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社區大學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5
  • 累計人數:61823
  • 發表文章:38
  • 相片數量:406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羅妙玲  
聯絡地址: 臺南市永康區文賢街68巷1號  
聯絡電話: 06-2722869  
傳真電話: 06-2719612  
關於我們
組織基本資料
組織名稱: 財團法人朝陽文化藝術基金會 成立時間: 2002-01-01
負責人: 魏正宗 聯絡電話: 06-2722869
聯絡人: 羅妙玲 傳真: 06-2719612
組織人數: 15人 E-mail: yongkang2722869@gmail.com
聯絡地址: 臺南市永康區文賢街68巷1號
社區基本資料
社區名稱: 永康社區大學
社區網址: http://www.yongkang.org.tw/yongkang/
所在位置: 臺南市 永康區
社區戶數:
社區人口數: 1500人
經常參與社區工作人數: 300人
主要族群: 以成人為主 
發展重點: 產業發展、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綜合類 
工作重點與發展困境: 因永康區鄰近台南市區域發展有多處集合住宅,吸納不少年輕族群與小家庭,學習意願與動機較強並對課程內容深廣度可接受性較廣,但在社區參與和認同較為薄弱,四分子區域為以前眷村所在處,偏多老年人口在學習接收上較弱,整體而言社區與民眾或人之間連結關係不如偏遠地區。  
未來發展願景與工作目標: (二)辦學理念、目標與特色
綜觀前述轄區地理環境及人文特色,制定本校的辦學核心價值「建構以『人』為主體的鹽水溪流域公民學校」,推動在地流域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守護、社區營造、文化資產)、公民行動(議題探討、政策監督)為主要的特色辦學方向,並透過課程創新發展、公民行動社群建立、社區樂活學習環境、鹽水溪研究保護等行動模式,持續進行在地生活營造,發展在地公共議題。

1.辦學理念
■ 發展鹽水溪「公民溪守行動」及「文化記憶典藏」公共議題。
■ 擴大「永康學」範疇,進行「流域聚落學」深化與研究。
■ 建構在地學習與生活營造的「社區學院」。
■ 發展公共學習社群,培育在地公民參與機制。
■ 進行組織策略聯盟、將資源發揮最大化,推動終身學習永續經營策略。
上述辦學理念為本校永續性和整體性發展的核心,理念之實踐有賴於明確的辦學方針,兩者相輔相成,茲詳述其辦學方針如下:

2.辦學方針
1) 針對鹽水溪上、中、下游之自然生態、環境守護、文化資產等議 題進行推廣,並建置鹽水溪典藏資料庫』。
以鹽水溪上、中、下游及其支流(柴頭港溪、大洲排水、永康排水、潭頂溪、 大目降中溪、虎頭溪、打狗溪)之自然生態、環境守護、文化資產、社區特 色營造為架構,透過開設課程所繪製之社區地圖或其他具體產出,空拍地理 環境變遷、錄製鹽水溪故事或微電影,以及辦理參訪導覽活動、溪畔環境守 護等融入式教育方式,建構具有在地特色的『鹽水溪典藏資料庫』,藉由資料 庫之成立,發展鹽水溪脈絡知識推廣,提升民眾認同。
2) 推動流域聚落學習行動,建構社區關注公民與區域特色,推動地方學研究與發展在地創新課程。
運用發展成熟的鹽水溪議題,結合現階段推動永康聚落學,擴大學習範疇與 在地性,推動鹽水溪流域各聚落的特色研究與課程發展,進行鹽水溪議題在 聚落社區現階段發展不足的補強,透過在地傳統產業發展、社區特色研究、 議題發展課程等推動模式,建構流域聚落學習行動,提高社區民眾對於議題 的關注能力,並持續推動流域聚落在地特色學習模式。
3) 培力永康轄區「都會型社區」、「眷村型社區」、「農村型社區」及「中小型工 業社區」之社區獨特性發展;並因應社區不同屬性,設置『四分子眷村學院』、 『社區樂活學院』、『城市學習學院』。

四分子眷村學院:含成功分班。
社區樂活學院:含烏竹分班、王行分班等。
城市學習學院:含大橋分班、網寮分班、二王分班、西灣分班、六合分班等。 藉以落實社區發展議題結合課程之教育推展模式,並依「社區主題式推動方式,全面落實社區教育與凝聚社區意識」的發展策略,帶動社區民眾交流與學習的平台,更進一步帶動社區的永續學習。

3.實施「課程穩定學習-鼓勵同好社群-社團輔導機制-公共參與活動」運作策略,推動志工團隊關注永康在地公共事務。
社團組織:
為強化學員公共參與,並鼓勵課後自主持續學習,藉由評估【穩定開課二學期以上課程→符合社團性課程屬性→鼓勵成立社團組織(同好社群)→輔導設立自主性社團】,本校協助提供媒合學習舞台展示,提升學習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培育公民參與機制。
志工團隊:
為推動在地民眾及學員關注在地公民議題,以及投入公共事務,成立「水環境守護志工隊」,進行在地水環境守護議題;成立「彩虹關懷志工隊」,投入在地弱勢機構關懷服務;成立「永康友志工隊」協助本校庶務、課程解說及活動宣導等學校成人教育志願服務工作。

4.落實組織策略聯盟,提供成人學習與公民參與資源的多元管道。
結盟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及民間團體等單位,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以彼此互助互持互利之發展模示,運用於合作組織之營運規劃,以及本校短、中、長期發展議題(含課程發展、學員學習、公民參與、鹽水溪議題深化與研究等)。透過上述辦學方針,訂定符合永康在地環境特色及人文特質之發展願景。

辦學願景:建構以「人」為主體的鹽水溪流域公民學校。  
社區簡述: 回溯永康的歷史發展,因鄰近舊台南市(府城),區域的各年代發展時程 ,與府城的發展密切相關,其中永康的地理環境,從史前時代起(西元前4000年)開始,為原海洋地區,如中華路一帶為古台南島,大灣地區為大灣海峽,而地形地貌上,在這近代400年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與異動,如鹽行洲仔尾的台江陸浮、大灣鯽魚潭的消失、許縣溪的改道等。再者,從傳統產業的發展來看,自荷蘭時代開始,永康即是重要的農業發展區域,在明清的台江內海時代,永康開始發展鹽業與運輸業,而在台江陸化成鹽水溪後,開始發展製糖產業。由前述可瞭解永康發展與在地環境與河川的變遷有密切關係。
而現今地理環境,永康區域則被鹽水溪流域環繞四分之三以上,但工商業高密度發展後,鹽水溪的文化與生態逐漸被破壞,河川儼然成為城市的大型排水溝,如何啟發在地民眾對於土地與環境的關懷,是發展在地化的社區大學重要任務與職責。另外,臺南經民國99年底縣市合併後,各行政區中以永康區為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區域,而永康工業區、永康科工區、亞太工業區、中正工業區、洲子尾工業群等工業區之設置發展後,造就大量的就業需求,也加速了人口大量的移入,現今永康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居民,為近30年內遷入,而非原居住永康在地的民眾。永康雖因此有了高度的城市化發展,但也讓原本永康的特色與傳統,因都市化發展而流失。
  因此,本校除持續守護鹽水溪的環境與自然生態外,針對在地永康的發展脈絡,另規劃進行各聚落在地文史研究,如番薯厝廣興宮擔餅、大灣廣護宮及花生糖、鹽行鹽洲晒鹽歷史、蔦松聚落三崁店烏竹製糖歷史、眷村文化聚落(飛雁、影劇三村、精忠二村)等,透過各聚落的特色研究,發展在地文化與生活特色,建構屬於永康在地的研究學,發展在地文化紀念品(永康好禮),作為外縣市民眾認識永康特色的伴手禮,並於後續以社區營造學群為基礎,建構永康學程,培育更多在地民眾與志工,瞭解在地環境發展,並共同探討永康區的未來發展與夢想,實踐公民參與與在地特色守護。
  目前永康轄區共劃分39里,37個社區發展協會,人口數約為23萬,是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域,永康區的都市發展深受交通動線與工商業發達的影響極大,國道一號高速公路由中央穿越,永康區設置永康交流道及大灣交流道,縱貫線鐵路則橫穿北側,近年設置永康工業區、永康科工區、亞太工業區、中正工業區、洲子尾工業群等,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也吸納附近區域及外縣市的年輕族群與小家庭謀職定居,逐漸發展為『都會型社區』,該族群年齡結構較低,且為因應職場及個人需求,學習意願與動機較強,對課程內容深廣度接受及參與度皆逐年增高;惟國民政府遷臺後設立眷村居住區,經都更計畫發展為集合式住宅之『眷村型社區』,人口結構以高齡人口及新住民為主,在終身學習接收上較弱,課程規劃偏向高齡陪伴照顧及眷村文化推動;另轄區東南面區域,邊界環繞鹽水溪,保留部分農業耕作,農村文化濃厚,形成『農村型社區』,當地民眾趨於高齡化,社區民眾凝聚力強,營造綠能社區及溪畔環境守護議題相對成效偏高;又轄區西北區域,邊界線仍有鹽水溪環繞,區域內中小型工廠林立,所排放汙水,造成工業污染河川現象日趨嚴重,漸趨為『中小型工業社區』,而南台科大及臺南應用科大等教育學府也豎立其中,其人口結構較為多元化,因應區域生活族群,發展河川污染防治及環境教育推動議題更為適切。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