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嘉義市圓林仔生態藝術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8
  • 累計人數:367607
  • 發表文章:226
  • 相片數量:416
  • 回應數量:4
  • 網友按讚數:1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紀盈成  
聯絡地址: 未公開  
聯絡電話: 0972018872  
傳真電話:  
社區小故事
極端氣候將更常見
    2011/11/02 11:41 | 轉載文章

聯合國警告 極端氣候將更常見

IPCC最新報告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泰國逾半世紀最嚴重水患、美東十月暴雪,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將於本月公布報告最終定稿,全球暖化將使得這類極端氣候更常出現,未來這些極端氣候導致的災難將多數倍,有些地區所受影響會嚴重到不適合居住,但草稿並未指明是哪些地區。

暖化恐導致不適居地區增加

二○一○年西伯利亞異常高溫引發嚴重森林大火、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大水患,今年美國密西西比河世紀洪災、中國乾旱問題,這一連串天災符合科學界對全球暖化衝擊的預期:氣溫上升、大氣含水量增加、海洋表面溫度提高,這些都導致極端氣候,但是要釐清氣候自然波動與溫室效應氣體增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容易。為此,這份「管理極端事件與災難風險以提升氣候變遷調適特別報告」(SREX)花三年時間,分析近年數百份科學研究,報告草稿將在IPCC本月稍晚於非洲國家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開會時,由數百名科學家審議。

報告指出,有六十六%的可能性,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氣體增加已使極端氣候惡化,熱浪、水患、氣旋變得更猛、更頻繁。美東十月暴雪是科學家警告將發生的典型情況,但並非向來都與全球暖化有關;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資深科學家梅爾說,「這些極端現象確實是引人注意的氣候變遷面向」,「人們應理解到,這些極端氣候是我們將見到的氣候變遷諸多衝擊。」

二○五○年 最高溫提高3℃

報告指出,未來氣候趨勢:「幾乎確定」(九十九%到一○○%肯定)二十一世紀全球各地破紀錄高溫出現頻率和強度都會增加;「非常可能」(九十%到一○○%肯定)大多數陸地區域熱天氣持續時間、頻率和強度皆會增加;與二十世紀晚期相較,最高溫度「可能」(六十六%到一○○%肯定)會提高,二○五○年前提高達攝氏三度、二一○○年前五度。

全球大雨、降雪增加,尤其是熱帶和高緯度地區;地中海、中歐、北美、巴西東北部和南非洲乾旱更嚴重;海面溫度上升提高氣旋的破壞力,同時冰河、永凍土融化、更強降雨則會引發更多山崩、土石流。

IPCC第二工作小組共同主席、卡內基研究所的菲爾德說,這份報告有助形塑政治決策,「將為氣候極端現象與相關災難的風險管理,做出明智決策、提供堅實基礎。」




消失的亞馬遜雨林
    2011/07/15 15:08 | 轉載文章

消失的亞馬遜雨林

工商時報【顏嘉南】

■亞馬遜雨林面臨農業發展和環保的兩難局面,支持農業開發的修正法案一旦過關,亞馬遜雨林可能消失。

■Proposals to change the legislation pitted those who se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s the highest priority against those who see conservation as the key issue.

亞馬遜雨林受到巴西「森林法」(Forest Code)的保護,長年維持熱帶雨林樣貌,並擁有「世界之肺」的美名,然而基於農業發展和經濟考量,「森林法」改革議題近期在巴西國會引發激辯,一旦改革案過關,亞馬遜雨林可能從地球上消失。

支持巴西擴展農業的國會「鄉村派」人士(ruralistas),提出森林法改革,俾以釋出更多土地發展農業。不過環保專家警告,此舉恐讓巴西雨林消失、降低生物多樣性,過去為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所做的努力也將付之一炬。

森林法改革引發激辯

按照現行「森林法」規定,亞馬遜雨林區的地主必須保留土地上80%的樹木,其他地區則維持20%至35%的比重。改革法案提議讓小型地主不受法規限制,專家認為此舉恐加速森林砍伐。

該法規的修正提案於去年首度提交國會,該提案批評1934年通過的法案是開巴西經濟發展倒車。提倡改革者基於農業利益和經濟發展考量,槓上科學家和環保人士,專家擔心這片全球最大的雨林可能從此不復見。

改革的內容包括讓小型土地所有人不受保留80%森林的限制、給予在2008年前將森林夷為平地的地主特赦,河岸附近的土地須保留原貌,範圍從距河岸30公尺縮減至15公尺。

環保專家指稱改革的提案存有法律漏洞,將對亞馬遜雨林生態造成巨大威脅。亞馬遜人文暨環境機構(Imazon)研究員巴雷托(Paulo Barreto)表示,農民試圖打開法律後門,打算在從前不允許的斜坡和山頂等高度敏感的地區耕種。




黑鮪魚捕獲量降低,海洋生態發警訊
    2011/07/15 15:05 | 轉載文章

黑鮪魚捕獲量降低 海洋生態發警訊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黑鮪魚季進入尾聲,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10日落幕。根據漁業署統計,今年黑鮪魚捕獲量至5日為止僅923尾,為歷年新低。東港漁會表示,今年僅捕獲704尾,較去年少了近300尾。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對黑鮪魚捕獲量逐年下降並不意外:「過去我們以為黑鮪魚不會枯竭,實際上牠們根本無法承受人類的大量捕捉。」

每年4月至7月初是台灣黑鮪魚捕撈季節,不過,捕獲量已從前年的3200尾下降至今年的923尾,總重量只有230公噸,每公斤價格因數量減少而從原本的平均3、4百元飆升到8百多元。

過度捕捉是惡習

陳昭倫表示,黑鮪魚數量逐年下降是可預見的情況,因為黑鮪魚生長時間很慢,一旦被捕捉,很難馬上補充數量。台灣熱愛食用黑鮪魚的習慣必須改變,因為黑鮪魚是野生動物,人類卻把牠當食物。過去大家以為取之不盡,但牠就如老虎、鯊魚等大型野生動物一樣,經不起人類過度捕捉。

「這些




4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