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教育經濟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16
  • 累計人數:35619
  • 發表文章:4
  • 相片數量:53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馬燕萍  
聯絡地址: 新北市汐止區伯爵街95巷13號1樓  
聯絡電話: 02-26475011  
傳真電話: 02-26490750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太魯閣族傳統背簍技藝田野調查
    2017/12/13 14:27 | 歷史文化背景
*

    臺灣原住民教育經濟發展協會一直以來努力於原住民高山文化資產調查,配合辦理部落深度文化體驗,希望藉此來激發原住民族人的熱情與活力,提高部落族人參與及自我認同,引導部落重新盤點資源,並學習加以整合與運用,整合目前現有之資源,為部落文化發展帶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我們希望藉由「太魯閣族傳統背簍技藝田野調查」活動辦理,激勵部落社區活力,構築共同願景。同時在透過實際下鄉訪查部落耆老,辦理部落社區學習課程、成果展,及搜集整理相關文史資料等動作,完成太魯閣族【背簍】文化的調查與紀錄後,我們希望這些運用天然素材的耆老智慧能夠被完善保存,被後代子孫們所瞭解,不會因為時間的變遷,就此消失。

    『背簍』在原住民部落的傳統生活中可以做成大小籃子裝載物品使用,早期生活並沒有塑膠類袋子可裝載物品,所以部落老人家就利用山中原生的樹木黃籐的籐心來做成籃子,裝載生活中的物品。大籃子大都是用來裝木頭、地瓜等根莖類農作物、野菜、獵物、小孩等較重的東西使用。小籃子婦女們通常用來裝載生活中的小用品,如針線、細繩子、煙斗等…物品。

    『背簍』製作材料大都是採用山上的黃籐,再取籐心切成片絲來編織的。黃籐外表長得很像蔓,最長有五.六米,用刀取得最老的根,最頂端的籐很嫩也可以吃。裡面的籐心拿來做編織的材料,取得之後的處理流程,先用水浸泡過,因為只要拿它的樹皮來做材料,樹皮很硬,泡過水之後才會變軟,也方便削皮削成片絲。之後再用火來煙燻它,籐絲才不會腐壞,也可以保存很久,也利於後續方便編織。

    『背簍』製作材料大都是採用籐心切成片絲來編織的,片絲有兩面,較光滑的那面往內編,比較粗糙的那面往外。設計的想法是因為光滑那面朝內,不易使食物刮損或壞掉。而粗糙的那邊朝外,方便於用手搬重物時比較好支撐,不會滑落。部落耆老用黃籐來製做背籠,因為黃籐有韌性、柔軟不易斷裂, 揹在背上時也不會傷害到皮膚,感覺像枕頭一樣軟軟的,是很適合的編織材料。

    在傳統部落裡,背籠大部分都是男生在做,女生只編織布品。現在男生女生都可以做,沒有什麼特殊的限制,也會傳承技術給下一代。早期結婚的時候,背籠都會拿來當作禮物送給對方,對方如果看到這背籠很好看,有興趣想學,都會互相學習技術的傳承。

    原住民族各族都有不一樣的背籠編織材料、技術與文化,但在太魯閣族文化裡,背籠大都是用來搬運東西的工具、也是用於放置食物的器具。族裡每年會有祖靈祭、感恩祭等祭祀活動,在部落祭祀文化中,背籠代表著收穫、收穫豐收的食物,就像獵物、地瓜 、野菜等…。每每到了感恩祭時,我們都會把食物放進大大小小的背簍裡,象徵著對祖先說,我們收穫到很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取來的,感恩祖先送給我們的食物。圍著火,大家高興的歡呼、歌唱、喝酒感恩祖先,部落文化的傳承,一代一代的延續傳統的精神。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