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台灣寶城~三界埔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56675
  • 發表文章:47
  • 相片數量:37
  • 回應數量:3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賴彗菁  
聯絡地址: 嘉義縣水上鄉國姓村三界埔6-1號  
聯絡電話: (05)3774916  
傳真電話: (05)3774919  
特色快照
赤蘭溪地下導水工程紀念碑 

赤蘭溪地下導水工程紀念碑

 

臺灣最早開發的灌溉水利系統應屬台南歸仁的「許縣圳」,開鑿於明鄭時期(1671),引鹽水溪上游的許縣溪。嘉義「道將圳」則是台灣歷史第二悠久的水圳,原分為「道爺圳」(康熙34年,1695年)與「將軍圳」(康熙26年,1687年)。將軍圳是康熙26年柳仔林大地主黃嚴卿,從八掌溪造水圳而成,為紀念施琅,取名「將軍圳」;康熙34游立天陳日新在圳尾再造圳,後人感恩知縣周鐘瑄撥巨款協助,故取名「道爺圳」。日據時期水災將圳沖毀,大正十二年(1923年)成立「水利組合」,將兩圳合併,稱為「道將圳」。時至日治時期,因蘭潭水庫引八掌溪水進入水庫內,致使道將圳出現無水可引的情況,於是另從水上鄉三界埔,以暗渠將赤蘭溪水引到彌陀寺對岸匯入八掌溪,再由八掌溪引水導入道將圳,讓道將圳可終年灌溉農田,流水不斷。

   

社區小故事
三界埔手記(十八)
    2019/09/28 21:40 | 三界埔手記

十八

文/魏世賢


生命的流轉恰似谷流雲,握不住它的芳蹤

讓一切辛勤映出彩虹,讓一切美好亮在心

種植玉米這麼有趣啊!我看到了各位心力一同

什麼時候會再將玉米植種?可別忘了電話一




三界埔手記(十七)
    2019/09/28 21:16 | 三界埔手記


十七

撰文/魏世賢


慢慢地走過三界埔的田

一望無垠的田野在我的心中震動

青空如洗,片雲絲

 

採一串「紅朱寶」,呵護在手

玲玲其韻,玎玎其

今夜,我要將逝去的童年帶回夢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八)煙消人未散的菸窯
    2019/09/23 21:46 |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煙消人未散的菸窯


撰文/魏世賢


「我們以前烤菸葉的時候,晚上都不能睡覺。還要定時到乾燥室裡面撿掉下來的菸葉,以免菸葉碰到鐵管燒起來。這是非常危險的工作,除了要小心不要踩到通紅的鐵管,另外乾燥室裡面的溫度高達6070度,人不能在裡面工作太久,否則會昏倒。」(三界埔村民/知名節目主持人鄭弘儀)


「我用緊張得有點顫抖的手指拈一支關。在申請者千餘人之中,公賣局此次僅能核給二百五十人,也就是說五人中必有四人落空。中關的可能性是這樣地少,我不敢希望自己一定會是幸運者。在眾目睽睽之下,我打開關,是兩個阿拉伯數字:「73」!立刻,我歡喜得幾乎跳起來,血液都流上了腦頂,---但是歡喜一過,接著我們開始發愁了。雖然兩三年來我即熱望著有一棟菸樓(菸葉乾燥室),但這並不是容易的事-----。」(鍾理和/菸樓)

   

    冬天的寒風帶點寂寞,遊走在三界埔的曠野,行過那一片綠油油的菸田時,突然強勁了起來,彼此依靠著的菸葉,更加緊密的依偎。我立在孤立的菸田旁,聽它們述說菸業的興衰過往,想著三界埔煙雲裊繞的盛況,想著美濃作家鍾理和筆下的蕭連發對擁有菸樓的渴望。


菸田外蒼茫的原野長滿銀白的荻花,掩映著一棟廢棄的菸窯,不遠處,一個戴著斗笠的農夫,在整理掛串纍纍的香蕉,視野的極盡處,芋頭園如傘蓋擎向長空。遍地種植菸葉的鄉野,如今已被網室木瓜、絲瓜、香蕉、芋頭園所取代。如歐洲哥德式建築的塔樓式小天窗,破了一個大洞,木質橫條仰望天空,窯灶雜物堆陳,與僅剩的一畦菸草沉默相對。鄉愁情懷雖不曾扎根於此,然而佇立原野或是村落,總讓一棟棟散落的菸窯悸動心懷,恰如昔日帶著班級穿梭美濃聚散的菸樓,感動實實在在。

    菸葉乾燥室,美濃人稱為「菸樓」、「菸仔間」或「菸寮」,三界埔村民則稱為「菸窯」。不管「菸樓」或是「菸窯」,對菸農而言,皆是親情的凝聚,離人懷鄉的印記。美濃畫家曾文忠便曾寫到:「站在時間經過的地方,我的心跌入初秋清涼的水中,故鄉的情湧泉般的沖刷,物斑駁有痕,人來去無蹤。」昔日菸樓內窯灶的火焰化為思鄉的濃烈。曾經訪問國姓村雜貨店80多歲老太太,當她述說過往種菸、採菸、烤菸的過程,竟也淚流滿面,超過40年苦守「寒窯」的歲月,其艱辛絕對不亞於王寶釵苦守寒窯十八年的故事鍾理和的小說「菸樓」所描寫的,就是美濃菸農很幸運抽中公賣局的種菸許可證,卻又沒錢蓋菸樓的窘境。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只好含笑流淚拼老命,因此有不少菸農將「菸業」稱之為「冤業」。不管菸業的艱辛,位於南台灣嘉義、高雄美濃的菸農,是用相同莊嚴的生命態度在面對生活的挑戰。

  

    台灣菸草種植始於荷蘭佔據時期。至日本昭和年間(1905年)大力推廣,且改行公賣制度,凡菸草之耕種、製造、銷售等都由政府統籌。光復後仍維持公賣制度,即是由菸酒公賣局(菸酒公司前身)和菸農訂定契作,從配發菸種、採收等級、繳納數量,到菸樓規格等,都訂出一套規範。凡是想要栽種菸葉的菸農,都必須每年向該地菸葉輔導區提出許可申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嘉義菸葉廠(位於嘉義市北興街)在中埔鄉設置金蘭、義仁、中埔三個輔導區。嘉義中埔金蘭菸葉輔導區,於2011年改建為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水上鄉則設有成功輔導區,位於國姓村三界埔1042號,即大智慧養生休閒園區快速道路涵洞附近,今也改為台灣省嘉雲區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委員會。沿著村落寂靜的小徑行走,試圖想像昔日菸農排隊領種、播苗、移植、採收、窯烤的過往雲煙,生命好像如此單純,卻又彈指即逝,不變的是鄉野的靜瑟。

   

    台灣菸草產區主要分布於台中、嘉義、屏東及花蓮,其中以屏東與高雄交界的美濃區產量最高,1976年種植面積達全省的五分之一,菸樓多達千餘座,因於有「菸城」之稱,菸業顛峰時期的美濃,幾乎是「三步一菸窯、五步燒煙飄」60年代,台灣種菸面積達10,000多公頃,嘉義生產面積也有千餘公頃,主要分布在中埔、竹崎及水上等地區。水上鄉三界埔因地理環境適宜,氣溫土壤亦頗為適合,所生產種植的菸草品質甚佳,是嘉義縣菸葉重要產區之ㄧ,興建菸窯大師傅詹戊火表示:「三界埔菸窯在最繁盛時曾達一百多座。」早年只要看看各家的「菸窯」數量就可以知道該戶的富裕程度。流雲繾綣在山巒的背後,午後的薄陽從雲層間灑落溫逸的光芒,蒼茫的荻花把整座山腰都綴飾得銀白亮麗。昔日高聳的菸窯在烤菸時飄著濃郁的香氣,應為寒冬帶來無限暖意。

   

    十月秋涼,第二期水稻收穫後,便可看到菸苗在田間生姿搖曳,闊大寬長的綠葉蘊育著無限的香氣,每次路過菸田旁都覺得它又再度抽長,梗葉層次,翠綠掩映,生命的喜悅完全寫在它的臉龐。十二月寒風簌簌,至翌年三月春風徐徐,便是菸葉的採收季節,採收好的菸葉必須進入烘培的過程。菸農將菸葉一片片整理好、一層層架在菸樓,木材由爐灶焚燒,火力由鐵管導入室內,以低溫持續的慢慢加溫,烘培期間無法間斷,必須日夜持續的照顧,工作至為辛苦。台灣在專賣制度的管控之下,每棟菸樓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與「許可號碼」,是不能隨意興建的。即許可了多少菸田,得要搭配一定數量的菸樓。台灣的菸樓大都依照日據時期所規劃的菸樓形式或加以改良而建造,稱為「大阪式菸樓」(塔樓式天窗烤菸室)。菸樓的內部基本結構通常有烘乾菸葉的本灶和調理空間。自從有了自動烘菸機後,以前用來燻菸葉的菸樓也大多閒置或廢棄,有的加以隔間來提供居住空間。漫步國姓村往往可以看到傾頹的菸窯,塔樓天窗殘破敗壞,烤菸室雜物堆陳,若是看到農家餐客廳屋簷聳立,絕對是菸窯改建,形式風格特立。   

   

   政府採取兩手策略控制菸農生產,一是嚴格管理栽培,二是提供優渥利潤回饋農民。1966年,1地生產的乾燥菸葉,年收入約46千元,當時公務sshot-2員的平均年薪是26千元。1976年,1地的菸葉收入是13萬元,而公務員年薪約78種植菸草不但生產利潤高,又有政府的大力推廣,使菸葉曾經成為三界埔重要的經濟產物之一,極盛時期,幾乎全村都在種植。隨著政府開放外國香菸、菸葉進口,加上2002年台灣加入WTO,廢除菸酒專賣制度,全台菸葉種植急劇減少,現在國姓村僅剩少數人仍在種植。菸葉雖沒落,但村落處處仍可見到大阪式菸樓的舊觀,為過往菸草歲月留下見證。

   

   菸窯是三界埔居民為了生活而建造之建築物,現在正面臨廢棄、毀損,如果能夠透過耆老的訪問、菸窯的保存及再利用、烤菸過程的再現,可以讓民眾了解當時生活故事,對於下一代更有其教育意義。「總有一天火車ㄟ轉來」(台語)是嘉義板頭社區居民共同的願景;我們也期待有一天菸窯ㄟ嗆煙」是嘉義三界埔居民一致的期待。




47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