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彰化縣伸港鄉溪底社區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柯惠玲  
聯絡地址: 彰化縣伸港鄉溪底村溪底路103-2號  
聯絡電話: 未公開  
傳真電話: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210
  • 累計人數:403101
  • 發表文章:131
  • 相片數量:32201
  • 回應數量:2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小故事
109年溪底社區御前清客傳藝藝傳薪情計畫
    2020/11/23 16:24 | 傳統藝術

文化部社區文化補助方案

彰化縣伸港鄉溪底社區發展協會

活動名稱:109年溪底社區御前清客傳藝藝傳薪計畫

起迄日期:109727日起至1115日止

活動地點:彰化縣伸港鄉溪底村村溪底路1032

計畫源起

         溪底社區成立於民國82位於彰化縣伸港鄉溪底村泰平宮為溪底社

區主要宗教信仰中心,伸港鄉內有福安宮香火鼎盛香客眾多而福安宮為鄉內的主要宗教信仰中心每年伸港鄉十八庄聯合安營(定營)遶境以福安宮為,當圓滿完成時,便象徵著伸港鄉,又是風調雨順、闔家平安」的一年

早期福安宮廟慶由各村信徒參加演奏同時廟務也由各村提供志工服而南北管樂曲主要用於民間的迎神、建醮、婚禮、喪葬、壽慶等活動中擔任著歡愉助興或烘襯氣氛的工作。

  「彰化伸港十八庄送大爐」為伸港地區串聯十八庄,藉由媽祖信仰串聯

彼此,由十八庄輪值祭祀聖大爐,透過送大爐來做為彼此牽連的重要信仰儀式,每年歲末不同村落信徒積極參與,除展現高度文化認同感外,亦展現伸港人世代相承的精神價值觀,通過審議會審查,今年獲登錄彰化縣民俗類別無形文化資產。

 

     (1)民國53年溪底村民柯扱成為伸港鄉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鄉長同時

        也是福安宮管理人於是將村民帶入福安宮的南北管樂器及樂曲的傳統藝術中

     (2)民國60年溪底村民柯合和擔任福安宮增建事宜同時也擔任第二

屆主委柯合和先生業餘愛好南北管同時也在空閒時以口耳相傳方式進行教學村民或在福安宮學習或在村內集聚學習在福安宮每年祈福巡迴定營收兵送大爐等等活動帶動下開始了伸港鄉各村的廟慶活動時也帶起了溪底南北管傳統藝術的盛行

 溪底南北管傳統藝術由此開始在溪底的宗教信仰方面有:

      (1)泰平宮:信仰中心

      (2)張玉姑姑娘廟:坊間傳說廟地介於名喚雙龍弄月」「鴛鴦調水之  

         處的水流仙姑

      (3)唐寶嚴觀音大士廟:全興工業區發跡的唐朝文物青銅觀世音菩薩

      (4)林敬媽:神人相處總需機緣人鬼相聚端賴鬼力林敬媽的由

         來充滿了鬼力的執著溪底村邊界有五座福德正神廟 

       南北管的認識:

      南管樂:南管又稱作「絃管」,歷史相當久遠,一般認為其保有許多唐宋音樂特色。絃管音樂一直保留在福建閩南地區,尤以泉州為重心,並傳播至東南亞及台灣等地,在台灣稱為 「南管」,而東南亞則有稱南樂、南曲、南音或郎君唱者,南管主要樂器有上四管:琵琶、洞簫、二絃、三絃﹔下四管:響盞、四塊、叫鑼、雙鍾。還有拍板、品簫及噯仔等。

     據林鴻《全南指譜重編》中記載:「清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三年〉

康熙六十大壽,普天共慶,因皇帝愛好管絃,四方笙歌畢集,皇帝問宰相李光

說:「卿你是南方人,可有什麼好的音樂可以欣賞嗎?」李光地即馳書回泉州,

選出五位精通唱和博學音律的知音妙手,有晉江的吳志、陳寧,南安的博廷,惠

安的洪松,安溪的李儀五人上京朝見,設在御花園裡合奏。皇帝欲試他們的真才

實學,特別設幔幃,果然還是管絃齊奏,聲調和諧,帝心大悅,特恩賜優待,加

官封祿,都被他們婉辭,皇帝對他們的清高品德更是欣敬,一直留連不離。有一

天皇帝聆賞了一首有別過去的曲子,就問此曲尚未曾聽過,叫什麼曲名,五人回

說「歸巢」之譜,皇帝知道五人有回鄉的意願,不忍久留,封為「御前清客」,

並賜曲柄黃帷傘、金絲登宮,傳驛榮歸,後人尊進京的五人為「五少芳賢」、

「五少先生」

   正式的南管音樂演出可以看到在演出者的座椅附近擺設有宮燈、涼傘,上

寫著或繡著「御前清客」或社團名稱的字樣;演奏者則身穿長袍、頭戴瓜皮、腳

踩金獅,端坐在太師椅上。

   至於身坐太師椅、腳踩金獅的由來,傳說是五位南管藝人進京演奏時,演奏

琵琶、二絃的藝人因為演奏技巧的要求必須盤起腿來,但是在皇帝面前盤腿非常

的不敬,於是康熙皇帝就把他的龍椅下方二隻踏腳的金獅賜給他們。而身穿長袍

馬褂乃是沿襲清朝的服飾習慣。

  因此學南管的人常自稱為「御前清客」。主因五胡亂華,中原雅樂流動南方,

代代相傳,樂音高雅動人,配上泉州古腔娓娓唱來,別有一番細膩纏綿的韻味,

充分流露出民間的豐富情感。

直到現在,演出時總會擺上宮燈、涼傘,表示皇帝賜封的尊榮。

 

    北管戲:北管與南管對稱,泛指自明清之際至清末由北方傳入台灣的戲曲音

樂,其來源相當複雜,包括有崑腔、梆子腔、皮黃腔等不同的戲曲,多數採用北

方語系的聲腔演唱。北管戲曲在台灣早期農業社會裡,有職業劇團的「亂彈戲 

」、「四平戲」及業餘票房的「子弟戲」等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民間喜慶祭典

經常演出北管戲曲。

      北管樂:除了演北管戲之外,北管音樂的純粹演奏,亦在民間的迎神、建醮、婚禮、喪葬、壽慶等活動中擔任著歡愉助興或烘襯氣氛的工作。

      高甲戲:高甲戲或稱作九腳戲、戈甲戲、交加戲,其名稱來源有各種不同

說法。高甲戲在文戲方面主要取材自梨園戲,武戲則是從宋江戲等及外江戲發

展而來,後來由於受平劇影響,武場的表演大多取自平劇。

   南北管戲曲主要是早期農業緩慢步調社會時大家在農閒時群聚一起話天

一起學習隨著工商快速時代的到來大家賴以為生不再只靠農業,所以早

年接觸南北管的長者隨著時間的過去人慢慢的減少了南管古樂由於 時代、社

會變遷,逐漸的在消失,「時者韻律改,古調無人識」。

   溪底社區本著居民互動社區交流及聯結鄉內南北管的文化傳承103年設立了溪底高甲南管班創辦至今由社區前輩傳授探討實際的參與、同時也和其他社區進行交流及和同業探討如何讓聆聽者啟發、認識它的文學、音樂、母語的淵源,讓「御前清客」的藝術價值永植民間,期可將南北管戲曲代代傳承。

 

三、計畫目標:以探討交流來逹到:

       1.增加對傳統藝術的認識及了解其涵義

       2.培對於傳統藝術的興趣

       3.傳承並發揚傳統藝術文化及精神

       以上項為目標經由本活動推展計畫將術及文化活動推廣至社區之中

      奠定在地生活美學之基礎讓藝術文化扎根使多元文化之續發展

附二水小鎮藝術節影音

109.11.14小鎮藝術節溪底高甲南管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m6sq4WldA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