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楊鈞弼  
聯絡地址: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中興街37號  
聯絡電話: 03-8650338  
傳真電話: 03-8653278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3
  • 累計人數:215167
  • 發表文章:34
  • 相片數量:709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花蓮家鄉味──羹大王之一
    2010/12/04 17:03 | 服務學習社區服務(志學)
*

【大記者/吳豐庭報導】

       這篇報導在我們和志學國小五年級的小朋友們的合作下順利完成,過程中充滿了歡笑,也在其中重溫了童年的歡樂時光。也從中體會到經營一家店的辛酸血淚史以及為人不知的一面。

  我們採訪的店家是在志學街上的羹大王,名符其實的就是在賣羹湯,羹麵,羹飯,一到羹大王的店門口,便看見該店的特色介紹,還有受到各家報章雜誌的採訪經驗。該店已經營業了四年,在訪談過程中老闆年承認這個行業生意不好做,一旦稍為有讓客人(主要為東華大學的學生)不滿意的地,課人便會在網路上大肆批評該店,以至於讓店家生意做不下去,最終面臨倒店的命運,還提到東華大學的學生用餐習慣甚為差勁,飲料沒有喝完還一人用了不只一個杯子,相當不環保,不珍惜資源,店家有苦難言,想不到已經成年的大學生竟然還會出現這種行為,同樣也身顧客的我們深感驚訝,也感到很尷尬。

  在採訪過程中,自己開店也有優點,老闆娘是老闆兼導遊領隊。老闆娘認為自己當老闆比較自主,不受拘束,不用聽別人的命令,不用看別人的臉色,相當自在,不用受人掌控。賺的錢比較多,而不是領別人發下來的薪水。還可以跟街上同行交換心得,跟附近商家結識,而不是互相排斥,也並不是非要做什麼賺大錢的生意,平常只求有賺就好,,幾乎是收支平衡,所以並沒有提供外送服務,他們並不貪求更多的錢,真是知足常樂!羹大王的客源,大部分是外人,學生,還有特殊假期的觀光客,主要還是學生為多數客源,由此可知,在非假期和寒暑假,應該就是志學街上店家的淡季,這些店家似乎都是靠我們東華大學生為生...

       這次的採訪讓我們了解到羹大王的經營狀況和街上店家對東華大學生的印象,與我們一起參予的志學國小同學個個都很配合,依規定完成了應該做的工作,順利的結束了訪談

 

【大記者/黃涵紋報導】

       在人生第一次的服務學習,我們接到的CASE是跟志學國小合作,完成一個採訪的活動,希望能藉由這個活動多瞭解社區,也能增進東華大學、志學國小和整個志學社區的情感交流。這次我們三個大學生編到的是第四組,我們這組的小朋友比別人多一位,而且甲班跟乙班的小朋友各半,雖然我們的情況特殊,但是我覺得做起活動的感覺是很好的,而且很順利。我們要採訪的店家是志學街上的羹大王,我們邀請到老闆娘作為我們的採訪對象,而採訪人則有:小朋友詩偉、又名、宜真,大朋友怡璇、涵紋。

       老闆娘首先告訴我們沿革的部分,一開始也沒有想到她會做吃的,她說:「原本我好討厭做吃的!」但是後來因為先生想做,因緣際會,又想說想要自由自在的掙錢,時間上能夠自己掌控,於是就做起吃的了。她喜歡自己當老闆,也比較喜歡用自己的想法來開店。如果給別人請雇,就不能用自己的理想來工作了。接著她又說到,花蓮這個土地上,就業機會比較少,自己作頭家,能夠賺到比較多的錢。

       小朋友問老闆娘:「開店有多久了呢?」老闆娘:「應該有到四個年頭了喔。」回答完這個問題,老闆娘接著又談到,這條街上開店的狀況上一個特別的情形─汰換率高。店家開張、收店的頻率很高,我們問為什麼呢?她說:「這條街的生意不好做啊!」老闆娘還告訴我們,原本羹大王的店不是在那個位置,而是開在更前面幾間,是因為路拓寬,還有化糞池的問題才遷址的。

        接下來我們問到較人文的部分:「跟社區的互動如何呢?」她笑著說:「很好啊!」她告訴我們,店家之間彼此是會交流的、會聊天的、會談一談這條街的生意之道。該怎麼做能讓這條街的機能更多樣化呢?要怎麼樣提供更多服務,而顧客和居民又能享受更多呢?要怎麼做能得到更多收益?這些都是店家交流的方向。和當地居民也有很好的互動,老顧客也是有的。讓店家互相結識,能對未來幫助更多。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聚集經濟」吧!

        老闆娘很樂意跟我們做這個活動也很願意接受採訪,告訴我們很多事,也希望我們能多問而她會將他所有知道的事告訴我們。我們很謝謝她,只是在那天她告訴我們有關東華大學學生的評價有點偏差,因為我們有部分的學生會當「奧客」,消費的習慣有點不太好。聽到以後我們也希望情況能有所改善。那天的訪問很順利,我們很開心,小朋友很開心,老闆娘也很開心,希望能達到這個活動的目的,能有完整的結果。

 

【大記者/曾怡璇報導】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