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文山社區聯合會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林柳吉  
聯絡地址: 台北市文山區萬寧街179號3樓  
聯絡電話: 0931-151-393  
傳真電話: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馮京?馬涼?我是誰?社區協力機制探討
    2008/03/13 14:12 | 未分類資料夾
*
筆者 林柳吉(jeff lin)
臺北市文山社區聯合會 執行長(第一屆)
臺北市文山新願景促進會 常務理事(第四屆)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團隊協力聯盟 理事(第一屆)
台灣國民旅遊觀光促進會 榮譽顧問
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 企畫課程講師
異果有限公司 執行長
【從這十年政策轉變來探討社區營造的問題..】
社區營造自1994年以來,上從公務部門、學者專家、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至社區組織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一路摸索,經由實務的操作與碰撞後,發現許多機制與實際執行問題與盲點,為了解決問題,提昇社區的質量,也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機制與執行面的技巧。
早期公務體系引導社區組織,參與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方法,筆者觀察主要是直接以資源做為誘因、來誘發社區投入社區營造的方式,而後慢慢的發現以資源誘導的這種方式,社區是很難發展出永續自主的營造機制、且易造成社區組織價值觀的偏離,原來「社區營造以人為本衷心、改善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助」宗旨價值方向產生扭曲,及社區組織的運作過程中,開始過度依賴政府的資源,而失去自我中心價值的情況日漸沉重,然而公務部門及社區組織漸漸發現,光靠政府資源所進行的社區營造計畫是有如天際的煙火般,當補助經費用盡、曲終人散後,社區又再度回到原點。

【社區工作專業者引進社區工作的原由..】
因此政府開始投入資源發展社區人才教育訓練,也就是「社區自主學習機制」及「引進各項社區議題之相關專業者,協助社區組織發展社區工作」。
引進專業者其機制在中央稱為「社區營造員」,在臺北市、新竹市、高雄市..等地區稱為「社區規劃師」,名稱雖有不同,其目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在補強原社區營造整體環境中,所缺乏卻又必要的元素、期待建構一個機制,來協助社區組織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早期政府引進社區專業者背景以「空間規劃專業」及「文史工作者」為主要導向,後來發現,社區發展工作並非只有空間規劃及文史工作面向,社區真實的狀況上所遭遇的相關議題:如社福醫療、產業發展、環保生態、環境景觀、人文教育..等是需要被重視、協助、照顧。
因此前述議題相關專業工作者,漸漸也開始引進入各社區組織,以期待各項社區工作「專業者」,來提供社區營造政策的支撐,與給予社區組織執行工作的協助。

【為何設計、推動上述政策制度?其思考的方向應為何?】
然而這些政策、機制、執行方式所研議、推動的目的,簡單的說 「就是在解決社區組織的問題及需求」。
社區組織不同於公司行號的私人盈利團體,其團體屬性上是屬於服務大眾、公益性質的團體。也因為社區組織本身其有公益的任務及性質,故此政府的態度有別於對待公司行號,是有責任、義務去協助、輔導社區組織的各項發展工作。
社區營造政策發展至今,也面臨許多的問題與挑戰,位於第一線的各社區組織,在實際推動發展的工作上,也遭遇到許多的問題及困境,筆者認為多為「缺乏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相關資訊的獲取;及有可信賴的尋求協助的管道、對象」。
現今公務體系雖推動「公文電子化」、「政府e化」已有成效,在各項補助案件表件的申請、取得可藉由網路下載,已比以往較為便利,但在政府委託企畫案件相關的執行資料(案例的取得)部份還是封閉的狀態,其它社區組織無法藉此管道得到「它山之石」的經驗學習,亦無法藉此去瞭解其它社區工作專業者、或社區組織接受政府經費委託原案件的設計、執行內容,去對比其實際執行的成果,來瞭解、考量這是不是個可以信賴、合作的專業者或社區組織,以尋求其協助的可能,來獲得所需要的協助,來發展各項工作

【社區組織從開始籌備、成立、到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真實的問題及需求為何I?】

即然社區組織因有公益的任務性質,政府是有責任、義務去協助、輔導社區組織的發展工作,然而探討問題的中心:社區組織從開始籌備、成立、到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真實的問題及需求為何?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以社區組織發展的狀態分階段來探討,概括來說、
社區組織的需求可括分為:學習、經驗養成兩大項。
一、學習部份:
筆者觀察公務部門現行政策機制可概分為如下..
(一)以委託公辦民營機構為營造點,來辦理各項教育訓練課程以培訓人材:
如..區域社造培力中心、中央專管中心、地方文化館輔導團、縣市營造中心、社區工作會館、公民會館、社區大學..等機構辦理社造相關人材培訓課程。
委託教育訓練計畫執行方式的辦理單位,其中有的獲得高度的讚賞,有的被批評的十分不值,當然也有毀譽參半,爭議性極高的。然而,在建構社區學習機制、培力學習網絡的過程中,社區營造行政機制委外的執行模式應有其存在的價值,但也有需要重新思考、調整的部份。
檢視上述公務部門對於委外機構的執行與想像上的落差,原先各公務部門、局處因其本身任務關係,故在各種教育訓練課程以提供不同的議題方向,來吸引社區民眾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但各公辦民營機構實際執行計畫時,所能發揮的功能是令人懷疑的。缺乏參與的辦理方式、及過於學理的意識形態導向,使各公辦民營機構無法發揮其本身應有的功能,亦無法與各社區之間建構價值,進而發生互信關係而形成連結,進而深化各項工作。
委外計畫原先訂定時也常常承擔了公務部門、學界、及地方以其自身角度的需求、利益所提出的要求,造成太多的期望與負荷,也因此造成委託單位與執行單位的成夾心餅乾,無所適從,對於工作項目的設訂、計畫目標、執行辦理方式、預期效益也因其考量有所不同。
特別是具有實驗性質的創新工作項目,從政策形成到方案確認,以及計畫訂定,往往經過許多不同的團隊與個人,因各思考及價值觀的不同,很難一致貫徹到底,確切落實執行,許多營造中心計畫甚至出現「球員兼裁判」的狀況,同樣的問題,導致同樣的事件循環,進而造成各項人力、資源、時間的浪費,以致許多計畫發展、成果原地踏步、無法深化累積,殊為可惜。

【以九十四年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文化局委外辦理以社區組織為對象的社區發展工作人材培訓課程為例,探討現行培訓計畫的問題為何?】

九十四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社會局分別委託第三部門辦理社區發展工作人材培訓課程,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94年度社區藝文人才培訓」、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區亮起來-社區產業研究班」、「薪火相傳-社區人才培訓」..等,以筆者長期參與、辦理培訓課程的觀察及反省,我們發現培訓或研討課程在社區發展協會很難招生,以上述的各項培訓課程都發生了相同的狀況。
以一個培訓計畫來說,若有三十幾個人報名就很難得了,上課還會有出席率的問題,以九十五年臺北市363個登記立案的社區發展協會數目來看培訓計畫社區組織的參與,這似乎是有些有些偏低,然而問題出在哪裡?
筆者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1) 社區發展協會團體的屬性及對象問題:
因社區發展協會組成成員的年齡較高,多數為社區內退休的熱心人士(雖然這幾年在政府的努力下漸漸開始有青年的投入),身體的狀態及離開學習的環境較久,故參與的意願較低。
且在社區組織的多數人對社區發展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社區就是遊覽活動、節慶活動..等,因此多數協會喜歡參與活動的形態,較不喜歡參與靜態的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較有興趣參與的對象多為學生 如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辦理的「臺北市青年社區規畫師人才培訓課程」,就是一個參與較踴躍的培訓案例。

(2)社區發展協會代表人格的特質:
筆者觀察社區發展協會代表人多為里長或社區內熱心人士,多數都有表現慾的特質,「喜歡講、不喜歡聽別人講,喜歡說、不喜歡寫」,少數的明星社區還有社區大頭症,自我為是的態度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議。

(3)課程內容造成社區發展協會的距離感:
在許多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參與培訓計畫後反應,有許多課程設計上學理性太強,或感受不到切身的關係(如政策的部份),課程內容設計缺乏吸引社區發展協會參與培訓計畫的誘因及動力,造成社區參與課程興趣缺缺。
值得提出的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94年度社區藝文人才培訓」,在這部份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就有改善,課程內容設計結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計畫」補助,參與培訓課程的同學可在課程中擬訂計畫書,並於計畫書完成後可於課程中直接提案,這種結合的作法,較能吸引學員參與課程,及給與學員課程中表現的空間,這是值得鼓勵的。

(4)補助作業規定、課程硬體設備、時間問題:

承辦單位有時礙於補助作業規定及心態問題,有時被迫草草了事,例如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的委外辦理的人才培訓課程,無法編列計畫主持人、助教的費用及專案的行政作業管理費,以致培訓課程許多事前、執行作業因經費科目問題,產生許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及有時課程的時間安排過長,舉例以八小時來說,若一整天坐在一個不舒適的環境上課學習,我想是很辛苦的。

【若以解決社區發展協會的問題來作為誘因,來探討培訓計畫的主軸?】

再深入討論來說,若以解決社區發展協會的問題來作為誘因,吸引社區發展協會參與社區人才培訓課程,則要先瞭解社區發展協會真實的、需要的是什麼。
以內政部九十二年對全國各社區發展協會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社區發展協會反應,需要協助的問題就是\"經費\",其次就是文書作業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各社區發展協會營運經費的來源,全國約有百分之九十的社區發展協會,是靠向政府提案爭取來支持組織的運作,少數的社區發展協會則是以捐贈、合作社、向其它企業或基金會..等組織爭取經費以營運支撐。
然而 以行政院九十四年整合政府各部會,推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的施行後,所有政府補助社區發展工作計畫都改為競爭型態,也就是社區組織需要自行提出計畫書,政府再決定是否補助經費,先不論此政策是否符合公平正義,但在此政策的施行下,各社區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9
  • 累計人數:61723
  • 發表文章:12
  • 相片數量:70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