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口社區代表圖像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蘇玉樹  
聯絡地址: 未公開  
聯絡電話: 未公開  
傳真電話: 未公開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認識社口中正老街
    2013/09/01 21:22 | 社口的故事
*

        早年鹿港擔埔社( 附註說明)的興起,因地處當年貿易巔峰的鹿仔港與貧瘠的深山埔里社中途,往返港口至深山, 社口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補給休息站 ,造就了社口老街的風華繁榮,

       因為挑夫布商、鹽商翻山越嶺運銷華洋百貨、山產獸皮;來到社口也累了。需要吃飯休息補給,,因此商業應運興起,漸漸形成聚落市集,有衙役所、郵便局、多家漢西醫所,客棧酒樓、米廠商行、布店、打棉被、打鐵、抬轎、算命雜耍的……,短短300公尺的街道,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日、漢、原住民、客閩泉漳人各路族群交錯在街頭巷尾,由此可想像當年老街的繁榮景況。

社口老地圖介紹

                                       社口老街地圖介紹

 

        社口老街,街道成彎曲不規則且有巷道分支有如百足蜈蚣,古稱蜈蚣街,是為防止外來者入侵而設計彎角處,可防備可攻擊。

        早期漳、泉兩地移民來此聚居,為理念、為生計拚鬥慘烈,傷亡無數,先人為緬懷當年義勇衛土,當地居民建造好漢大將軍廟以為感念,更成為社口村落的信仰中心,民風純樸的鄉民們滿懷虔誠的設計『香牌』,一為土地公牌一為好漢大將軍牌一對成串,由居民逐戶輪流,接到『香牌』的住家需備供品分別至附近的好漢廟與土地公廟祈求合境平安,不可忘本。祭拜後,可放自家數日保平安亦可往下一家傳遞,香火延續,此一優良傳統,惜因外來移民遽增,近20餘年來竟傳遞中斷甚為可惜。為找回往日榮景,期盼地方賢能長者,再啟新機共同為老街注入新生命重現風華。

      

       社口中正老街,光復前在前鄉長李木卿先生當村長時,與老街居民集資募款將石子路改為水泥路,名稱至平路,後來才改成中正街至今。在六、七十年代樸實的老街,曾經是本土劇(如石英的隔壁親家……)的拍片場景;可惜新街道和市區商圈的轉移,加上天災和人為的破壞,年青人出外討生活,最後就失去熱鬧繁華的風采,而現在的老街也慢慢變成養老街了

 

        隨著年輕人口及產業的外移,老人和外籍配偶和勞工漸漸讓人口結構快失衡,加上時間的變遷,整個老街也日漸式微、風華不再。希望藉此次老街活動,讓本社區居民作一次深度的懷舊體驗,重拾兒時記趣,重視老街的未來,關心身邊的人事物。讓年輕人能知道故鄉事,讓老人家分享舊時光的回憶。也能一起來見證你、我和大家的共同故事,代代相傳。

 

附註:

鹿港擔埔社,係嘉慶中葉(1815年後)以來,至清光緒年間開禁而番害較少時挑鹽擔貨的路線。清廷開放了可以入台屯墾與貿易,於是先民紛紛移民或來台灣作生意,當時內山最為缺乏的民生用品就是鹽和米,於是米.鹽成為當時最理想與原住民以物易物的貨物,古語「鹿港擔埔社、打米石七八」。意指從鹿港挑至埔里社的挑夫需要有挑七、八石將米或鹽之能力,昔日以此俗諺來描述貿易的景況。

 

   昔日挑夫入埔里與當地居民貿易大致的行走路線是:

自水沙連北路入埔大致是:鹿港─秀水─花壇番仔屯─三春─崩崁─社口─芬園─縣庄─茄荖─草鞋墩──北勢湳─土城─北山─烏牛欄─埔里社。

 

 

圖文繪製 蘇玉樹 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