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東海岸觀光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3
  • 累計人數:35180
  • 發表文章:26
  • 相片數量:35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0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陳星杰  
聯絡地址: 台東縣成功鎮中山路七號  
聯絡電話: 089851466  
傳真電話:  
特色快照
開滿九重葛的台11線公路 

台11線公路沿途開滿九重葛。

社區小故事
新港鄉第一位中醫師曾鴻藻先生
    2013/02/28 12:49 | 社區人物故事

移民東海岸耆老故事

新港鄉第一位中醫師 曾鴻藻先生

曾智芳先生口述父親移居成功鎮的故事 圖、文:陳星杰

受訪者 曾智芳先生現年79歲照片

曾鴻藻先生(客家人),民前15年(公元1897年、清 光緒23年、明治30)生,新竹州、桃園郡、新屋鄉大坡村人,家中排行第八,自幼隨侍在, 從事中 醫師工作的父親 曾文郎先生旁,幫忙採藥整理藥材,習得家傳醫術。

20(大正6年、民國6年、1917),考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校師範部乙科」(四年制)就讀,1920年畢業時,學校改名稱為臺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擔任小學教師六年,因薪資微薄,轉而進入薪資較高的台灣銀行、台北本店擔任銀行員。

成功鎮第一位中醫師 曾鴻藻先生照片

工作幾年後,眼看同時期入行的日人同事都已升級科長,自己還是櫃台科員,認為漢人不被重視,也覺得已步入中年,該有自己的事業;於是,毅然辭去優渥的銀行工作。

回鄉後的曾鴻藻先生與父親一起經營中藥店。有位在台灣各處巡迴醫療的叔父告訴他說:台東州新港區天然資源豐富,港口已快興建完成,是一處新興發展的好地方。

經與父親商量後,於民國19年(昭和5年、1930年),帶著夫人 曾鄭鳳姬 女士(民前14年生、客家人)新竹州、桃園郡、楊梅富岡「伯公岡」人)及小孩(三男一女),移民新港區,開一家名為「東仁堂」的中藥店,從事中醫工作;位置在今中華路121號與中山路的交接處。

曾鴻藻先生圈下今中華路121號至中華路103號、縱深至大仁街的四方形土地(圈地不用錢,但州政府會依大小課稅。),種植各種中藥材。雖然新港鄉已有一位西醫,不過當時人們較喜歡看中醫,因此生意非常好,每天一早都有來自附近村落,許多病人等待看病。

曾智芳先生說:遇到貧困的人來就醫,父親會拿一本簿子讓沒錢看診的人簽名,回診也是只簽名不收費;其實這本簿子都在除夕那天被燒掉。他問父親為何要這樣做,父親笑著告訴他,若不如此沒錢看診的人會不好意思回診,病就不會好;讓沒錢看診的人簽名,表示錢先欠著,將來有機會會還,病人就不會有心裡負擔,病才會快好。又說: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對醫生而言往往只是舉手之勞可以解決的;但對病人而言是生命關天的大事,在危難時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收穫了… …

曾鴻藻先生遺留於古董藥櫃側面之書法墨寶

閒暇時的曾鴻藻先生時常在店裡與朋友潘建鑫、江欽財、林阿番、宋子鰲、徐永清、曾雲開等幾位先生研究書法、談論時事。當時農曆過年還是用毛筆寫春聯,許多地方人士都會上門求字,他春聯用字格律嚴謹、寓意深遠、妙語如珠,常讓人們讚不絕口。

曾鴻藻先生遺留於古董藥櫃側面之書法墨寶

民國33(昭和19年、1944),美軍為了斷絕台灣對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區日軍的物資補給,不時派轟炸機空襲地理上,最接近東南亞的新港漁港。曾鴻藻先生不知戰爭何時結束,於是向日人渡邊買一塊位在美山,深山裡的土地,安置妻小避難,種菜、種田、種梧桐樹(日本人需要大量梧桐木作傢俱,臺灣人因應市場需求廣植梧桐樹)。 曾智芳 先生和姊姊 曾集英 女士、妹妹 曾棠英 女士就近轉學到小港公學校就讀、大哥寄養台北親戚家讀淡水中學、二哥也在台北讀開南工業學校、三哥曾釀芳已高等科畢業,留在家中幫忙農務; 曾鴻藻 先生則是每日天剛亮,風雨無阻騎十公里單車到新港為病患看診,傍晚再騎車回美山。

台灣光復後,曾鴻藻先生心中非常高興充滿期待,認為終於又回到祖國懷抱;然而,當陳儀指派接替的人員來到後,眼看公務員貪污腐敗、廢弛職務,心態上把台灣當殖民地。比起日本公務員循規蹈矩、崇法務實,真有如天壤之別,讓他深感失望。228事件時,在成功測候所負責無線電報收發的大兒子曾熾芳,因當時消息傳遞不發達,得到第一手資訊的他,將消息洩露給鎮上其他人知道,引起青年團接收警察槍枝事件,228事件結束被以煽動罪收押;曾鴻藻先生聽說愛子會被槍斃,花不少錢疏通,賣掉餘下自宅以外所有土地,籌得2萬元保釋金救出兒子;事後保釋金2萬元也被官員朋分不翼而飛。

受事件打擊的曾鴻藻先生,並沒因此意志消沈,仍然努力培養子女用心向學,兒子們各個也力爭向上、努力不懈,均通過國家考試進入公、教機關上班。當時,大兒子曾熾芳先生任台東測候所所長、二子 曾淑芳先生任縣建設局技師、三子 曾釀芳先生任縣教育局督學,也是和平國小、成功國小創校校長、四子 曾智芳先生任三仙國小教導主任、五子 曾炫芳先生任新港國中訓導主任(以上人士均已退休),也因此讓他的夫人 曾鄭鳳姬女士,兩度得到台東縣模範母親獎朋友 宋子鰲 先生當鎮長時,也頒給 曾鄭鳳姬 女士,成功鎮模範母親獎。曾鴻藻先生於民國五十四年去逝,享年71歲;曾鄭鳳姬女士民國六十九年去逝,享年83歲。目前成功鎮中華路的曾建元診所為其孫兒開設。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斬斷魚網救人優先的船長
    2013/02/28 12:35 | 社區人物故事

斬斷魚網救人優先的船長

斬斷魚網救人優先的船長 田文堂 先生 攝影:採訪組長 張肇和 撰文:陳星杰


訪問田文堂(右邊) 先生(照片是由張肇和提供)

年輕時的田文堂船長(穿黑長褲)和他的船員 王鳳龍 先生、 鄭文中 先生、 鄭經山先生合影

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十日十一時四十二分,田文堂船長和他的船員 王鳳龍 先生、 鄭文中 先生、 鄭經山 先生駕駛新港籍、同億號11噸拖網漁船,正在綠島附近海域作業,這是他們這次捕魚航程的最後一天,前兩天風浪太平沒抓到什麼魚,今天終於吹起南風,海浪翻起水花,處處可見鬼頭刀魚蹤,田船長依經驗判斷,今天應該有不錯收穫。隨著網中魚穫增加,船速越來越慢,船員們也露出開懷的笑容,田船長心想差不多了,於是高喊~起網!

才剛收網就聽見空中傳來螺旋槳小飛機的聲音,田船長抬頭一看就知道那是一架台灣航空公司飛綠島、蘭嶼小飛機。田船長看著飛機,覺得今天為什麼飛那麼低呢?飛機逐漸靠近越飛越低,約只剩下300公尺高,田船長看清楚機身在嚴重搖晃,心想一定出事了!

台灣航空公司失事的小飛機及正副駕駛。

於是跑到船頭注意著飛機飛行的方向,果然不出所料!飛機在目視一公里外滑行落海,濺起很大水花,目睹情況田船長完全不假思索,立刻大喊要船員斬斷魚網開大車趕快救人要緊,價值20萬元的魚網因此沉入海底。

擺脫魚網牽絆的漁船,引擎發出低沈的怒吼,在6級風浪中快速前進,船首切開3公尺浪花,田船長站在上面指揮方向,一心只想快些到達飛機失事現場。

漁船趕到時飛機已沉入海中,海面上飄浮著四個人和雜物,田船長與船員七手八腳快速將這些人救起;拉起其中一位女士時,才發現她的隨身肩袋下方還有一隻手拉著帶子,拉上來是一位氣絕的男性,按壓脈搏還有微弱訊息,立刻施予心肺按摩、人工呼吸,還是沒辦法救活;之後一路照顧傷者,將船加速開往綠島南寮漁港,總共救起五人,兩人不幸過往。

得到八十一年全國好人好事表揚的田文堂先生及身旁的夫人田王秀蘭,左右是空難中救起的兩位女士。

好人好事專刊。

田文堂先生,民國三十六年次,出生在綠島,小學五年級時和父親 田石發 先生、母親田 林萬金 女士,一起由綠島搬到新港,住在現址東發路的家中。小學畢業後,因為當時家境不好,沒能再讀國中,十四歲就和父親一起出海補魚,雖然說他沒有讀過很多書,但他一直記得父母教給他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討海人要有媽祖救危濟困的精神,從田船長斬斷魚網,救人優先的表現,就可以知道媽祖的精神是無所不在的。

田文堂先生全家福。

在這之前田船長也在石梯港,幫助一艘翻覆的竹筏,救起一位綽號九點的原住民漁夫,他並且好心的將這艘竹筏拖回石梯港上架,使這位漁夫的損失降到最小。

可能因為如此,海上的神明一直默默保佑他, 田文堂先生現在的漁船全永發號,年年豐收得到縣政府表揚,其中96~97連續兩年獲得台東縣15噸級以下,魚獲總量比賽第一名,兒子田枰勇也98年,得到台東縣模範漁民表揚。

魚獲總量比賽歷年來的獎牌。

魚獲總量比賽96~97連續兩年第一名獎牌。

到新港漁港參觀,一定要看看現在的同億號漁船。

11噸級”同億號”延繩釣漁船。

田文堂先生目前漁船全永發號, 補獲黑鮪魚情形,圖中紅衣青年為田文堂先生兒子田枰勇先生。http://tw.myblog.yahoo.com/jw!duL4dwaTBB7FYwm6Q0vtIm8d/article?mid=11212&sc=1#11233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以實際行動熱愛鄉土的張文夫先生
    2013/02/28 12:32 | 社區人物故事

以實際行動熱愛鄉土的張文夫先生

張文夫先生近照.

張文夫先生整理花圃(繡球花)情形.

張文夫先生,出身廣西大家族是明朝大政治家張居正後代,民國二十四年(西元1935),廣西、富川縣、鍾山出生,家中排行老四,所以鄰里為他取綽號(張老四),現年七十五歲。出生時,父親 張豪清先生,任職當時國民政府廣西省法官,父親原本為 張 先生取名 張文鍾,三歲時,黃旭初就任廣西省主席,父親也升任軍法處長,因此隨父親搬至廣西省會桂林與祖父 張天蒼先生同住,祖父很喜歡這位小孫子,認為自己(天)字不出頭,於是將孫子名字(鐘)改為(夫),寓意(天)出頭無限之意,於是有了現在的名字。小學就讀桂林市立第一小學,剛上學時,由勤務兵帶領他和妹妹一同去學校,後因路程遠常遲到,改讀桂林黃城實驗小學。

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國軍厭戰兵敗如山倒。至1949年只餘最後桂系軍隊獨立對抗,同年張先生父親接獲軍事將領給的消息說:恐怕會打戰敗。於是父親在5~6月間先舉家遷往龍津(龍州)果不其然 10~12月廣西、湖南,20餘萬桂系軍隊相繼被殲滅,總司令白崇禧將軍逃往海南島。於是張先生一家蒼茫逃離,越過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名:友誼關),進入越南落腳萊姆法郎(法國人為紀念工程師萊姆法郎勘查發現廣大煤礦場,但不幸被老虎攻擊殉職,於是以萊姆法郎為地名)14歲的張先生逃到越南後做礦工維生,張先生身材高大魁梧,向礦場虛報年齡16歲,如此才不至於領童工薪資,當時心想應該三~五年就會回去了吧!1954(民國43)年遷移至高棉,父親 張豪清先生則擔任當地華橋組織辦理的越南小學校長。

民國42年起,美國總統尼克森感懷昔日國軍到處流落,要求台灣的國民政府必須負起者任,中華民國派黃杰將軍負責,美國派出美軍第七艦隊接運軍民到台灣。43年,由美國出資台灣配合辦理,招收到台灣讀書的學生, 張 先生得到消息後,立即前往中華民國領事館報名, 張 先生是第三位報名者(總共158位報名),九月搭乘美國空軍提供的C47運輸機,途中香港降落加油一次,飛十幾小時才到台北,以僑生名義(19)被安排就讀建國中學初中部,29歲由師範大學、工教系完成學業。畢業後進入台南、鹿港高中教書,擔 任理化 老師,身家安頓完成後,民國58年接父親到台灣奉養同住。之後也任職過新營高中、善化高中,至民國8461歲在台南縣、北門農工退休。

民國87年, 張 先生決定移居到成功鎮養老。為 何張 先生會決定移居到成功鎮養老?因為他離開越南家時身無分文,求學時政府雖給予公費住宿等幫助,但平常生活用度還是不夠,於是在暑假時,參加救國團青年工程隊,2個月可領到40元工資收入,有次暑假被安排到泰源工作,星期日放假和幾位同事,由小馬用走的一路玩到八仙洞已是天黑,再由八仙洞用跑的回到泰源剛好天亮,正好趕上工作。在這次旅程中,路過成功鎮時,留下很好的印象,覺得是個很漂亮,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在年老時選擇移居成功鎮。

現在成功國小後方,靠近海濱公園擋土牆上的小葉欖仁樹,已約10公尺 高,就是 張 先生到成功鎮最先種的樹。那時的成功海濱公園,東管處剛施工完成,裡面設施、導覽告示牌被惡意破壞,花圃裡沒花都是雜草,公園沒人管理,荒蕪一片。 張 先生覺得很惋惜,政府花那麼多錢蓋公園,如此豈不浪費,於是在內心發願要給鎮民們一座漂亮的公園。 張 先生除了清除雜草,還將退休奉用來買樹苗,遇到過年或國家節日,就買花苗裝飾花圃增加喜氣。德不孤,必有鄰,後來許多鎮民看見後,也紛紛送來花卉樹苗請他種;鎮公所承辦的公務員,也提供停車場倉庫,做為放工具之用。

整頓海濱公園過程中,最先遇到的困難是,割草工人常不注意砍斷樹,光是這點,浪費他不少時間和金錢!每顆樹苗至少都要500元以上,規勸工人小心!還是依然我行我素,面對砍倒的苗木讓他很痛心,但 張 先生依然不氣餒,花錢買樹苗再種;後來向鎮公所反應,情況才慢慢改善,現在已較少發生。有些民眾看到公園裡的花很漂亮,以為那是公家種的花,趁沒人注意偷挖回家! 張 先生於是將買來的花苗,先排放在公園入口處,意思是請偷花賊要拿多少自行先拿,不要等他辛苦種植後又被挖起來偷走,如此他不必辛苦挖掘,被偷花苗存活率也較高;也曾抓到偷花賊,報案後警察草草處理。也有民眾冷嘲熱諷說,整理公園是鎮公所的事怪他雞婆,不過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份鎮民對 張 先生以實際行動關懷成功這塊土地,都給予高度肯定(曾獲得成功鎮公所提報台東縣好人好事表揚、成功獅子會熱心義工表揚)。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12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