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94
  • 累計人數:344238
  • 發表文章:352
  • 相片數量:448
  • 回應數量:12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吳淑華  
聯絡地址: 桃園縣龜山鄉兔坑村大同路581號  
聯絡電話: 03-3205912  
傳真電話: 03-3194521  
特色快照
龜崙嶺山區長遠的發展應有國家風景區層級的思考 

龜崙嶺山區景觀資源豐富,之前鄉公所方面有朝都會公園發展的構想,但都會公園太過人工化,龜崙嶺山區地勢陡峭並不適合,且以此地的景觀而言,可比觀音山、八卦山,但此兩地現在是國家風景區。而且本區是跨縣,不論都會公園或國家風景區,主管單位都屬中央,龜崙嶺山區長遠的發展應有國家風景區層級的思考,且在風景特定區管理條例之下,可對開發進行限制,本區現在雖大多為山坡地保育區,但濫挖濫建相當嚴重,以大棟山路這一段而言,從90年代至今,已多了10間廟,2條路,2家土雞城,2間住宅,這些還要附帶廣場或停車場,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對本區最重要的優勢--景觀而言產生負面的影響。
龜崙嶺山區本身或許範圍不夠大(本區已含樹林、鶯歌、龜山),但可結合鄰近的三峽、大溪乃至龍潭石門水庫,而成國家級的風景特定區。當然龜崙嶺山區本身的環境還需要大大的改善。山區北側的磚窯廠如何與國家風景區等級的景觀相容,磚窯舊址如何復育,國家風景區重要廢土處理也很重要,這需要相當大的智慧,也要投入相當大的關注,否則這裏只會繼續是廢土處理場(還有焚化爐)。
大丘田地區的發展主要還是與整個大區域一致,為龜崙嶺山區整體發展的一環,步道系統的2個出入口所在。但對居民來說環境改善才是最重要的,也有助於區域休閒遊憩的發展,本地居民並不太需要從觀光遊憩中去得到經濟利益,居住於此到外面工作並不需要離鄉背井,這裡不是世外桃源而應該是市內桃源,享受鄉間應有的安寧與美景才是大家最期盼的。

社區小故事
20160717時代先行者~林摶秋文物展感恩茶會
    2016/09/09 21:43 | 玉峰製片廠
20160717 桃園光影電影館

大家好  我是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的創會理事長  吳淑華
  在台灣  玉峰的事蹟少為人知  在歷史上  可說是煙消雲散
先知 總是孤單。 在此感謝石婉舜老師 為我們留下這麼多寶貴的資料。

  回首8年前 本會進行社區資源調查 訪問地方耆老  開始串連地方故事  
有當時的追星一族~莊金菊女士  他小時候常到製片場去看明星
我的公公「阿三哥」是大豹煤礦的礦工…
我們鄰居有當臨時演員的阿媽  煮飯的廚工  做道具  布景的     在林家幫傭的阿媽  童星的家人 等等 玉峰就是社區長輩的生活。

    後來 我們也拜訪了長輩們傳說的玉峰製片場  結識林嘉義先生。
玉峰製片場 開啟了我們對社區的認識 更開啟了我們對台灣歷史的認識。曾經的燦爛光輝  我們這一代卻一無所知…
 
   本會積極的在鄰近社區播放林摶秋導演的作品  蒐集更多相關的史料…  在過程中  2011年適逢郭芝苑合唱團全省巡迴演出,於是積極與阮文池帶領的郭芝苑合唱團聯繫,增加了龜山的場次…舉辦「林摶秋與郭芝苑在玉峰」回顧音樂會

也帶領龜山的朋友遠赴苗北藝文中心-欣賞「鳳儀亭」的歌舞表演-也就是林摶秋導演為玉峰製片場所導的開幕戲。今天很高興也能見到李玉芬前輩。苗北的演出 促成林家與郭芝苑老師短暫會面。當時,郭芝苑老師身體微恙,但是,他還記得林家大姊呢! 

    感謝在5年後的今天 我們有機會 重新在此相聚
   讓我們重新啟動   一起來翻閱歷史的足跡。期盼更多的年輕人能認識台灣的故事。




第一次看到排優時人好多,有如軍隊行軍團,個個穿著古裝衣服,臉上抹一層厚厚粉妝,跟他們擦身而過聞到一股香香味道。
    2015/01/19 22:16 | 玉峰製片廠

時光飛逝       作者:莊金菊


    時間過得還真快,轉眼我將年近一甲子,回想往事感觸深刻歷歷在目。記憶中的童年是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有時會在睡夢中出現往日場景,如洗好衣服抓蝦抓魚、到山上檢柴遇到怪事、去製片場看拍戲.…等。像颱風天上學過小溪遇大水的深刻印象,還會讓我怕到驚醒過來。

我出生在鶯歌山佳的一個山上,以前老社會時代重男輕女,聽家母說當時家中只有哥哥和我,從我出生以後阿公就常常罵媽媽,說生女孩是賠錢貨沒有用,要將我賣掉換一個童養媳回來養,長大後給哥哥當妻子。媽媽捨不得將我送人,說再苦也要將我養大成人。有一天媽媽跟隔壁大嫂上山去撿柴在回家路上,遇見一對陌生夫妻,手上抱一個嬰兒,跟她們擦身而過,媽媽心裡想,山上只住戶人家,那陌生人是誰嬰兒背巾的花草很眼熟,跟包裹我的背巾一模一樣,當時媽媽心裡有不祥預兆,將柴丟棄路邊,跑回家看我,回家找不到我,哭著問阿公阿公不肯說隔壁伯公聽到媽媽哭喊聲,過來問發生什麼事阿公才說把我賣掉了,賣給台北一對夫妻,剛剛已經抱走了。媽媽聽了直奔山下追人,才從那對夫妻手上把我搶過來抱頭痛哭。也許是命中注定,和父母緣未了,才讓媽媽及時找到,重回母親懷抱;然而媽媽留住了我,卻留不住下面兩個妹妹,大妹後來搬到台北,偶爾回鄉探望,因家境不錯擁有一台照相機,也為窮鄉僻壤的我們留下許多難忘的影像。 


    約在四歲時,搬來龜山鄉兔坑村大丘田--龍眼腳(住的地方有六顆左右百年老龍眼樹,大夥都叫這地方是龍眼腳{台語},目前已經沒有這個地方了)。早期的庄下人情味很濃,會互相照顧,住的房子是租來的。房子是用稻草加土和水混合而成的土塊,蓋成的三合院,有正身和護龍。庄下地方,沒電,沒水,沒瓦斯;每天得到溪邊挑水,到山上撿柴回家燒飯,燒熱水,晚上則靠點油燈。我們的房東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家,他有一手收驚的好本領,小孩子如果被驚嚇到,只要他雙手做個手勢,口中念念有詞,保證“那”個小孩當晚一覺到天亮。他對我們很好,屋旁有空地也會叫我們去種菜、種竹筍,有水果採收也會分給我們吃。

    當時兔子坑很漂亮,美不勝收,滿山綠油油,河裡魚蝦活潑亂跳,空氣好,山野間都是小路雖然交通不便利,卻沒有污染,早晨鳥語花香,夜裡有螢火蟲做伴。我家門前有一條輕便路用來載土炭 — 是到鶯歌的主要道路,雖然是一條小小輕便路對沿路住戶影響卻很大;但是兔坑有兩座礦坑,生活上就有一些危險,如雞、鴨、鵝常常會被輕便路的推車輾死,本來雞鴨是養來過年過節祭拜用的,若是被輕便車輾死,就會加菜先進五臟廟。我有一個小堂弟也是慘死輪下,傷心往事不想再提。

    走過輕便路就是一條野溪,溪中的魚蝦、螃蟹、蜆、土虱、鱸曼魚、古呆……多到數不清,尤其是下雨的秋天季節,溪水竄流時,爸爸就會用自製的毛蟹籠到溪中攔道地的台灣品種毛蟹。一個晚上可抓到一大缸的毛蟹。有時候吃不完都會剁給豬吃。那時的毛蟹沒什麼價錢,如果是現在一斤上千元,我們可能是毛蟹的暴發戶了!這條溪是以前農村生活功臣 — 田裡灌溉的水、日常生活中的飲用水,連洗衣服也都要靠它;還有附近有一家玉峰製片廠的俳優(演員)沒拍戲的空檔,也會來野溪游泳或划竹排,那時候的溪水清澈見底,是一幅很美麗的圖畫,現在隨著工業的發達和迫害,一切都面目全非變成了彩虹溪,真令人感慨。

    家的後面是山,種很多竹筍、水果、蔬菜、紅心番石榴、柚子、鳳梨、橘子、批杷和柿子等。小時候最喜歡颱風、颳大風時水果都會掉滿地小孩都會撿來吃,像綠色的柿子撿起來埋在水田的土裡面、差不多一星期以後挖出來就成水柿,又甜又脆、超好吃的。果樹都是上百年又高又大、採不到都要等到成熟時掉下來或是颱風天掃下來、才撿來吃,所以小孩都好高興颱風天不用上學、大人則很擔心有颱風來,因屋頂是瓦蓋的會被大風吹走。

    有一次和哥哥上山挖番薯時,看到一棵番石榴樹上有成熟的番石榴,心想這麼好康,爬上去伸手就摘來吃,邊吃邊覺得奇怪,耳邊好像有嗡嗡叫的聲音,仔細一看原來有一隻小黃蜂,牠的巢可能被我們打擾到,蜂群很團結,拼命的攻擊我們,我的臉上被叮了一下,左臉腫得看不到路像隻獨眼龍,回家時還被大人笑說「餓鬼台語)才會被蜂叮」。以前的小孩都沒零食吃,嘴饞時會自己想辦法去找吃的。有一次挖番薯時,可能是泥土震動,就看到野兔從雜草裏面跑出來,我們就放下鋤頭追兔子,結果是我們勝利抓到小兔子,將兔子帶回家放在雞籠裏面,用番薯藤和葉子餵牠吃,把牠當寵物養,但是,沒幾天就溜走了。

    新時代的人都不知道惜福,要用水,手一轉水就來,要煮也是手一轉就有火;我們以前要水,要到隔壁家的水井打水,一不小心,手沒抓緊水桶就會往下掉到井裡,回去又被大人罵;到夏天井水不夠用就到溪邊挑水,要煮飯要到山上撿柴,或是到三友煤礦的倒土石場撿柴,當時礦坑裡面淘汰不要的木支架,隨著土石倒掉。我們就利用大清早四、五點的時候和大哥去撿木材或煤炭,而且是偷偷的撿,倒土石場的管理員很沒人情味,甘願埋掉也不讓我們撿,被他看到就用石頭丟人,當時我已經讀國小了記憶比較清楚。 


    小時候看大人們為了照顧家中老的、小的,實在很辛苦,要賺錢養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靠打零工和採煤礦才有微薄的收入養家。從我有記憶開始,有很多事情都點點滴滴在心頭,以前的困苦對小孩來說感覺不出來,只要有得吃、有得玩就是快樂的過一天。農村社會時有種田的人家生活比較好過,不愁沒米可煮,我家爸爸是採煤的礦工,媽媽是打零工,生活比別人家困苦,爸媽是在礦場認識的,從我出生到30多歲爸爸都是礦工,所以我道道地地是個礦工的女兒,礦工是一件很危險的工作,採煤的人到最後都會得獎,而且是終生成就獎 塵肺症因為得塵肺症的人終身到老都無法治好。對礦工及其家人而言是一件殘忍的病。兔坑有兩家煤礦,三德與三友;三友在我家附近,全盛時期分早晚兩班,有一次礦場裡面發生災變,死傷很嚴重,大約20幾個罹難,礦場的廣場擺滿了一具具烏漆麻黑的屍體。其中有一家住在下社(現在大同路德明路附近)的父子三人,也同時遇難,出殯當天三具棺木同時出門,讓去幫忙的親朋好友個個心酸難過,所以做礦工的人是 — 有今天,不知道有沒有明天。這是我一生中見過最悲慘的事。三友煤礦現已變成「俊行記磚窯場」,一切都面目全非,大卡車來往灰塵滿天飛,噪音擾亂附近居民的生活。

    民國48年,我約八歲,龜山兔仔坑鶯歌中湖交接處,成立一家玉峰影視(湖山製片場),老闆「ㄊㄨㄢˊ」秋(林博秋)也住在附近,時常可看見俳優(演員)拍戲,記得當時在此拍片的片子有:七仙女阿三哥出馬丐俠天字第一號……等片。我唸小學時,假日或放學常跑到製片場看他們拍戲,片場景物都是造景,刀槍也是道具,雖然片廠裡面都是用布景,但是,給我感覺就是很真實。

    第一次看到俳優時人好多,有如軍隊行軍團,陣容好大喔! 他們男、女主角個個穿著古裝衣服,臉上抹一層厚厚粉妝,跟他們擦身而過聞到一股香香味道。有一次看到男主角從橋上跳下,橋下疊好多紙箱後背還插一把刀(道具黏後背),跳好幾次才成功。當俳優演飛天時,腰綁一條腰帶,腰帶後面用鋼絲拉起,就感覺他們在飛;當俳優演鑽地時,地板用一片活動木板,跳下變成鑽地;許多商店街景是前面造景而已,後面是牆壁空無一物!! 家旁邊有個水池,是他們常演約會的地方,山坡是他們常演翻山越嶺遠走他鄉的外景,大丘田處處都是他們取景的好地方。當時他們沒有限制民眾不能看,只要不影響拍片,拍片周圍都可觀賞。

    有幾個演員印象深刻如:張美瑤(純樸)柳青(漂亮)張清清白虹(大眼睛)石軍(英俊)月春鶯陳雲卿(清秀)張小燕(調皮)陽明(帥氣)…等都是我親眼看過。女演員都好漂亮,男演員都好帥。鄰居有位大嬸,長得嬌小可愛,常常被請去當臨時演員,充當女主角旁的侍女,鄰居們都好羨慕她喔!

    民國48年時,兔坑(今福源)國小是龜山國小分校、兔坑的小孩一、二年級在這邊讀,三年級以後就要轉到龜山本校,父母說轉學麻煩,所以送我去龜山讀。我喜歡讀書、但是怕上學、因為上學路上很難走,當時的路是石頭路和泥土,遇到雨天路很滑,夏天石頭被太陽曬到很燙,腳踩在上面受不了。冬天很冷,路面會有一層白白的霜,腳會被凍到腳趾頭都紅紅很痛。龜山國小是很有制度的學校。上學要穿制服,不能打赤腳,因為家境不好,制服是用喪家用過白布做的,媽媽很聰明我跟同學借制服回來給他看他就會照做;鞋子是塑膠鞋,冬夏可以兩用,我會怕穿壞掉,沒錢再買捨不得穿,赤腳走到學校門口再穿;哥哥穿布鞋就把兩腳鞋帶綁起來掛在脖子上。那時教室不夠一,二年級分上、下午課。記得我二年級是下午課,有一次要上學時被一大群的大鵝追,害我不敢去上學,再跑回頭回來被大人罵;媽媽再帶我去,有很多次都會重複這種情形。爸爸有一個朋友對我們這些小孩很愛護,他知道我會怕鵝,只要他沒上班就會騎腳踏車來載我去上學,連爬坡也叫我坐上面不用下來,他奮力的踩,現在想起來好懷念這位叔叔。

    我是龜山國小41屆畢業的,當時沒電,晚上做功課時都是點油燈。有時寫到一半愛睏想睡覺就趴在桌上睡著了。媽媽都會留意我,怕我把油燈弄倒會有危險。畢業那年(1964)就搬離龍眼腳(兔坑村77)的土角厝換到617號,這房子是磚牆、瓦片屋頂而且有電燈的地方。畢業後開始找工作,到紡織廠應徵被嫌太小,後來到煤礦場選碳(把石頭和煤炭分開)做了1年半再到紡織廠應徵,一直做到結婚被強迫離職。因紡織廠的工作是當時很多女孩子的理想行業,所以老闆就會叫結婚的女工辭職。結婚後就搬到現在住的地方(湖山180)。我老公是宜蘭人,出外人四海為家,所以我才有機會在生長的地方定居。

    媽媽是個很傳統樸實的人。在我阿媽要臨終之前,握著媽媽的手交代她說:「你是大媳婦,以後那兩個小叔(爸爸有三兄弟)再怎麼窮苦,也不能讓他們入贅人家,古人有句俗語長兄為父,長嫂為母,妳一定要幫忙他們娶妻成家。」(因阿公是個對家庭不負責的人)。所以爸媽一肩扛起這個重擔。在我六歲時二叔要結婚,媽媽為了二叔的結婚費用四處張羅向鄰居借錢;我和哥哥小時候就有存錢習慣,錢是過年親戚給的壓歲錢(取竹子二頭節的地方,中間鋸一個銅板可以塞進去的洞,把錢存起來)。為了二叔要結婚,錢筒仔被媽媽拿去劈開把錢拿去用。媽媽說等她去幫人家採茶發工資,就會做新的存錢筒還我們。民國51年,三叔要結婚,也是媽媽一手打理的,為了三叔的聘金向阿公借錢。阿公罵媽媽說:「沒錢去給人招贅,要娶什麼老婆。」被我聽到、就頂阿公一句「那是你兒子」。結果被阿公狠狠的用木棍打一個膿包;媽媽哭著說「不借就算!」阿公他很有錢,他是一個不重視家庭,不負責任的老人家,所以阿媽臨終前才會交代媽媽幫她完成她的願望,我媽媽是個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女性。

    以前交通工具沒那麼發達時,若有嫁娶都是用花轎和三輪車,我家對面大嬸嫁女時用四人抬的花轎,新郎倌走前面,花轎隨後,就會有一群調皮搗蛋的小孩邊追邊喊,新娘噹噹,褲底破一空,後壁揹米香(台語),跟在他們後面嬉鬧;迎娶的大人就會停下來,擋住小孩不讓他們跟著後面追。民國51年我屘叔(最小叔叔)結婚時是坐三輪車,順著輕便路走,輕便路是用枕木和鐵條組成的,中間有間隔,三輪車走起來像在海上坐碰碰船會上下跳動;還會遇到小山溝,山溝下面是空心只有間隔的枕木,車輪就卡在間隔中,拉也拉不動;民間有習俗說新娘不能中途下車,就請我叔叔下車,然後前面的人用力拉,後面的使勁推,合力將三輪車往前拉,結束了這場有趣的插曲,想起還真好玩又好笑。


    很多童年往事無法一一表達,只有抱歉啦!!




 

   




懷舊玉峰時光
    2015/01/18 21:05 | 玉峰製片廠


懷舊時光      歡迎鄉民一起來


103624()大同村辦公室   大同路378

  1. 曾經燦爛的日子

  2. 玉峰影業公司與林摶秋

  3. 玉峰歌曲欣賞

  4. 環保二胡演奏

  5. 優美台歌大家唱




環保二胡演奏發表 演唱曲 8/24
    2015/01/18 21:04 | 玉峰製片廠


環保二胡演奏發表   演唱曲      8/24


在龜山兔仔坑福源村與鶯歌中湖的交界處,有一個玉峰製片廠,那是50幾年前黑白電影時期,台灣最重要的民營片場。出身桃園,台灣戲劇界四大耆老之一的劇作家林摶秋,在此創辦了片場和訓練班。台灣第一代的玉女演員--(寶島玉女)張美瑤,就是出身於玉峰製片廠的訓練班。


    1959年台語電影《嘆煙花》是玉峰出品的第二部電影,也是張美瑤的處女作。《嘆煙花》改編自作家張文環得意之作《藝旦之家》。這部電影描述一位被環境逼迫,賣身葬父,走上毀滅絕路的少女哀怨悲慘的故事,由林摶秋擔任編劇及導演,並由電影公司當時的主力演員張美瑤及林龍松主演。〈八月十五暝〉是電影中藝旦張美瑤在八月十五夜拉胡琴而唱出哀怨的民歌調。由賴耀培作詞,國寶作曲家--台灣戰後第一位管弦樂大師郭芝苑先生作曲

 


八月十五暝 月啊月娘圓


家家戶戶啊 賞月來團圓


郎君一去無回來 鴛鴦分東西 

            

手提月餅 心啊心痛疼


啊 孤單命        手提月餅 心啊心痛疼


雙手開門窗 明月光茫茫


茫茫渺渺啊 何處探情郎


一陣清風一陣寒 空房無人伴


手提棉裘 心啊心憂愁


啊 欲怎樣        手提棉裘 心啊心憂愁




一個社區居民所知的玉峰製片場
    2015/01/18 21:00 | 玉峰製片廠

一個社區居民所知的玉峰製片場

 

  從小就知道在兔仔坑與中湖的交界處有一個製片場,小學時有一次遠足(民國60幾年)就是走到這裡,但除此之外對玉峰並沒有特別的印象,只知道有一個製片場而已。

  2009年,為了詢問一些老照片的事,與莊金菊女士聊天。才知道這裡拍過許多片子,來過許多大明星,並在本地出外景,於是產生了興趣。回家上網查了一下,資料並不多,且大多指向一個來源電影欣賞雜誌的一個專題。於是到網拍找找看,幸運地,正好有人在拍賣這一期的電影欣賞雜誌。看過雜誌後才知道,在黑白片時期,有人在此地,用心地要拍出好的台語片。

  2010年參與「記憶寶盒、溯源計畫」,桃園縣文化局活力社區的活動,向社區居民徵求有關玉峰製片場的文章。也向國家電影資料館洽購了幾部玉峰自攝,或在玉峰製片場拍攝的影片。並以蚊子電影院的方式與社區居民分享,希望能夠喚起社區居民的記憶,並且關心社區的歷史、文化與環境。

  我們努力地,想從(七仙女續集)等影片中,找到現在仍熟悉的兔坑的身影,不過卻認不大出來。

  有人提議去訪問玉峰主人林摶秋的公子林嘉義先生,我倒是有一些猶豫。因為不知道以社區的角度,該請教一些什麼。畢竟以林摶秋與玉峰的格局,並不同於無人紀錄的社區故事。自有文建會、電影資料館或戲劇與文學研究者為之整理記錄,一個社區團體也沒有能力做這樣的事。不過在熱心居民的引介下,還是得到林嘉義先生的首肯,到其府上拜訪。

  有別於雜誌所寫,著重於林摶秋在戲劇上的經歷,林嘉義所談大多是家族事業的興衰起落,而非林摶秋先生近年來這些遲來的光環。

  他說外界對林家的印象,大都覺得是有錢人,其實他從小的記憶卻是常在跑三點半、調頭寸。再加上父親浪漫、任性的性格(筆者用語),造就他本人宿命保守的個性,只求不欠人,而不求有多大的成績。

  對於片場他說當時他年紀還小,且住在桃園街上,偶爾才到片場一次。中學時才搬到片場的住家,往後又到台北念書。而且玉峰拍片的時間只有幾年,所以並沒有太多的印象。只記得當時要到片場,車子只能到中湖,或今天的湖山街180(三友煤礦開的路),然後沿輕便道走路到片場。

  對於未來他說,擁有就是負擔,他準備將片場4甲多的土地出售。對此我們感到相當的可惜,卻無法做什麼,但願將來至少能保留一部分,做為地方文化館。希望將來的新北市政府,在這方面能有積極的作為。

  林嘉義先生還提供了幾本書給我們做參考,包括文建會策劃,石婉舜小姐所寫的林摶秋先生的傳記。讀了林摶秋的傳記,才知道摶秋在新劇上的資歷尤甚於電影,或許應該說新劇是林摶秋在戲劇上的大部分,而電影只是一小部分。拍電影是為朋友所激而產生的使命感,而新劇更能顯出摶秋的成績。

  玉峰所拍的電影以(錯戀)一部最受推崇,曾被港人選為百大華語片之一,且是1960年之前台灣唯一入選的一部。以我這個不懂電影也不懂戲劇的人,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覺得劇情普普,甚至有點煩。演員演技非常生澀。但畫面是漂亮的,大多呈現黃金分割的構圖美學,記憶裡好像很少電影是這樣子的。

    2008(台南人劇團)於國家劇院,演出林摶秋改編自張文環同名小說的舞台劇「閹雞」,2009(歡喜扮戲團)於衛武營演出另一名作「高砂館」。林摶秋先生雖已過世,但仍透過他的作品與後世的人們對話,而不只是一個過去的人物而已。 


延伸閱讀:

電影欣賞雙月刊-第70(199478)-專題-台灣電影的先行者-林博秋。

林摶秋-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文建會策畫,台北藝術大學出版-石婉舜著。

台灣百年人物誌-林摶秋-公共電視紀錄片DVD,文本出版-玉山社。


 




17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