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南屯區楓樹腳文化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54933
  • 發表文章:5
  • 相片數量:3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江鳳英  
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屯區黎明路一段223號  
聯絡電話: (04)2479-1416  
傳真電話: (04)2479-2924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麻芛知識
    2010/09/02 11:03 | 社區文化產業

麻芛小百科

       黃麻原產於非洲,台灣黃麻的栽培起源,相傳是在清康熙年間,福建省漳州府昭安縣人游念四,自大陸移居嘉義縣溪口鄉厝庄時,與其他農作物種子同時引進而開始種植。日治時期日本為發展農工業,以及米與糖的運銷,需用大量麻袋包裝,而有計畫性的種植。自民國前十二年(1900年)起全島種植面積由1000公頃逐年增加,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島栽植面積高達23,121公頃,生產精洗麻15,426公頃,為本島黃麻達栽培最高峰的一年。後來又因糧食增產影響,種植面積又逐年減少,中日戰爭結束時,呈現銳減狀態。民國三十五年,栽植面積僅2,503公頃,精洗麻也僅產1,279公頃。光復後,國民政府獎勵增產,又逐漸增加。民國四十二年,為配合米糖增產,黃麻生產列入第一期經濟建設四年計畫內,以自給自足為目標。

      黃麻生產地區的分布,日治時期,中部以員林、北斗、南投等地為主要產地,以出產優良幼苗著稱,南部的嘉義、新營、新豐等地的出產也豐富,而精洗麻的調製是由嘉義發史的。

      林阿姨說 :「早期所栽植的黃麻,是特用作物,最主要是剝取皮下纖維來編結麻繩。成熟的黃麻在收尾時,尾部是沒有用途的,丟掉又覺得可惜,就把葉子摘下來主來吃。吃了之後,才發覺,好苦喔!於是,又想到揀下來,在搓揉一番,用水沖除苦味後,再煮成麻芛湯來吃,麻芛的名稱就是這樣由來的。

資料來源 : 犁頭店麻芛之歌,林惠敏(2003)。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