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水庫未興建前,大山區四里,除下大山腳有水圳灌溉,較多「穩水田」外,大都屬於沙質旱地,俗稱為「園」。因此,米糧嚴重不足,多數家庭,僅能以少數白米,掺入大量甘藷,煮成「番藷糜」、「番藷飯」,勉強餬口充飢。幸天無絕人之路,這大片沙質旱地,所產西瓜,皮薄肉厚,甜度高,口感佳,為盛夏消暑之極品,日據時代,即暢銷全省各地。只要瓜皮蓋上「大山」或「大山腳」戳章,就是品質保證,頗受顧客青睞與信任。
民國四、五十年代,乃是大山西瓜之全盛時期,每天數十上百輛卡車載往各地,農曆五月至七月,大山車站前廣場,延伸到街道兩旁,成為北部的最大西瓜市集。每天數以百計的西瓜担,縱橫排列,待價而沽;各地瓜販蜂擁而至,爭相採購;運瓜貨車,南下北上,絡繹不絕,西瓜就這樣帶動了整個大山的活絡,於是乎,人潮、錢潮、消費潮,瓜農、瓜販之外,商家也分了一杯羮,生意就此起飛,地方因此繁榮造就了大山的黃金時代。且讓我們透過時光燧道,返回當時場景,一窺當時的買賣方式,交易情形,了解這個大市集的運作模式。
(一)疊西瓜擔:
為了賣得好價錢,西瓜裝擔,可要講究工夫,馬虎不得。通常是把西瓜放置在「米籃(挑穀子的竹籃)」裡,每籃視西瓜大小,放置若干粒。放置前,籃底先墊一層稻草,以防瓜皮刮傷,較小或瓜形不正皮有瑕疵者,放籃底不顯目處,然後在上緣豎立三粒,互相依拱(挑選大小相近,色澤亮麗之西瓜以美化外觀)。上面再橫放一粒最大、最漂亮的西瓜,叫做「疊頭」,如此便穩固又好看挑起來不會掉落摔破,又能賣個好價錢。
(二)買賣交易:
西瓜担大約在八點鐘聚齊,這時瓜販開始遊走於各担之間,瓜農則站在担子旁招呼。瓜販覺得不錯之瓜担,就會更進一步審視大小、形狀、色澤等,並逐粒用手指敲一敲,或手掌拍一拍,聽聲音以斷定其成熟度,通常準確度達百分之八九十。滿意之後,開始討價還價,雙方談妥後,便挑往指定地點,等候秤重付款,若無人問津,或議價不成,只好挑回家中,明天再來。
(三)瓜園蓋章買賣:
大主瓜農,嫌零担麻煩,且耗費人力及時間,乃約定瓜販前西瓜園,直接採購。價錢及各項條件談妥後,瓜販即踏入園中,選擇合乎約定條件之西瓜蓋上印章,先付若干定金,等候通知交貨日期(通常不會現採)。如此買賣方式,堪稱方便,但對瓜農而言,仍有風險-如遇西瓜大跌價或颱風大水,瓜販便寧願被没收定金,而不履行約定,瓜農也莫可奈何。
附記:西瓜裝載,需要有經驗的人,在車上負責擺放疊置,才能載得既多又安穩,車子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