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台灣寶城~三界埔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4
  • 累計人數:56670
  • 發表文章:47
  • 相片數量:37
  • 回應數量:3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賴彗菁  
聯絡地址: 嘉義縣水上鄉國姓村三界埔6-1號  
聯絡電話: (05)3774916  
傳真電話: (05)3774919  
特色快照
赤蘭溪地下導水工程紀念碑 

赤蘭溪地下導水工程紀念碑

 

臺灣最早開發的灌溉水利系統應屬台南歸仁的「許縣圳」,開鑿於明鄭時期(1671),引鹽水溪上游的許縣溪。嘉義「道將圳」則是台灣歷史第二悠久的水圳,原分為「道爺圳」(康熙34年,1695年)與「將軍圳」(康熙26年,1687年)。將軍圳是康熙26年柳仔林大地主黃嚴卿,從八掌溪造水圳而成,為紀念施琅,取名「將軍圳」;康熙34游立天陳日新在圳尾再造圳,後人感恩知縣周鐘瑄撥巨款協助,故取名「道爺圳」。日據時期水災將圳沖毀,大正十二年(1923年)成立「水利組合」,將兩圳合併,稱為「道將圳」。時至日治時期,因蘭潭水庫引八掌溪水進入水庫內,致使道將圳出現無水可引的情況,於是另從水上鄉三界埔,以暗渠將赤蘭溪水引到彌陀寺對岸匯入八掌溪,再由八掌溪引水導入道將圳,讓道將圳可終年灌溉農田,流水不斷。

   

社區小故事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二):鄭成功與三界埔
    2014/03/25 09:38 |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鄭成功與三界埔

 

撰文/魏世賢

 

三界埔為鄭成功所命名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最早期叫「頂埔」,「埔」是指「未開發的原野」。後來鄭成功將頂埔劃分為「牛稠埔」及「三界埔」。

    為什麼鄭成功要將此地命名為「三界埔」呢?根據日昭和16年(1941「重建三祝宮廟宇紀念碑」記載:「相傳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驅荷時,曾蒞此駐軍。其時兵馬不安,鄭成功親獻三敬,祝告天地,蒙上界鑒其忠義護國,聞令天上聖母庇祐,顯化無殃,始將此地名三界埔。」民國七十一年「三祝宮重建碑序」也記載:「--1661年鄭延平率師征台,雖平草莽,敗荷蘭,光復舊物,然溯自大軍蒞本莊,兵馬皆疲而病,鬥志盡失,不得已乃封土焚香禱於上蒼及天上聖母,賜福解厄,而獲庇祐,士氣復振,為感聖恩,特明本莊為三界埔,寓三界聖土之義。」

    依據三祝宮重建碑序內容,300多年前鄭成功曾率軍親臨此地,認為這塊未開墾的原野埔地是「三界聖土」,因而將此地命名為「三界埔」。

 

國姓村是紀念鄭成功

 

    荷蘭人佔領台灣,勢力曾經到達諸羅山(嘉義),為了訓練水師,因而建立紅毛埤(現今蘭潭水庫荷蘭東印度公司降服諸羅山社後不久,為提供住民飲水,也曾挖鑿紅毛井。鄭成功來台驅逐荷蘭人時,相傳軍隊曾經在此駐營。當時此地非常荒蕪,充滿瘴癘,造成兵馬不安,最後承蒙上天及天上聖母庇佑,化險為夷,於是鄭成功將此地命名為「三界埔」,三界村之村名就是因此而來。

    而鄭成功曾被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人們尊稱他為「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既然曾經在此村莊屯田戍坵,便將村名命名為「國姓村」

 

村民自稱國姓爺的後裔

 

    其實,三界埔早在明鄭時期,就有鄭成功的部將賴斌來帶兵來此屯墾。日治時期屬於台南州嘉義郡三界埔大字(大字:おおあざ,為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使用的區劃單位,其上層的區劃為市町村,下層的區劃為小字)台灣光復後才將三界埔分為三界村及國姓村,兩村村名及成功國小、成功派出所、成功農會名稱,都與當年鄭成功在此駐軍有關。

    另國姓村「竹圍仔」聚落大多住鄭姓,開台祖為十三世鄭燕山於「漳州府州浦縣六都雲霄鎮高廣保高塘下尾社」遷居來台,來台之初住在現今嘉義市下頭路。1821年左右,由三房鄭國村兒子鄭冸水從下頭路遷居於此,目前已傳入二十四世,家族人數達數百人。據聚落居民表示他們都是國姓爺的後裔,知名政論節目主持人鄭弘儀即居住此聚落。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一):百年古墓-顏思齊墓園
    2014/03/25 09:38 |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百年古墓-顏思齊墓園

 

撰文/魏世賢

 

    嘉義古稱諸羅山,又名桃城。以前是平埔族諸羅山社(Tzurosan
的領域,
後來陸續有漢人遷居至此地。清乾隆年間,台地爆發林爽文事件,乾隆皇帝為了嘉許諸羅縣百姓,死守城池的忠義精神,取「嘉其忠義」的意思,賜名「嘉義」,諸羅於是改名為嘉義。

    嘉義東南方,諸山羅列,三界埔位於其間,平原寬闊,丘陵起伏,在荷蘭、鄭成功時代應是農業興盛、鹿群遍野,平埔族、漢人依谷而居,循山而獵。追溯歷史,最早帶領漢人前來笨港(今雲林北港、諸羅開墾的人,首推大陸福建漳州海澄人顏思齊。

    根據歷史記載,顏思齊年輕時因為不滿當地官員欺負,因而殺了官員的家僕,逃亡到日本平戶,後來從事海上貿易,逐漸累積財富。很熱心而且喜歡結交朋友,並與楊天生等28 人歃血結盟。顏思齊排行老大、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排行老么。這一群兄弟多半是跑船的人,其中也有些是海盜,他們一同從事海上貿易,因此也有人將顏思齊歸類為海盜。在明朝政府無法控制的沿海,顏思齊成為海上領袖,日本政府為便於管理華人,便授予顏思齊為「甲螺」。「甲螺」是一種官名,在荷蘭語中相當於頭目,就像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委任的華人領袖,被稱為「甲必丹」一樣。

    不管是「甲螺」或者「甲必丹」,這種官銜定是個性豪爽、仗義疏財的象徵,特別是在那盜匪橫行海上的時代。當時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下,農民稅負繁重苦不堪言,顏思齊等人基於同情,於明朝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左右決定協助日人起義推翻幕府,未料走漏風聲,幕府武士發動大規模追緝,顏思齊等28個兄弟便分乘13艘船流亡海外,在海上漂流十餘天後輾轉經琉球來台,於雲林笨港(今北港)潟湖登陸,比荷蘭人佔據台灣(1624)早了約3年;比鄭成功來台(1661)早了約40年。

    顏思齊來台之後,就在今日的雲嘉一帶開墾,繼續擔任領袖地位,安設寮寨,撫恤原住民。落腳生根以後,恰好他們家鄉福建的泉州和漳州一帶發生旱災、飢荒,顏思齊再派人回到故里招募貧民渡海開墾,先後帶來3,000多名漳泉壯丁,成為台灣最早的「羅漢腳」。顏思齊將墾民分成十寨,發給銀兩和耕牛、農具等,算是漢人最大規模到台灣開墾的一個開始開墾的範圍從笨港逐步開發到諸羅山(今嘉義一帶),再到現在的台南鹽水一帶。當時顏思齊的部眾隨著船隻也帶來了「船頭媽」,就是最早來台的「開基媽祖」

    或許是諸羅山的景致優美,顏思齊來台後喜歡到諸羅山打獵,根據歷史記載,顏思齊於打獵時不幸染病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死後葬於嘉義水上鄉牛稠埔(今南鄉村尖山仔腳)。領袖位置則由鄭芝龍繼任,鄭芝龍接任首領後又帶第二批一萬多人加入顏思齊雖然來台灣僅僅三、四年的時間,確實是引漢人來台的關鍵人物。

    據傳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曾親自到尖山頂上祭拜顏思齊,並想整修墓地,後因復國事業忙碌作罷,可是又擔心將來在荒煙蔓草中辨識不出,就拔出佩劍,刻下一道劍痕來做標記,可惜當日劍痕今天亦模糊難以辨識。

    台灣史學家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一書中也寫道:曾經親自到過諸羅山野,悠遊三界埔,有田夫故老與之談及顏思齊之事,顏思齊之墓已經傾圮,雜草蔓生其間。可嘆!當年拓墾台灣之壯士,而今景象竟是如此!

    雖然有學者質疑顏思齊墓的真偽,認為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中有關「思齊死,葬於諸羅東南三界埔山,其墓猶存」之記載有誤。可惜該墓碑上文字已經風化無可考無法確切證明為顏思齊之墓。

    據報載,台中縣立委顏清標曾經幫忙來自閩、粵、台三地顏氏宗親三百餘人,蒞臨水上鄉牛稠埔顏思齊墓祭祀。2013330中國廈門海滄顏氏宗親會七十多人,連續第三年到位於嘉義縣水上鄉南鄉村將軍山的顏思齊墓園遵古禮祭祖,場面肅穆隆重。

    不論顏氏宗親艱辛跨海前來祭祀,歷史對顏思齊之墓的關注,仍然相當有限。或許很少人知道,400年前漢人最早開墾台灣,是現今北港、嘉義之地,當時自漳泉招募貧民渡海來台開墾的首領,就是顏思齊。所以將顏思齊尊為「開笨港王」「開諸羅山王」,甚至「開台王」,當稱之無愧。

    西洋人常說中國人無冒險進取之心。史學家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一書中,卻如此評價顏思齊:「成者為王,而敗者為寇。顏思齊不受強權羈絆之精神,勇於冒險犯難之心,亦算是英勇的男子漢。」

    招募漢人渡海來台開墾之人,具冒險進取之心,首推顏思齊。

    一直想去探訪顏思齊的墓園,但終不知真正的位置何在。在20121118星期天下午,我們從水上鄉忠和國中對面路徑進入,走過鄉野、民厝、墓塚,經嘉雲寶塔、慈雲寶塔,再越過了一小段的山路,步行約20分鐘即到墓園。墓園前有一座涼亭,旁立一石碑,是嘉義縣政府在民國37年所立,碑石記載顏思齊生平事略。墓塚位於墓園左側,墓碑字跡在日曬雨淋的侵蝕下已不可辨識。墓園位處山林之內,長期乏人管理,以致淪為荒煙蔓草,空留思古幽情。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47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