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91
  • 累計人數:1088382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顏思齊來台登陸地-後寮村
    2015/10/18 21:06 | 水漆林與24村

顏思齊來台登陸地-後寮村

(笨港溪)

本村歷史自明鄭時期天啟元年(西元1621)顏思齊等先民自日本,由台灣海峽進入笨港溪(今北港溪)左岸後寮沿岸附近登陸(設海防寨隘口),建立內十寨(主寨設在水北顏厝寮,並由戰船上奉祀開台媽祖、大道公及五穀王等神尊最初由內十寨輪流奉請)

明朝時顏思齊在北港溪流域紮營屯墾,後來鄭克塽投降滿清後,滿清近海設置葫蘆治(台語譯音)軍營,至清乾隆五十多年間,王得祿為了消除土匪,率軍駐紮葫蘆治營地,後來林爽文叛變,王得祿率軍回大陸,叛亂平定後,部份軍兵隨水師提督王得祿駐營葫蘆治,其部份王氏族親跟隨留在當地居住屯墾。

登陸地原稱后寮,後改稱後寮,由於葫蘆治軍營是衙門辦公處(約在海埔寮庄),軍眷則在以西約一公里處埔地新建草寮為住所,則稱為後寮埔。

後寮村分後寮及後寮埔等二個聚落,戶口數共12鄰、351戶、835(男:444、女:391),現任第二十屆村長陳正龍,由於當地住民多從事工程及營建業,有「工事村」的稱呼。

行政區域南鄰北港溪、北有尖山大排、東有土間厝大排,地理條件特優,對外交通以雲153、雲157線道路為主,居民務農較多,當地人材輩出,社區農塘公園、休閒步道,成為當地農民休閒乘涼的場所。

    村民信仰中心奉天府(奉祀主神為五府千歲,南鯤鯓分靈)、七娘媽廟(後寮埔)及三王公廟(北港溪右岸後寮堤防旁)

    附近景點有顏思齊來台登陸地文化遺址、思齊亭、陳家古厝、農塘公園、堤防自行車步道、台灣省雲林農田水利會防汛抽水站等,非常適合大眾活動的好趣處。

1.笨港溪

笨港溪水系發源於阿里山脈西麓丘陵地帶林內鄉七星嶺(標高516公尺)與古坑鄉樟湖山(標高857公尺)劉菜園,落在或湧出地表的水由上而下匯集成流動的水體,流域含蓋雲林、嘉義二縣,北為新虎尾溪流域、南鄰朴子溪流域及東接濁水溪支流清水溪流域,早期有外傘頂洲屏障(現外傘頂洲已南移到嘉義縣布袋鎮外海一帶),使得溪水流速平穩緩慢(故有笨溪或憨溪等之稱呼,漢人來水漆林東邊開發時,沿用平埔族語稱為笨港),不受漲退潮汐之影響;本流域上游多支流山坑,形如掌狀,沿線雲林溪、林內溪、虎尾溪(源頭雲林縣斗六市八德里海豐崙)、石牛溪、大湖口溪、湳子排水、延潭排水、三疊溪、華興溪(舊稱倒孔山溪)、崙子排水、埤子頭排水與三間厝排水等支流匯入,蜿蜒西行,至北港河口段北岸有新街大排、土間厝大排、蔦松大排、尖山大排及牛挑灣溪等排水匯入,於雲林縣口湖鄉水井、湖口及台子村等附近注入台灣海峽,幹流長82公里,流域面積645.21平方公里,加上笨港溪受外傘頂洲屏障,受海水潮汐影響較小,故水流緩慢,其水系流域屬於地勢平坦之沖積平原,各支流匯合處常受主流洪水位頂托而難以宣洩(沒有疏導造成堵塞),且防洪設施不足,故洪災頻仍每年皆損。

根據清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誌-周鍾瑄」山川總圖笨港部份、乾隆中葉台灣地圖笨港部份及洪敏麟推斷的北港溪河道變遷等圖籍資料印證,明清、日據及民國時期等歷次洪災情形推斷,因早期受水運及商業發達,致墾地過度開發,部分河段因土地不合理利用等因素,流路彎曲蜿蜒及過窄,造成橫向沖蝕更加嚴重,且堤段多為土堤又老舊,易受沖毀流失,受天災影響歷經多次改道;笨港溪民國元年以後改稱北港溪,原屬濁水溪系統四大入海分流之一,自林內第一、二號堤防興建完成後,自成水系不再有「出黑水」災害發生(濁水溪為粘板岩的黑色粗砂,而北港溪則為頁岩細砂)

笨港溪對台灣最早期開發,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像黃金一般母親河,其水資源豐沛讓漢人在艱辛屯墾的過程,五穀(係指稻或麻:大麻、黍、稷:粟、麥、菽:大豆等農作品,也是近代植物學上所說的穗、懸、藤、角、根等五大分類的作物)豐收家庭平安,如太陽一樣照耀大地,注入活力的泉源,來孕育生命的延續。

    現今外傘頂洲已位移至嘉義縣布袋鎮、東石鄉等外海,已無法再屏障北港溪,故每日兩次漲退潮,其河水已隨台灣海峽潮汐時段同步。

2.後寮奉天府(五府千歲)

    後寮村奉天府供奉的主神為李府、池府、吳府、朱府及范府等五府千歲,配祀觀音佛祖、中壇元帥、劍童將軍、印童將軍及虎爺等,右廂房註生娘娘(手持筆及簿,陪祀婆者)、左廂房福德正神(陪祀文及武判官)

奉天府五府千歲自清嘉慶年間迄今,原庄(今北港溪溪床)因屢受洪水侵襲,二次遷村,日據時代受天災、病疫(俗稱水珠黑豆)降臨,造成人丁凋落,幸蒙五府千歲起駕救度,化險為夷,為感謝五府千歲恩德,乃向南鯤鯓代天府恭迎神駕奉祀,日治時期日人不允許膜拜神像,乃由有心人偷偷恭迎暗藏方免於難。

    光復後保正陳前發起,由地方人士共同商捐獻地蓋廟事宜,訂每年農歷九月十五日為吳府三千歲聖誕千秋之日辦理祭典,後屢遭風災雨水侵襲,遂於民國39年底第二次改建,民國72年當屆村長陳政權再召集信徒,於民國73年開始興建至75年竣工。

    本鄉境內計有順興村代天宮(李府千歲)、大溝村大興宮(李府千歲)、大山村順天府(五府千歲)、山腳村鏜元府(五府千歲)、蘇秦村海豐豐德宮(李府千歲、吳府千歲)、春埔村春牛埔福興宮(池王,福建泉州府奉請來台)、溪墘村溪墘厝保安宮(池王)、塭底村保安宮(吳府千歲)、灣東村代天府(朱府千歲)、瓊埔村順天宮(朱府千歲)、水北村顏厝寮佑真府(朱府千歲)等廟宇,以五府千歲為主祀神尊。

 

 

 

 




左護衛寨、右護衛寨、糧草寨-土厝村
    2015/10/18 10:54 | 水漆林與24村

左護衛寨、右護衛寨、糧草寨-土厝村

(馬千殿、糧草寨埤塘公園)

土厝村為明天啟元年顏思齊來台屯墾,設有左護衛寨(王厝寮)、右護衛寨(陳厝寮)、糧草寨(大庄)等,利用地形、地物修築後水道、馳道等來與各寨互通,建立一道道天然防線。

土厝村位於本鄉東部(東至溪墘村北至北港鎮樹腳里南至海埔村西至水北與水南村),轄區有大庄、下寮、陳厝寮及王厝寮等四個聚落,戶口數17鄰、522戶、1390(男:749、女:641),現任第二十屆村長蔡陣順先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行政區域內有土間厝大排、水井分線及水林分線一等水域,對外交通以雲161164線等道路為主,農特產有蒜頭及加工、水稻、花生、洋桔梗、蔬菜、養雞及蕃薯(薯長有機農場:蔡警煌,有機栽培)等為主。

    轄區有土厝北農村社區休閒公園、台糖鐵道及土間厝車站日據時期神風特攻隊防空壕、雲林縣警察局北港分局土厝派出所,村民信仰中心有通天宮(主祀天上聖母,北港朝天宮分靈)、無極天興宮(薛府千歲)、紫雲宮及馬千殿(開台馬王)等廟宇,土厝村並延續傳承獅陣、虎爺陣及武術等地方文化技藝。

 1.馬千殿(開台馬王)

馬王又稱馬王公,神尊源自中國山東來台已近393年的歷史,隨顏思齊自笨港溪後寮(今北港溪)登陸,先在顏厝寮(主寨)東南方設立護衛寨(右寨)駐駕,起初由內十寨輪流恭奉,清朝、日據後改由各庄頭保正奉祀,最後固定在「陳歡喜」家中(水林鄉土厝村陳厝寮26),經扶乩指示建廟於水林土間厝於庚寅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虎年,西元2010)遶境入火安座慶典,廟名稱為土厝馬千殿;據傳  馬王係海外線仙,長年居住中國東北地帶,曾多次下凡轉世,本殿馬王經降乩指示,係源自北宋時期之遼國「耶律宗真(遼興宗,西元1016年至1055年,第七代君王)

土厝馬千殿有主神  開台馬王,陪祀觀音佛祖、天上聖母、關聖帝君及閻羅天子等神尊,隨祀文官武將、濟公禪師及心廣禪師等神尊,右邊神桌上立有顏思齊等二十八兄弟神位牌,並擇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祭典,配有黑令旗代天巡狩。

廟門對聯:馬府九粒神頭頂宇宙,千歲十八神手開天地。

開台馬王降詩(靜心咒符)

奉天開賜,馬府千歲;聖靈千歲,千歲符咒。

菩薩、羅漢兩邊排;吾靈中央立,四方八面護吾光。

蒂頭懺悔十方,菩提淨吾地,吾府千歲大千歲。

2.土間厝大排、土間厝抽水站

    源頭在北港鎮樹腳里,沿途經本鄉土厝村及溪墘村等流入北港溪,全長約5.6公里。

3.糧草寨埤塘公園

以明天啟元年農曆九月所設立糧草寨為意象,當時有兩個主要據點,分佈今水林鄉土厝村(舊稱塗間厝)大庄(舊稱大倉)及溪墘村湖仔內等2村,提供來台屯墾軍民糧草、馬隻及物品供給與後勤支援等庶務工作;營部設於今水林鄉土厝村大庄聚落,大庄舊稱「大倉」,有豐收滿穀倉之意,土間厝舊稱「塗間厝」,陳德欽老家舊址上仍埋有一口不規則形狀,見證過去歷史風光,顏思齊等眾兄弟來台屯墾時,當初係看上當地埤塘多、莿竹林立等,故糧草間多用兩格土當成壁、莿竹作柱樑及甘蔗葉蓋厝頂,形成一個具有特色穀倉區,現將舊有埤塘來環境改善,讓大眾有個休閒好趣處。

由於竹製品曾在本鄉牛挑灣灣東社區文創課程教學中,雖然利用頂灣崙莿竹做社區牛隻意象,發現不容易保存,再由鄉土教學編織老師林金葉(家住台南市)先以塑膠打包帶編織小型作品,來讓大家有初步了解水林鄉土厝村人文風貌,希望用「螞蟻雄兵」金黃色藝術裝置來形容糧草寨的意象,加上土厝、土地、稻米、花生、甘蔗、金瓜、番薯與莿竹等都是黃色系列,藉此來與緬懷先賢開台的辛勞,期待下次有機會研議用莿竹、籐條或重金屬等來編織或塑造成大形公共藝術作品,展現給國人欣賞-「螞蟻雄兵」:以金黃色為概念,可以搬來搬去的作為,看守著家園辛苦的園丁(畜牧:飼養蚜蟲來吸食蜜汁、耕種:種植真菌及儲存糧食等),「思齊屋」:是以金黃色為概念,一件可以移動的作品,形容逐水草而居的竹製房屋,有「家」的意涵,用固家、顧家、故家等字語來凸顯家和萬事興。

4.日據舊機場

日治時期大東亞戰爭,日軍在今北港鎮好收里西南邊與水林鄉春埔村山寮東邊等兩處南北向長條狀臨時機場及跑道,所以有許多工事要做,日本人會派一些「公工」去 (除了在沿海先開一條大溝防止戰車進入外,四湖鄉箔仔寮淺水灘會插竹篙等,同時主要公路開戰車濠,連保甲、村長等都要配合去做工,在工作前先挖一個防空濠躲飛機保命),該機場被叫做「紅蜻蜓」(一種竹製輕型飛機,同時以當地莿竹來做成假飛機欺騙美軍誤炸)訓練機場,光復以後就荒廢掉了,現在已是一片重劃後農田,另外,在土間厝北方還建有神風特攻隊通信防空碉堡,這些都是日本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戰爭建物。

以前在水南村有個機槍砲台(今新興南路底與外環道交叉路口,為了都市計畫內新興南路道路拓寬被打掉了),尚存水北農地重劃區農田旁一座機槍砲台。

5.台糖鐵道

榨油、製酒、鹽業、糖業等在台灣發展有相當的歷史,根據文獻記載:早期先民遷移到台灣就開始有種蔗、製糖的經濟行為,明天啟元年顏思齊、明天啟四年荷蘭人及西元1662年鄭成功等時期,製糖已是對外出口貿易的主要農產品之一,其交易對象以日本及南洋等各國為主,當時利用木樁及石轆來靠人力與受牛隻等製糖,多為個別零星經營糖廊(製糖的房屋,也就是製糖工場)

    傳統的製糖方式是用兩個由花崗岩製成的石轆,以水牛拖轉石轆,將甘蔗置放在石轆的齒輪部位進行壓榨其蔗汁,支撐石轆的花崗岩石盤上鑿有槽溝,作為導流蔗汁之用,再將蔗汁用鐵鍋進行蒸煮,邊煮邊攪且必須換鍋重煮手續較繁瑣,燃料則使用乾燥的甘蔗渣和雜木竹材,這種自由及傳統的糖業,直到台灣割予日本而結束。

日治時期因為日本不產糖,而台灣適合種甘蔗,所以日本人就鼓勵台灣人種甘蔗,在台灣設置多個糖廠,築運送甘蔗的鐵路(俗稱五分仔車),好把這些甘蔗製成粗糖運回日本。

在日據時期為運輸本地區所出產製糖用白甘蔗原料而鋪設鐵軌,經過本鄉境內,有北線:四湖線烏麻園線水井線與南線:蔦松線等,其中烏麻園線是唯一兼具載客及運貨用途,由北港到口湖,中間停靠站別為:土間厝水林萬興埤尾蔡厝烏麻園,主要是載運甘蔗原料、台糧、肥料和旅客等工作,載運旅客由早6點到晚6~7點,一天只有四個班次,車資六先(文錢),車上賣票,可說是水林的「捷運」。

當時蔗農的子弟可免費搭乘前往北港就學,在民國3040年代,當時的一般道路還是碎石子路時,水林人若要前往北港,除了步行一小時,就是依賴這條鐵道了,因此,對於五十歲以上的水林人而言,談起這條五分仔火車的兒時回憶時,幾乎都難忘過去有跳下車再追上車的經驗(因為車行速度緩慢)

隨著時代的發達,台糖小火車的功能,因不符經濟效益逐漸萎縮,目前僅存土間厝五分仔車站、鐵軌等。

 

 

 

 

 

 

 




主寨、後寨-水北村
    2015/10/18 09:07 | 水漆林與24村

主寨、後寨-水北村

(明都統兵大將軍廟、僅會一處將軍碑、七角井)

水林鄉有24村,318鄰、10155戶、26595(男:14601、女:11994),對外聯絡交通以155164、雲146、雲150、雲153、雲156、雲165線道路為主要幹線,境內溉溉排水以北港溪(舊稱笨港溪)、牛挑灣溪(舊稱水漆林溪)、牛挑灣大排、春牛埔大排、新街大排、土間厝大排、萬興大排、大溝大排、順興大排、尖山大排、蔦松大排、東瓊埔中排及塭底中排等河流。

顏厝寮馬蹄寨

吳雁門

有厝依依似馬蹄,迴籬曲巷瓦簷低;

浮家黑水漳州遠,水漆林西笨港東。

七角井

吳雁門

溯源二井繫新詞,為感先民渡海時;

但得水深通地脈,漳泉故土有餘思。

後庄遺址

吳雁門

二族拼庄歎廢墟,片瓷殘碗出其餘;

早秋寥落閒行處,忍向耕民問所居。

鎮魂碑

吳雁門

素碑黃土更何親,佛火經聲幸有鄰;

顏鄭遺風誰省得,他鄉一處且安身。

水北村:

明顏鄭時期屬於內十寨中主寨顏厝寮、後寨後庄等轄區,轄區內有水林鄉公所、雲林縣水林國中、水林鄉水燦林國小、水林戶政、水林衛生所、水林郵局、水林電信服務中心、中油水林加油站、雲林縣消防局第三大隊水林消防分隊、雲林縣警察局北港分局水林分駐所、水林老人會、水北社區發展協會及顏厝社區發展協會等;水北村有中庄、後庄及顏厝寮等三個主要聚落,土地面積約3.57平方公里,戶口數20鄰、990戶、2765(男:1460、女:1305),現任第二十屆村長洪茂仁、鄉民代表陳文正;地方文化與產業特色有顏厝寮馬蹄型聚落、文化客廳、明都統兵大將軍廟、僅會一處將軍碑、顏氏祖墳、蔡家古宅、後庄遺址、通天府(溫王)、法輪寺(佛教)佑真府(朱府千歲)、中庄路七角井等文史景點,產業有玉記號(鄭旭伸)、涼心青草茶(王錦村)及黃金鹿(王建二)、羊乳(紀竣麟)、天堂鳥(蔡明峰)、小秧自然農場(陳韻如)、牛車製造(張金法)、新藝興南管團(陳振忠)、漢珀陶藝手工製壺(陳錦朗)、造灶(吳萬春)、偶像裝飾藝術(黃皇霖)、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李京曄布袋戲)、藝術創意彩繪(洪培嘉)、乾雲軒神童團及中庄聖母殿(神像雕刻:洪茂仁)等業者。

 通天府:

自明鄭時期天啟元年(西元1621),顏思齊等先民由臺灣海峽進入笨港溪(今北港溪)北岸後寮附近登陸,建立內十寨(主寨設在水北顏厝寮,奉祀船仔媽:今新港奉天宮大道公:今新港大興宮、五穀王:今新港奉天宮等神尊),後大陸福建(以漳、泉等居多)、廣東等沿海民眾離鄉背景,續搭乘舢舨橫渡險惡黑水溝來台灣(大員)墾,並攜帶簡單行囊、家神(避瘟疫保平安)祖先神主牌庇佑平安(飲水思源不忘本),明崇禎八年年間(清崇德皇帝:西元1635)先民王廳等隨後從福建泉州恭請溫府千歲神尊、聖旨牌來台供奉(迄今381),原本恭奉於王姓家中祠堂,後感念神恩廣大,地方人士出錢出力建廟稱為「通天府」。

通天府廟聯:

通澤惠黎民大地建神宮水南連水北,

天才欽進士千秋留聖蹟山東復山西。

正殿對聯:

通達四方民顏寨鍾靈昭聖蹟,

天膺千歲府溫王顯赫盛香煙。

    通天府位於水林鄉水北村,為村內重要的信仰中心,創建於康熙末年,歷經民國37年春、民國71年農曆正月初一(安座大典)等多次整建成現貌,恭奉的主神為溫府千歲(前有保印將軍、護劍將軍、中壇元帥、虎爺等)、右廂房註生娘娘、左廂房福德正神;二樓玉皇大帝、左廂房觀音佛祖、右廂房地藏王菩薩,每年農曆二十日祭典,有溫府千歲(大陸原奉請神尊:381年;誕辰農曆十一月初一)、觀世音菩薩(農曆六月十九日)、虎爺(誕辰農曆六月初六)等神尊轎班出巡;後庄媽祖宮王爺廟不存在,故年一次再前往北港朝天宮、褒忠馬鳴山,請媽祖、五年王爺等來陪祀祭典(下次民國107);廟址: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廟前路86號、服務電話:05-7856873

通天府其廟宇建築有開基神尊(朝時:溫府千歲神尊)、壬子年傳記木匾(大正一年,即民國)、雕刻(木、石,又以八卦藻井、浮雕為代表作)、彩(門神)、剪黏(福祿壽三仙、四大天王等)、交趾陶等精湛文物作品,其各有忠孝仁義等歷史故事特色,值得作為鄉土教育傳承。

    本鄉境內計有頂蔦松景陽宮,以溫府千歲為主祀神尊。

 1.溫王傳記

水林通天府主神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隋煬帝大業五年(西元609)歲次己已年十一月初一,屬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白馬巷人,書香門第,自幼聰穎,稍長文武兼備,交遊廣至四,風雲際會,適逢於唐朝貞觀年代,皇帝李世民微服出遊,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功居其首,皇帝賜他進士出身,其時救駕者其三十六人,一併賜封二甲進士,且與之義結金蘭,皇帝酬功任他出仕山西知府,到任後政通人和,清廉愛民,興學育才,地方大治,民稱父母,時值鄰近地方匪寇作亂,勢甚猖獗,民不聊生,官兵出勦無功,群臣乏策,最後皇帝派溫鴻統領軍隊討伐,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匪穴,匪酋授首,群匪四竄,主帥下令招撫,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溫鴻班師朝,受皇上誥賞,敇封王爺。

 

2.歷史傳說

(1)唐朝解脫成仙

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險,三十六人全部罹難無一倖免,據當時生還水手與侍從目睹,三十六進士喪生之時,有聞仙樂飄奏,海上即時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咸認溫鴻等臣之死乃解脫而成神,貞觀皇帝得聞此一訊息,痛失功臣之餘,復信其成神之說,乃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祀,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立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於清醮畢送入海中,王船上有御書『遊府領府,遊縣領縣』八字刻於木匾上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體奉迎,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2)明朝解脫成仙

明太祖選派三十六位滿腹經綸的進士,乘船赴南洋宣揚德威,不幸於台灣海峽沉船,死後常顯靈於海面,明太祖下令建造王船,供奉三十六位進士靈位,並御書:遊縣吃縣、遊府吃府,送入大海「代天巡狩」,每到之處必帶來瘟疫肆虐,故福建漳泉州沿海王爺廟有建醮祭拜後燒王船或送王船出海習俗祈福消災解厄,以保境民安康。

 




10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