝一日,它將再次見證「大和」這個地方能夠再現風華。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