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台灣寶城~三界埔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20
  • 累計人數:56596
  • 發表文章:47
  • 相片數量:37
  • 回應數量:3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賴彗菁  
聯絡地址: 嘉義縣水上鄉國姓村三界埔6-1號  
聯絡電話: (05)3774916  
傳真電話: (05)3774919  
特色快照
赤蘭溪地下導水工程紀念碑 

赤蘭溪地下導水工程紀念碑

 

臺灣最早開發的灌溉水利系統應屬台南歸仁的「許縣圳」,開鑿於明鄭時期(1671),引鹽水溪上游的許縣溪。嘉義「道將圳」則是台灣歷史第二悠久的水圳,原分為「道爺圳」(康熙34年,1695年)與「將軍圳」(康熙26年,1687年)。將軍圳是康熙26年柳仔林大地主黃嚴卿,從八掌溪造水圳而成,為紀念施琅,取名「將軍圳」;康熙34游立天陳日新在圳尾再造圳,後人感恩知縣周鐘瑄撥巨款協助,故取名「道爺圳」。日據時期水災將圳沖毀,大正十二年(1923年)成立「水利組合」,將兩圳合併,稱為「道將圳」。時至日治時期,因蘭潭水庫引八掌溪水進入水庫內,致使道將圳出現無水可引的情況,於是另從水上鄉三界埔,以暗渠將赤蘭溪水引到彌陀寺對岸匯入八掌溪,再由八掌溪引水導入道將圳,讓道將圳可終年灌溉農田,流水不斷。

   

社區小故事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九):百年廟宇-三祝宮
    2019/10/01 14:42 |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百年廟宇-三祝宮        

               文圖/魏世賢                

                                         

    這幾年來,假日常常在三界埔農場活動,有時會路過三祝宮,廟埕前偶而可看到包著頭巾的婦人,在烈日下曬著青草。一陣涼風襲來,整個廟埕便蒸騰著一種屬於藥草特有的味道。

    廟口雙足攀據圓球的一對石獅,豎耳、張嘴,憨厚的表情,凝視著曝曬的青草,似乎在婦人將青草扒梳開後,看顧的工作,便交由牠倆負責。直到夕陽西下,婦人再度前來,將蓬鬆甘香的青草裝滿一袋袋,才算完成了任務。

    或許喜歡青草的味道,也是對地方守護神的敬意,在農場忙碌之餘,趁機和聖音一起去拜訪三祝宮。三祝宮位於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廟宇右側有一「長青亭」,造型質樸,偶有村民納涼閒坐;廟殿左側及後方各有幾棵高大榕樹,樹蔭成庭,蔭庭下擺放長椅,常見村中長者於蔭下乘涼,或下棋,或閒聊,似一幅農村情趣圖。

    被這種悠閒的氛圍所感染,我們以誠敬之心入廟參拜。廟簷上剪黏雙龍矯健,護衛財子壽三仙,武場打鬥,仙女執劍,龍飛鳳舞,鬧場故事豐富,色彩爭奇鬥艷。廟前兩隻石獅,嘴含圓球,前足踏石,雕刻寫實。與聖音立於山川門前,向正殿神龕內媽祖合掌禮拜,祈求天上聖母護佑平安。正門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恭,秦叔寶白臉文面鳳眼,立門左邊,帶弓不配箭;尉遲恭黑臉武面大眼,立於右門,配箭不帶弓,為免誤傷無辜,須兩將軍意見相同始能發箭。側門則為侍臣捧官帽,宮女持牡丹,象徵「加官富貴」。廟門兩側壁堵,盡是石雕,分別雕刻龍虎造型,另有武將持旗(),童子提球();武官握戟(),隨從帶磬(),以器物的諧音來隱喻「祈求吉慶」,是民間寺廟祈福圖案的特色之ㄧ。

    順著龍門進入廟內,不見廟公與香客,更無裊繞餘煙,單純寧靜。為增加廟宇採光,正殿設有天井。神龕前鋪置御路石,石上蟠龍盤繞,在光線照耀下,蓄勢飛天。蟠龍前方安置一塊「重建三祝宮廟宇紀念碑」,字跡難辨。碑上約略記載:「相傳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驅荷時,曾蒞此駐軍。其時兵馬不安,鄭成功親獻三敬,祝告天地,蒙上界鑒其忠義護國,聞令天上聖母庇佑,顯化無殃,始將此地名三界埔。----

    坐於石階,遙想歷史,鄭成功於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由鹿耳門溪口攻入台灣,隔日即圍攻普羅民遮城(現今赤崁樓),進而攻打熱蘭遮城(現今安平古堡),勢力範圍曾達到諸羅山(現今嘉義)。諸羅山在荷蘭時期,荷蘭人曾建立紅毛埤(現今蘭潭水庫荷蘭東印度公司降服諸羅山社後不久,為提供住民飲水,也曾挖鑿紅毛井。具往矣,千古風流人物,遥想當年鄭成功與部眾,多少豪傑,雄姿英發。談笑間、紅毛兵敗如山倒。人生如夢,悠悠三百五十年歲月,彈指間。空留紅毛埤紅毛井歷史遺跡、三界埔國姓村、成功村之村名與三祝宮的廟名,引發後人思古幽情。

    為感念媽祖護佑,村民由北港朝天宮迎媽祖香火而來,最初以草寮奉祀,直到清咸豐年間始創建廟宇,且歷經數次改建。正殿神龕主祀天上聖母,兩旁配祀千里眼、順風耳等二位將軍,千里眼,紅身,又稱為金精將軍,左手執戟,右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頭上有兩角,似戰搜雷達;順風耳,綠身,又稱為水精將軍,右手執斧,左手置於側耳作聽音狀,頭上僅有一角,似聲納。左側神龕,祀神農聖帝、北極玄天上帝。神農聖帝又稱「五谷王」,因遍嘗百草,亦被稱為「藥王大帝」。神像慈悲,赤手大足,身披樹葉,手握藥草;右側神龕,奉祀池府千歲、關聖帝君、延平郡王。延平郡王即是國姓爺鄭成功,國姓爺離開府城,在三界埔為村民所奉祀,此歷史因緣,恐少為人知曉。

    神桌下有一虎爺,香爐旁設盛水小碗,方便信徒置錢,俗稱「錢水」。早期兒童常在供桌下穿梭,與虎爺親近,因此虎爺又是兒童的守護神。樑柱間有匾額數幅,其中以蔣經國總統所題「三祝宮」、台灣省政府主席邱創煥所題「造福鄉里」匾額最為珍貴。

    鄉野廣褒無垠,遠處農作物接連,將大地織染翠綠;近處瓜藤攀爬,充滿生氣。農夫隱沒其間,山風自廟旁月光森林隱隱送來。幾聲狗吠,偶自農家傳來,衝破了靜寂。站在三祝宮三川門前巡望鄉野,遙想當年鄭成功部眾,帶領軍隊南征北討,亦曾立於此三界村野。雪泥鴻爪,留下一頁傳奇。回首注視神龕媽祖,虔誠合掌,感謝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感謝農夫辛勤耕耘,豐榮大地;感謝恩師與一起農務的師兄姐,指引明路。一生中,猶如陳之藩所言,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那就「謝天」吧!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八)煙消人未散的菸窯
    2019/09/23 21:46 |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煙消人未散的菸窯


撰文/魏世賢


「我們以前烤菸葉的時候,晚上都不能睡覺。還要定時到乾燥室裡面撿掉下來的菸葉,以免菸葉碰到鐵管燒起來。這是非常危險的工作,除了要小心不要踩到通紅的鐵管,另外乾燥室裡面的溫度高達6070度,人不能在裡面工作太久,否則會昏倒。」(三界埔村民/知名節目主持人鄭弘儀)


「我用緊張得有點顫抖的手指拈一支關。在申請者千餘人之中,公賣局此次僅能核給二百五十人,也就是說五人中必有四人落空。中關的可能性是這樣地少,我不敢希望自己一定會是幸運者。在眾目睽睽之下,我打開關,是兩個阿拉伯數字:「73」!立刻,我歡喜得幾乎跳起來,血液都流上了腦頂,---但是歡喜一過,接著我們開始發愁了。雖然兩三年來我即熱望著有一棟菸樓(菸葉乾燥室),但這並不是容易的事-----。」(鍾理和/菸樓)

   

    冬天的寒風帶點寂寞,遊走在三界埔的曠野,行過那一片綠油油的菸田時,突然強勁了起來,彼此依靠著的菸葉,更加緊密的依偎。我立在孤立的菸田旁,聽它們述說菸業的興衰過往,想著三界埔煙雲裊繞的盛況,想著美濃作家鍾理和筆下的蕭連發對擁有菸樓的渴望。


菸田外蒼茫的原野長滿銀白的荻花,掩映著一棟廢棄的菸窯,不遠處,一個戴著斗笠的農夫,在整理掛串纍纍的香蕉,視野的極盡處,芋頭園如傘蓋擎向長空。遍地種植菸葉的鄉野,如今已被網室木瓜、絲瓜、香蕉、芋頭園所取代。如歐洲哥德式建築的塔樓式小天窗,破了一個大洞,木質橫條仰望天空,窯灶雜物堆陳,與僅剩的一畦菸草沉默相對。鄉愁情懷雖不曾扎根於此,然而佇立原野或是村落,總讓一棟棟散落的菸窯悸動心懷,恰如昔日帶著班級穿梭美濃聚散的菸樓,感動實實在在。

    菸葉乾燥室,美濃人稱為「菸樓」、「菸仔間」或「菸寮」,三界埔村民則稱為「菸窯」。不管「菸樓」或是「菸窯」,對菸農而言,皆是親情的凝聚,離人懷鄉的印記。美濃畫家曾文忠便曾寫到:「站在時間經過的地方,我的心跌入初秋清涼的水中,故鄉的情湧泉般的沖刷,物斑駁有痕,人來去無蹤。」昔日菸樓內窯灶的火焰化為思鄉的濃烈。曾經訪問國姓村雜貨店80多歲老太太,當她述說過往種菸、採菸、烤菸的過程,竟也淚流滿面,超過40年苦守「寒窯」的歲月,其艱辛絕對不亞於王寶釵苦守寒窯十八年的故事鍾理和的小說「菸樓」所描寫的,就是美濃菸農很幸運抽中公賣局的種菸許可證,卻又沒錢蓋菸樓的窘境。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只好含笑流淚拼老命,因此有不少菸農將「菸業」稱之為「冤業」。不管菸業的艱辛,位於南台灣嘉義、高雄美濃的菸農,是用相同莊嚴的生命態度在面對生活的挑戰。

  

    台灣菸草種植始於荷蘭佔據時期。至日本昭和年間(1905年)大力推廣,且改行公賣制度,凡菸草之耕種、製造、銷售等都由政府統籌。光復後仍維持公賣制度,即是由菸酒公賣局(菸酒公司前身)和菸農訂定契作,從配發菸種、採收等級、繳納數量,到菸樓規格等,都訂出一套規範。凡是想要栽種菸葉的菸農,都必須每年向該地菸葉輔導區提出許可申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嘉義菸葉廠(位於嘉義市北興街)在中埔鄉設置金蘭、義仁、中埔三個輔導區。嘉義中埔金蘭菸葉輔導區,於2011年改建為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水上鄉則設有成功輔導區,位於國姓村三界埔1042號,即大智慧養生休閒園區快速道路涵洞附近,今也改為台灣省嘉雲區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委員會。沿著村落寂靜的小徑行走,試圖想像昔日菸農排隊領種、播苗、移植、採收、窯烤的過往雲煙,生命好像如此單純,卻又彈指即逝,不變的是鄉野的靜瑟。

   

    台灣菸草產區主要分布於台中、嘉義、屏東及花蓮,其中以屏東與高雄交界的美濃區產量最高,1976年種植面積達全省的五分之一,菸樓多達千餘座,因於有「菸城」之稱,菸業顛峰時期的美濃,幾乎是「三步一菸窯、五步燒煙飄」60年代,台灣種菸面積達10,000多公頃,嘉義生產面積也有千餘公頃,主要分布在中埔、竹崎及水上等地區。水上鄉三界埔因地理環境適宜,氣溫土壤亦頗為適合,所生產種植的菸草品質甚佳,是嘉義縣菸葉重要產區之ㄧ,興建菸窯大師傅詹戊火表示:「三界埔菸窯在最繁盛時曾達一百多座。」早年只要看看各家的「菸窯」數量就可以知道該戶的富裕程度。流雲繾綣在山巒的背後,午後的薄陽從雲層間灑落溫逸的光芒,蒼茫的荻花把整座山腰都綴飾得銀白亮麗。昔日高聳的菸窯在烤菸時飄著濃郁的香氣,應為寒冬帶來無限暖意。

   

    十月秋涼,第二期水稻收穫後,便可看到菸苗在田間生姿搖曳,闊大寬長的綠葉蘊育著無限的香氣,每次路過菸田旁都覺得它又再度抽長,梗葉層次,翠綠掩映,生命的喜悅完全寫在它的臉龐。十二月寒風簌簌,至翌年三月春風徐徐,便是菸葉的採收季節,採收好的菸葉必須進入烘培的過程。菸農將菸葉一片片整理好、一層層架在菸樓,木材由爐灶焚燒,火力由鐵管導入室內,以低溫持續的慢慢加溫,烘培期間無法間斷,必須日夜持續的照顧,工作至為辛苦。台灣在專賣制度的管控之下,每棟菸樓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與「許可號碼」,是不能隨意興建的。即許可了多少菸田,得要搭配一定數量的菸樓。台灣的菸樓大都依照日據時期所規劃的菸樓形式或加以改良而建造,稱為「大阪式菸樓」(塔樓式天窗烤菸室)。菸樓的內部基本結構通常有烘乾菸葉的本灶和調理空間。自從有了自動烘菸機後,以前用來燻菸葉的菸樓也大多閒置或廢棄,有的加以隔間來提供居住空間。漫步國姓村往往可以看到傾頹的菸窯,塔樓天窗殘破敗壞,烤菸室雜物堆陳,若是看到農家餐客廳屋簷聳立,絕對是菸窯改建,形式風格特立。   

   

   政府採取兩手策略控制菸農生產,一是嚴格管理栽培,二是提供優渥利潤回饋農民。1966年,1地生產的乾燥菸葉,年收入約46千元,當時公務sshot-2員的平均年薪是26千元。1976年,1地的菸葉收入是13萬元,而公務員年薪約78種植菸草不但生產利潤高,又有政府的大力推廣,使菸葉曾經成為三界埔重要的經濟產物之一,極盛時期,幾乎全村都在種植。隨著政府開放外國香菸、菸葉進口,加上2002年台灣加入WTO,廢除菸酒專賣制度,全台菸葉種植急劇減少,現在國姓村僅剩少數人仍在種植。菸葉雖沒落,但村落處處仍可見到大阪式菸樓的舊觀,為過往菸草歲月留下見證。

   

   菸窯是三界埔居民為了生活而建造之建築物,現在正面臨廢棄、毀損,如果能夠透過耆老的訪問、菸窯的保存及再利用、烤菸過程的再現,可以讓民眾了解當時生活故事,對於下一代更有其教育意義。「總有一天火車ㄟ轉來」(台語)是嘉義板頭社區居民共同的願景;我們也期待有一天菸窯ㄟ嗆煙」是嘉義三界埔居民一致的期待。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七):田園鐵馬道之旅
    2019/09/04 20:06 |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田園鐵馬道之旅

撰文/魏世賢

嘉義縣觀光旅遊局在三界埔開闢了田園鐵馬道,作為村民運動休閒或遊客來體驗農村生活的閒適景點。自行車道長4.8公里,騎單車繞一圈約需20分鐘,步行則約需90分鐘,沿路坡道起伏,田園景致宜人,果樹林木遮蔭,涼風襲來清爽無比,適合親子旅遊。成功派出所為鐵馬道的起點,牆內林木茂密,紅牆白漆,矗立三界埔村庄出入口,保境安民,若能在側邊樹下廣場置放單車,供人騎乘,將是最佳服務便民。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9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